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研究的前沿演进与热点领域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2018-08-22叶小敏

现代教育论丛 2018年3期
关键词:双一流热点一流

叶小敏

2015年8月,中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总体方案》,对统筹推进 “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支持举措和组织实施等做出了战略部署。2017年9月,国家正式公布了42所世界一流大学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标志着“双一流”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可以看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是一致的,它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内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

对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因此在文献梳理时,将年限范围设置在2007年至2017年。通过对这段时期内“双一流”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探寻其研究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新时期建设“双一流”提供参考依据。[2]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 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双一流”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文献时间限定为2007-2017年,获得论文1208篇。为提高文献的精确性,剔除了通知、书评、人物访谈、会议综述、纪要等非学术论文,精炼出文献1052篇。以 Refworks 格式导出信息, 将文本数据导入CitespaceV 软件,转换格式后存储为 DATA 文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源。[3]

(二)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是显示某一领域知识的发展历程和结构关系的图形,具有“图”和“谱”的双重特性:既是可视化的知识图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识谱系,为探究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结构、互动、演化等诸多内部关系提供了平台。[4]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双一流”的发文机构、作者以及关键词进行分析,以期对“双一流”建设的研究现状、热点和未来趋势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

二、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一)“双一流”领域研究现状

在Citespace的参数设置中选择时间跨度为2007-2017,并以1年为时间分割,节点类型分别选择“Author”和“Institution”,选取前50 位核心作者和发文机构,阈值设为 (2,2,20)、(4,3,20) 和 (4,3,20),选择“Pruning merged networks”,算法以简化最终合成的综合网络,得到的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国内“双一流”领域文献作者合作图谱

1.文献作者分析

在“双一流”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中,排名前5位的是邱均平(12篇)、 武建鑫(8篇)、张红霞(6篇)、周光礼(4篇)、马瑞敏(4篇)。其中来自武汉大学的邱均平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武建鑫、周光礼为核心学者。邱均平、赵蓉英等学者的论文《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的意义、理念与实践》以 ESI作为原始数据源,对世界多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竞争力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指出我国大学的整体实力较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还很远,尤其是在科研竞争力以及国际影响力方面。[5]武建鑫、周光礼教授在《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中运用词频分析法,构建了“学科”概念层次分析图谱,科学界定了学科的内涵,划分了外延,同时归纳出世界一流学科的四个标准:即一流的学术队伍、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学生质量和一流的学术声誉。[6]截至2017年11月,此论文的被引频次和下载次数分别达到60次和5055次。 除了个体的研究以外,在排名前列的高产作者中,来自武汉大学的邱均平、赵蓉英、马瑞敏、程妮等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周光礼、武建鑫等人以及来自南京大学的张红霞、孙杨等人形成了本领域的几个作者群体。

图谱中共有103个节点、59条连线,代表共有103位作者,作者之间的合作次数为59次,图谱浓度为0.0112。 这说明从事“双一流”研究的学者较多,但是大都比较分散,倾向于独立性研究,少有学者之间的合作; 即使有,也都集中于机构内部,跨机构作者之间的合作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状况对于学术创新是极为不利的。 此外,从时间上来看,大多数作者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2015年之后,仅有极少数学者对本领域进行了持续性的研究。 这表明学者们对“双一流”的研究并未深入,呈现一种追逐热点的趋势。

图2 国内“双一流“领域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2.研究机构分析

在“双一流”的高产机构中,发文量排在前二十位依次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以上各机构是本研究领域的主力,它们所属高校是传统意义上的“985”或“211”高校,如今大多数也已被纳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中。

从高产机构的发文情况中可得知,“双一流”形成了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等为核心的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当前“双一流”高校的教育学院或者教育研究所,从地域上看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中东部地区。这些高产机构同样也存在机构之间的联系较弱的问题,网络整体密度为0.011,仍处于较低水平, 各个点分布较为零散,这说明双一流领域的多数机构之间并没有建立联系紧密的合作网络。从时间上来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等机构开始研究的时间较早, 持续时间较长,其他大部分机构的研究时间则都集中在2015-2017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式增长。以上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本领域的研究成效。

(二)“双一流”领域研究热点

1. 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学问或专题[7]。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炼,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8]以“Keyword(关键词)”为节点,绘制国内“双一流”领域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如图3。由于是以“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因此这些词的出现频次必然较高。为更好地进行分析,对以上信息进行剔除、合并、筛选得到表1。综合图3和表1可知, 2007-2017年间我国双一流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包括: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研究生教育、高校、立德树人、大学排名、学科、地方高校、发展战略、美国、现代大学制度、国际化、高层次人才、本科教育、科研竞争力、高水平大学、学科评估、中国梦、学科排名等。

图3 国内“双一流”领域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表1 “双一流”研究热点关键词

综合以上的高频关键词、高中介中心性词,可将“双一流”领域的研究热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双一流”的内涵、本质及特征。从以上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双一流”研究注重基本理论的探讨。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厘清其内涵、本质和特征,加强对其内在规律性的探索,这是进行“双一流”研究的基本前提。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发现,虽然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内涵探讨早已有之,但截至目前,对于何谓“一流”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也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从诸位学者的观点中总结出“双一流”所蕴含的标准,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一流师资队伍、一流学生质量、一流科研水平、一流社会服务、一流大学治理、一流经费投入、一流的学术声誉等。[9]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学界则普遍认为: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10];双一流建设就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协调发展。 此外,“双一流”建设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跨越式发展,是大学与学科统筹推进的协同过程,是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的创新之举,是多要素有机联动的整体系统。[9]

第二,“双一流”的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人才培养”“立德树人”“发展战略”“中国特色”国际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现代大学制度”等关键词也都具有较高的共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这说明双一流的建设路径和方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高度关注和积极探索的主题。针对一流大学的建设路径与模式以及一流学科结构和布局的问题,学者们通过对国外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战略、共性特征与个性特色进行研究、归纳与整理,提出了我国新世纪打造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路径与方法。总的来说,就是立足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取向,在大力发展一流本科教育的同时把建设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放在重要位置,追寻国际合作与保持中国特色相结合、平衡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第三,“双一流”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大学和学科排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是当前进行大学评价和比较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大学排名、学科排名的研究能够明确国内大学之间以及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为我国的“双一流”战略提供参考依据,所以在研究中出现众多针对世界大学排名的研究成果。目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大学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泰晤士报》高等教育 THE排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 S. News排名、英国QS排名和上海交通大学 ARWU排名。这些指标体系各有侧重,但其核心指标无外乎都依托于科学研究、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国际影响力。 毋庸置疑,世界大学排名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依据:一流大学必须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但是建设一流大学并不能盲目迷信排名,而应该通过大学排名总结一流大学的共性和优势,了解自身不足,同时保持自身特色,取长补短,才能使更多的大学迈入世界一流的行列。

2.研究热点迁移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以上的热点分析,可以进一步制作热点时区图来展示热点的迁移与演进,如图4所示。其研究热点的变化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图4 “双一流”领域研究热点迁移时区图

首先,研究主题由宏观到微观,逐渐细化和深化。 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在2007年或更早之前就已基本成熟,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2007-2017期间,一部分新的研究主题涌现,另一部分则是对前人理论成果的进一步深化。 但是,从时区图的总体方向来看,每个时间段围绕一流大学和学科都会衍生出一些新的研究主题,例如“大学排名”“大学评价”“人才培养”“地方高校”“中国特色”等。 这说明国内“双一流”的研究主题逐渐多元化、具体化,研究范围不断扩展、深化,已经基本建立起本领域的理论体系。

其次,“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内涵逐渐融合。在此之前的研究大多围绕一流大学开展,对于一流学科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涉及到学科建设,通常也是与一流大学建设割裂开来进行研究,而与大学建设的其他要素如教师队伍、学生培养等放在同一维度进行讨论,并没有认识到一流学科对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2015年8月《总体方案》及此后一系列相关文件的下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局面。在国家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为协同发展、不可分割的整体,关于“双一流”的文献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从文献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本质、关系、大学与学科排名、国外知名大学和学科建设的模式、“双一流”的建设路径等多方面研究主题。

最后,“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的理念逐渐融合。 在建设与发展“双一流”的研究中,不再一味地追求世界一流,而是立足中国国情,旨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和学科,体现出既关注“世界水平”也关注“中国特色”的特点。在加强国际交流的同时重视“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的融合与互动,形成了双向构建的研究趋向。[11]

(三)“双一流”领域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

研究前沿是科学研究中最先进、最有发展潜力的研究主题或研究领域,代表了科学发展的难点、热点以及发展趋势。[12]而Citespace软件的突现词探测功能有效揭示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在“ Term Type”面板中选择“ Burst Terms”,“Node Types”中选择“ keyword”, 阈值分别设置为 (2,2,15)、(2,2,20)、(3, 2,20),并选择Pathfinder算法,得到突现率最高的10个词,见表2。

表2 2007-2017年“双一流”领域突现词

由表2可知,突现词表主要展示了突现词的时间跨度及其突现率。 我国“双一流”领域的关键词“美国”“科研竞争力”“世界一流大学”“基本科学指标”等时间跨度均在5年及以上,表明这些研究方向曾长期受到学者的关注,总体上呈稳步发展的趋势。 如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突现词进行突现词的具体演进趋势分析, 可以总结出我国“双一流”研究在2007-2017这段时间内的三类前沿主题的演进趋势,分别为稳健型、渐强型和最新研究前沿。

1.稳健型研究前沿

第一类为稳健型研究前沿,作者选取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突现词进行分析,分别是“美国”“科研竞争力”。

突现词“美国”代表的是美国的高校和学科建设,它反映的实际上是我国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和学科发展经验的缩影。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汇集了众多的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在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中也一直遥遥领先。国内学者对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颇多,主要涉及其薪酬体系、科研投入、教师队伍建设、治理结构、发展模式、改革举措等方面,通过分析美国一流大学的形成过程和机理,旨在为我国高校跻身世界前列提供借鉴。

科研竞争力是衡量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在科研竞争力方面均处于世界前列。 科研竞争力是当前学者们持续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赵蓉英等人在《面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科研竞争力分析》中提到中国高校的科研竞争力优势主要在于科研生产力水平较高,即发表的论文总数较多; 劣势在于科研竞争力和影响力不足[13]。在这种形势下,如能加大科研投入,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将会有力地推进我国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使更多国内高校迈向世界一流。

2.渐强型研究前沿

渐强型前沿是指发展趋势逐渐增强的高突现性关键词,主要有“大学排名”“一流大学”等,此处选取“大学排名”进行分析。

“大学排名”是近5年“双一流”领域的热点关键词,从其发展趋势图可以看出其研究量逐年攀升。这是因为大学和学科排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是当前进行大学评价和比较的主要途径之一。 大学排名的意义在于完善高校评价体系、满足社会对于高校的信息需求、为家长学生的择校提供参考以及促进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而分析大学排名则可以为大学的自我定位和制订发展计划提供科学合理的的参考依据。 尽管如此,大学排名仍然存在诸多争议,譬如 “大学排名缺乏科学性” “大学排名会增加高校的压力”“大学排名会造成短期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等问题也是当下学界讨论的热点,因此,如何提升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发挥大学排名的积极作用是未来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最新研究前沿

最新研究前沿是指近几年(近3年)出现在文献中的高突现性关键词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演进趋势。此类突现词有“高等教育大国”“重点学科”。

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成为“双一流”领域的最新前沿趋势之一,是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截至2016年底,我国高等教育在学规模达到了3699万人,占世界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的五分之一,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增长到2016年的42.7%,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不过就国际水平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何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过渡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当前的“双一流”战略是国家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而对于“双一流”的研究必然会涉及诸如“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转变”之类的问题。

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化,学科建设方面也涌现出丰硕成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突现词“重点学科”在2015年首次出现,热度便一直持续,这与国家的教育战略是分不开的。发展重点学科,就是给予特色学科、重点学科以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建设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实现重点学科在人才和技术上的突破。张端鸿在《“双一流”:新时期我国院校重点建设政策的延续与调适》提出一流学科建设仍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一流大学”的目标和追求没有变[14];胡乐乐在《论国家“双一流”建设下的大学学科布局调整》也指出我国大学要建设“双一流”,尤其是若要尽快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就需要那些矢志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突出学科建设重点,特别是将优势特色学科作为重中之重进行全面打造。[15]

四、结语

Citespace具有较强的探测和分析某一学科演化路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的功能,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双一流”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从发文作者和机构来看,本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内一流大学,作者、机构之间呈分散状态,没有形成联系紧密的合作网络。因此,加强各作者、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合理利用人才资源,更好地为双一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将会是此后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二,从发文数量来看,随着时间的变化,“双一流”研究载文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研究成果迅速增多,“双一流”研究逐渐成为众多学者的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总之,随着国家“双一流”战略的推进,在未来的几年内,相关研究成果也会不断丰富。

第三,从研究主题来看,研究热点主题具有多元分散性,但主要围绕以下主题进行研究:双一流的基本理论研究、国内外建设路径研究、评价体系。尤其是围绕如何在当前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工程出现了许多建设性的探索,这些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四,从研究视角来看,研究视角愈加趋向平衡:不仅以“大学排名”为参考,而且重视立足国情;不仅追求“世界一流”,而且强调“中国特色”,形成了“世界一流”与“中国一流”的互动。

第五, 从研究趋势来看,“双一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呈现出在实践中持续前行的态势。研究角度从宏观走向微观,研究范围从其内涵扩展到其外延,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不断深化。

猜你喜欢

双一流热点一流
热点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热点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结合热点做演讲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