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监测在甲状腺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维护中的应用
2018-08-22朱雅萍魏金聚宋磊军
朱雅萍 魏金聚 宋磊军
现阶段甲状腺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内分泌治疗及放疗等,其中手术切除甲状腺及颈部淋巴清扫是甲状腺癌的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也最为广泛。传统麻醉药用量主要依靠麻醉医师根据患者体重及体质进行调整,用量浮动较大,且无参考依据,应用危险性较高。BIS为近些年新兴的监测麻醉药物用量的方式,经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能够对麻醉中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进行实时监测,较为准确有效。本研究将BIS应用于甲状腺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中,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进行就诊并行甲状腺癌手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实验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1~56岁,平均年龄(39.2±4.5)岁。对照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6~61岁,平均年龄(41.3±5.2)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年龄位于30~70周岁之间;②经病理检验证实为甲状腺癌并行手术治疗;③意识清醒,无精神疾患。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患者;②存在其他器质性疾病者如冠心病、肾衰竭等;③已接受过甲状腺癌切除术复发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麻醉,麻醉剂量由麻醉医师根据患者体重、体质等进行计算,而后进行麻醉。具体方法如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于手术床安静平躺8 min,常规对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护理人员建立外周静脉通路,静脉滴注乳酸钠林格液,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入1 mg盐酸戊乙奎醚,而后进行麻醉诱导,静脉依次给予咪达唑仑1 mg/kg,舒芬太尼0.5~1 μg/kg,顺阿曲库铵2 mg/kg后进行气管插管,术中根据药物代谢时间、患者循环情况及对手术操作的反应适量追加肌松药、镇痛药及镇静药,手术结束后拔除气管插管,待患者完全清醒送返病房。
实验组患者术前准备及护理与对照组一致,入手术室后除常规对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外,使用BIS(美国Aspect Medical BIS VISTA)对患者进行监测。在患者安静清醒时即开始监测,与对照组相同的麻醉用药诱导后,当患者BIS值下降到40~60之间后进行气管插管,术中根据BIS值对麻醉镇静药的用量进行调整,维持数值在40~60之间。
1.3 观测指标
取麻醉前(T1)、麻醉插管后1 min(T2)、手术完毕时(T3)和停麻醉药物后1 min(T4)4个时间点对2组患者的平均脉压差(MAP)、心率(HR)、血浆皮质醇(COR)、血糖值(BG)、患者苏醒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麻醉药品使用量以及术后患者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并对比。MAP及HR的测量有心电监护仪读出,COR的测定使用荧光光度法进行测定,BG水平使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量,麻醉药品使用量由麻醉医师进行统计,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术后烦躁等,对2组患者术后1~3 d出现上述不良反应率进行统计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经测量对比可发现,术前2组MAP及HR水平差别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及T4 2个时间点MAP及HR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COR及BG水平差别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T3、T4时间点COR及BG水平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注:*为与T1相比,P<0.05;Δ为与实验组同时点相比,P<0.05。
2.2 2组患者苏醒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及麻醉药量使用情况对比
经统计对比,可以发现,实验组苏醒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使用麻醉药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2组苏醒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及麻醉药量使用对比
2.3 2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5/30),对照组为30.00%(9/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98,P<0.05),见表3。
表3 2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BIS是近些年新兴的对麻醉深度进行监测的方法之一,其工作原理为通过对实施麻醉患者脑电图的监测分析,就麻醉剂对患者大脑皮层的作用进行反映,使施术者能够直接观测到患者的实时状态,进而对给药剂量、速率进行调整。关于BIS在临床上的应用,多名学者已经进行了研究,学者陈婷婷等[1]的研究发现,BIS能够对实施麻醉患儿进行客观的镇静程度评估,有利于儿科手术的进行。学者刘颖等[2]的研究也指出,ICU机械通气患者使用BIS进行监测可以对镇静深度及通气频率进行指导,提示BIS在监测麻醉深度方面具有较为肯定的意义。
研究证实,BIS数值与多种麻醉药浓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学者李真等[3]的研究指出,使用BIS对麻醉条件下行扁桃体切除患儿进行监测,能够显著降低术中丙泊酚的使用剂量,且BIS监测能够为医师提供恰当的拔管时机,降低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波动。学者周玉军[4]的研究也指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BIS监控可以降低术中麻醉药复合瑞芬太尼的使用量,同时减低插管时患者的心率及血压变化,该学者分析认为,BIS监测可以对麻醉患者的大脑皮层状态进行较为直观的反映,使麻醉医师充分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正确选择使用麻醉药物的剂量,并选择正确的时机进行拔管,从而降低了拔管对患者带来的生理刺激反应[5-6]。
本文作者通过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就BIS监测对甲状腺癌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实施BIS监测的实验组患者,其在麻醉后气管插管及拔管后2个时间点的MAP及HR变化率低于未实施BIS监测对照组的浮动程度,提示实施BIS监测可以为麻醉医师提供拔管指导,使其能够在确保拔管刺激最小的情况下进行拔管处理,降低了拔管给患者带来的应激刺激,降低了手术危险事件发生率。同时本研究还发现,BIS监测能够为术中麻醉给药剂量提供指导意见,大幅降低术中麻醉药使用剂量,不但降低了过量使用麻醉药对患者可能造成的神经损伤[7],也降低了术后麻醉药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术后依从性,为后期治疗打下了良好基础[8]。
BIS监测可以作为降低甲状腺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浮动的一项有效措施应用于临床,其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减少麻醉药使用量的效果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