浅谈初中生数学解题思维严密性的培养
2018-08-22李艳平
李艳平
摘 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能力的突破口,其中思维的严密性,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及时能够从多种角度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达到解题的完整性。
关键词 初中生;数学思维;严密性;解题错误;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D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6-0032-01
一、初中学生数学解题思维不严密的主要表现
(一)概念模糊
概念是数学理论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构成判断推理的要素。因此,首先必须弄清楚概念,搞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判断推理奠定基础。概念不清就容易陷入思维混乱,导致错误的产生。
(二)判断错误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在数学中通常称为命题。在数学中,如果对定义、公理、定理等分不清,很容易导致判断错误。
(三)推理有误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任何一个论证都是由推理来实现的,推理有误,说明思维不严密。
(四)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思考不全面,遗漏特殊情况,致使解答不完全,不能给出问题全部答案,从而表现出思维不严密性。
二、培养初中学生思维严密性的策略
对于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培养,虽然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基础,但是学习的主体仍然是学生,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不仅教师要注意其教学过程,学生也要培养一定的学习思维,才能有效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目标。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培养提出建议:
(一)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学习思维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师一方面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使其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其中在中小学生建构思维,抽象思维和划归思维等。
(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基础
1.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讲课前,教师应预测到学生学习课本内容时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的控制错误的发生。在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科书正文中的关键子眼、例题后的注意,小结与复习中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同时还要揣摸学生学习课本内容的心理过程,预先明了学生容易出错之处,防范于未然。如果学生出现问题还要揣摸学生学习课本内容的心里过程,学生出现问题而未查觉,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则遗患无穷,还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预见错误并有效防范能够为揭示错误,降低错误打下基础。2.内讲解要有针对性。在课内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课内条件允许多的话,可由个别学生分析解答例题,再有学生订正,教师予以总结,并给学生展示揭示错误,排除错误的手段,使学生会识别错误,改正错误。要通过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分析其原因,进行针对性讲解,利用方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总之,要通过课堂教学,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识别对错,知错能改。3.课后讲评要有总结性。要认真分析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加以评述。通过讲评,进行适当的复习与总结,也使学生再经历一次尝试与修正的过程,增强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
(三)具体应用的几种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直觉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求知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求知的起点。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觉去探索,去发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直觉思维思维品质的熏陶。2.一题多问,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严密性表现为思维过程服从于严格的逻辑规则,考察问题时严格、准确,进行运算和推理时精确无误。一题多问是指通过一题练习从多渠道,多途径去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想,进行纵横联系,正反比较,使学生认识题目的全貌。例如学完九年级上册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时,为了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让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①当X为何值时,代数式X2-12X+12的值等于0;②当X为何值时,代数式X2-12X+12的值等于42;③当X为何值时,代数式X2-13X+12的值与代数式-4X2+1的值相等。
通过分析和填空,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拓宽了解题思路,使他们能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避免顾此失彼。
3.利用盲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盲点,即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到在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针对学生思维不严密,容易以偏概全,疏忽隐含条件,只看问题的表象等问题,先让学生练习,再针对盲点设问,引导学生“再发现”差错,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全面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三、结束语
充分挖掘學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思维的严密性,将会使我们的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精彩,也使我们的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体验过程的愉快。
参考文献:
[1]陈湘.实现算理感悟和算法掌握的和谐统一[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1(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