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散:作文前置指导的密钥
2018-08-22林艳
林艳
作文教学离不开“指导”。从内容看,有指导选材、指导构思、指导行文、指导修改等;从时间看,有作前指导、作中指导及作后指导之分。“指导”二字贯穿始终,足见作文教学之繁杂。纵观当下一周两节的习作指导课,老师们采用最多的是集中指导,笔者称之为“集训式指导”。这一习作指导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教师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第一,课上耗时多。教师要花上相当长的时间引学生进入习作状态,大大缩短当堂写作的时间。第二,对习作情感的漠视。因匆匆赶课,学生的情感往往是零起点式的。而情感体验恰恰是习作鲜活度的瓶颈所在。于是,这样的课堂时常遭遇这样的尴尬:1.本想课内完成,只能全留课外完成;2.课内完成一部分,留点儿尾巴到课外;3.课内完成很精彩,课外一团糟;4.课外不行,课内再补写;5.原本两节课,现要超课时,且动气伤肝……学生习作之伤,教师习作之痛,如此周而复始的不良体验,想让学生爱上习作实属不易。
在多年的习作教学中,笔者经常尝试“作文前置指导”(下称“前置指导”),重过程推进,以此化繁为简,化刻意于无形,寓方法于过程,于无知觉中入佳境,于愉悦之心境间完成每一次习作,效果甚佳。
一、何谓“前置指导”
“前置指导”是针对“集训式指导”提出的。指在认真解读单元习作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将习作要求适当“靠前布置”,有些内容布置在单元初,有些甚至在学期初或是提前到假期里。布置后,教师需时刻关注学生阶段完成动态,并适时介入交流指导,直到本次习作全部结束为止。“前置指导”并非新名词,很多一线教师亦有尝试,但若要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以下三字缺一不可。
1.微。指对过程的时刻关注。习作任务布置后,教师并非甩手掌柜,须时刻关注每个学生每个阶段的完成情况,时时询问了解;知其收获,晓其困惑;从面到点,由点及面;从布置到抵达,教师与学生全体、个体要有一定数量的微交流、微反馈、微点拨……
2.小。指在上述各种“微”过程中,习作内容与方法的指导是小切口、小步子推进的,将原本大块头的习作要求或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按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分解,使其循序渐进抵至终点。
3.散。指习作指导时间是零散、不集中的。即将原本要集中在一段时间内传授的习作方法见缝插针分解、分散在各个过程中。有时在阅读课上发现习作秘妙,有时是课间看似无意实则有意地点拨,有时是课余的循循善诱,还有时是晨读课或语文课前短短的几分钟。
这样的“前置指导”过程略长,对教师提出更多更高要求,但对整个习作过程而言,是未雨绸缪,是运筹帷幄,是成竹在胸。它对培养学生成为生活有心人、感受生活处处皆语文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如何做好“前置指导”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主题是“观察发现的快乐”。所选课文分别是《古诗二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本组习作内容是观察喜欢的事物。笔者利用“前置指导”,很好地完成本次习作,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种子。
(一)确定观察对象
观察对象的选定不可草率为之,需三思而后行。为选定本次观察对象,笔者重点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为避免与本册第四组课文习作内容“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重复,本次观察对象最好是植物;二是所选植物应让每个学生随時随地都能观察,最好是在校园里的。开学后几番寻觅,最后目光锁定在一小花坛茉莉上。这坛刚开放的茉莉,与教室不过十米远,每个人在课间都有机会细心观察。可以说,观察机会,人人均等。作为老师,又能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方便引导与交流。
(二)布置观察任务
1.教师观察在先。这一小坛茉莉无论是已开放的、半开放的,抑或还是花骨朵的,都是那样娇小、柔软、洁白,惹人怜爱。凑上前去,阵阵馥郁的芳香直往鼻子里钻。凑得再近些,便感觉那香味又过于浓烈,这小小的、娇弱至极的茉莉身上蕴藏的能量不可小窥!难怪那么多人爱茉莉,唱茉莉,赞茉莉。
2.言语积极造势。晨读课上,分享自己清晨观察的收获与感受。然后,对孩子们说:会观察的孩子,整个大自然都会与你交朋友!随着教师积极的言语造势,学生的观察欲望被迅速点燃,兴趣高涨,恨不得马上奔出教室开始观察。
3.提出观察要求。教师趁机提出观察要求:早操结束后,在保证不拥挤、不损伤一朵花、一片叶的前提下去仔细观察,看谁在用心观察后体会到观察的乐趣。这一要求防患于未然,有利于良好观察品质的养成,要有序观察,文明观察;只可欣赏,不可亵玩,要敬畏生命。
上述三步虽环环相扣,但所提要求只在面上,属粗犷式的第一轮观察,尚未触及观察之核心任务,目的很纯粹,旨在亲近茉莉,点燃观察激情。
(三)指导观察过程
“前置指导”特别关注分散指导与集中指导的无痕对接。分散指导针对的是学生个体或小组,时间上十分灵活,只要是课间、课余随时可发生。集中指导则要占用短短10分钟的晨读课或语文课上的5分钟左右时间。如何用好短时间的微指导,需动点儿脑筋,讲点儿艺术。
1. 把握每次集体反馈的时间和火候。
(1)欲擒故纵、授之以法的第一次。本次观察作文历时10天,共三次集体交流与反馈时间。第一次尤为重要,宜早不宜迟。“微”在当天下午语文课的前5分钟:哪些同学开始观察了?和大家分享一下,观察到了什么?你们说现在可以写作文了吗?前两个问题,教师及时了解已观察人数并给予大力表扬,让那些还未加入观察、没有发言权的学生趁早卷入;同时在倾听中了解已观察学生的收获及存在问题,便于指导下一轮观察。第三个问题乃教师欲擒故纵之为,意为顺水推舟,将单元习作目标进行有机分解,授之以法,小步迈进:
为满足大家,就让我们的观察继续吧。这次观察要带上笔记本,选定并锁定三种不同形态的花(含苞的、刚展开的、全盛开的),一天分两个不同的时间段来观察,记录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也记录下自己当时的心情变化。观察时,还可考虑观察距离的变换,可远观,可近赏,还可用手微微触摸,数数花瓣,凑近闻,退远闻。观察叶片时,可整体到部分,看新长的嫩叶和长大的叶子的不同。这一次如果哪位同学仔细观察了,一定能收获别人无法发现的秘密,美丽的茉莉将会在心头静静绽放。
(2)卖点儿关子、引向深入的第二次。学生在第一次集中指导时知晓了观察的方法,开启第二轮真正意义上的细致观察。此次观察过程宜长,反馈时间宜迟。笔者是在三天后的晨读课上开始第二次集中微反馈的,本次反馈旨在了解学生观察的细致度及其情感体验。问题如下:①观察时,你是先被花吸引还是先被叶子吸引?说理由。②你锁定的三种花和叶子有什么变化?③观察时,你用到了哪些方法?观察时,你最大的惊喜或收获是什么,在什么时间?④观察后,你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一句话是什么?⑤现在可以写作文了吗?在此过程中,学生互为分享补充,个个喜笑颜开。最后一问绝大多数学生大呼可以。但笔者认为时候未到,对茉莉的了解不能就此止步,需卖点儿关子,将观察引向深入:这一坛茉莉开得那么旺,我们还没赏够,它的香味还没闻够呢!让观察继续哦。接下来观察时,要在心里想:该怎么把自己观察到的条理清楚地说给大家听。当然,你还可以跟好伙伴邊观察边交流。
最后,笔者说:同学们,茉莉花虽然很小,但很多人对它情有独钟,这又是为什么呢?回家后可以查查资料,了解一下人们都用哪些方法表达自己的喜欢之情的,你又想用哪些方法来抒发自己的喜欢之情呢?就这样,孩子们在任务驱动下开启了愉快的第三轮观察之旅。
(3)八仙过海、一吐为快的第三次。第三次集中微指导是在习作课上,因为有了前期大量的观察积累,学生对写好这篇作文已胸有成竹。课上问题如下:①有信心写好这篇作文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②平时习作有困难的同学,这次习作你们知道该怎么写了吗?和大家分享一下吧。③还有什么困难的同学赶紧请教已经胸有成竹的同学吧!寥寥三问,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了个别;既聚焦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教师从前台退到幕后,穿针引线,推波助澜。“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孩子们信笔由缰,当堂完成,当堂修改。美丽的茉莉在笔端、心间绽放,教室里氤氲着茉莉的芬芳。
2. 重视分散反馈的每一个微指导。
无论是分散还是集中反馈,每一次反馈都是一次交流、一次指导、一次规范。在指导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给自己下任务,从观察茉莉到观察学生的“观察过程”,谨记学生是观察的主人。在此过程中,有无数次针对不同层面学生的看似随意实则有意地微交流、微反馈、微引导、微点拨、微规范……在倾听中发现共性问题,适时梳理归类,使集中微指导更加有的放矢。观察亦从无序到有序,从茫然到有知。人人都有话语权,更富实效性。
同样,对每一个个体而言,每一次指导与点拨就是一个新任务的无痕落实,更是将凌乱碎片式的语言趋向规范的过程。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放松了心情,掌握了观察方法,亲近了观察对象,感受到被老师时刻关注的快乐,增进了师生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跨越了一个又一个学习生长点,对下一轮的观察充满期待,为习作课上的“信笔由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关于“前置指导”的微思考
1.“前置指导”需要明晰的任务驱动。美国教育学博士加里·D·鲍里奇在其《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指出“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行为”,第一是清晰授课;第五是确保学生成功率。指出要“把教学刺激划分为小块;……变换刺激的呈现节奏,并持续不断地为教学高潮或关键事件做准备”。“前置指导”需将已分解的习作目标分散到每次集中微指导中。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以问题引入,言简意赅又指向目标,习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豁然清明,任务清晰。教师明白指点,学生有序、细致观察。在分散与集中、集体与个别、聚合与零星中变换交流方式及节奏,为最后迎来“八仙过海、不吐不快”的习作课做足准备。这是作文前置指导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2.“前置指导”顺应了儿童“向师性”的心理特征。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如花草树木趋向于阳光一般。本次“前置指导”过程中,教师观察在先,腹中有文,在分散与集中交流、反馈、指导间随意出入、自如进退,点燃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切向往,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希望被老师时刻关注的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目标“观察周围世界……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进行分解,将观察落到实处,也将语文老师“在场”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3.“前置指导”功夫全在“前”。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想起孙绍振先生在解读《曹刿论战》一文时,认为它不仅仅记载了一场战争的胜利,而是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胜利的秘密。“战胜之道,不完全在战争之中,而在战前。要调整、落实政策,以拉拢民心和‘神心……曹刿战争理论的第一要领:得民心。其次,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还不是一般的勇气,而是‘一鼓作气。”这番制胜之道与“作文前置指导”之理念几近吻合。一言蔽之,“前置指导”要想如愿,功夫全在“前”。善思则明,善变则通,善通则达。从布置到抵达,教师思考每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度、有效度,通过讨论与阅读,及时修正、调整、完善,一路行走,一路“微”,得学生之心,最后在习作课上“一吐为快,一气呵成”,给每一个成长绽放出彩的时刻。
更可喜的是,当第二年春天来临之际,当校园紫藤在春风中渐渐苏醒之时,孩子们成群结队自觉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与紫藤亲密接触去了。实践中,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写观察作文。“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的话给了本次前置作文指导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