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港澳高中公民教育本土课程的“在地深耕”
——基于课程标准与课程实施的比较分析

2018-08-22马东影李栢和

现代教育论丛 2018年4期
关键词:通识品德澳门

马东影 李栢和

香港与澳门作为我国特别行政区,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其公民教育的发展都经历了从疏离到关注、从零散到系统、从灌输到参与的曲折历程。如今,港澳两地的公民教育都深植于学校教育中,将课程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载体。对香港与澳门而言,基础教育高中阶段的公民教育,其系统性与整合性更加突显,而此阶段正是学生品德与行为养成的过渡期与关键期,对于“好公民”的形塑至关重要。

一、解读课程政策,分析课程背景

香港新高中学制中,通识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一种实施途径,致力培养学生具有人的主体意识以及宏观视野,能够整合知识、批判社会、合力主导未来的文明。[2]澳门高中的品德与公民科也在课程文件政策的推动下不断推陈出新,《品德与公民》教科书的修订更加彰显本土特色,《基本学力》的颁布使得课程实施有依可循,不断走向规范。

(一)香港高中通识教育科课程背景

香港特别行政区在2001年发布的《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报告书中指出将推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并为之后10年香港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定出了大方向。[3]在此次改革中,公民教育被列为首要发展项目,确定现行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多项价值观和态度,为合格公民的锻造打下根基。为追随2001年课程改革的脚步,香港教育局于2005年进一步改革新高中学制及其课程框架:一改英式的学制结构,规划了从初中开始到大学毕业的“三三四”体系。教育当居以此为契机,对相应的高中课程及高考科目进行了顺应与调整。在新的高中课程框架中,社会、自然领域并没有开设面对所有学生的政、史、地、物、化、生等科目,而以通识教育科取而代之。此外,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于2007年联合编订了《通识教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课程指引》),为高中通识教育科的发展指明了路向。

香港新高中通识教育科的推行有着良好的历史基础,并非心血来潮。香港于1992年开始实行高级补充程度的通识教育科,2003年又在中四至中五学段开设综合人文科,为重理科或科技科的学生进行选修;开设科学与科技科,供文科学生选修。[4]如此丰富的课程资源与教学经验为新高中学制下通识教育科的开设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通识教育科作为高中学段的核心科目之一,与小学常识科共同扮演正规公民教育课程的角色,不仅为学生提供宽范围、多领域的知识,而且也肩负培养学生能力、情意以及价值观的重责,是作为普通公民应接受的共同基础课程。表1是香港中小学阶段公民教育课程组织框架,清晰地呈现出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公民教育课程设置情况以及高中通识教育科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地位。

表1 香港中小学阶段公民教育课程组织框架

如表1所示,作为高中课程框架的核心科目,通识教育科不仅是学生必修必考的学习领域,更综合了高中其他与人文、社会相关的科目内容,是高中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因此,通识教育科不仅仅代表一些知识、一种态度,更代表一种能力,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自身、社会、国家和世界的认知与理解。此愿景亦是香港公民教育的重要理念,同时也对其目标与内涵进行整合与更新,使学生立足国际舞台、置身多元文化中具备更高的公民素养。

(二)澳门高中品德与公民科课程背景

自澳门回归后,特区政府逐步加强对学校公民教育的关注。2006年12月时任行政长官何厚铧签署并颁布了第9/2006号法律——《澳门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以下简称《纲要法》)。该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澳门特区政府对澳门教育制度的重大调整,同时也是对澳门回归后面对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所作的具体回应。《纲要法》第十条对高中阶段的教育目标作出详细阐释,其中“增进学生的国家观念、加强其对澳门的了解与归属感,使其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以及“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其确立生涯发展观念”[5]均体现了高中阶段加强品德与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学生在品行方面所要达致的要求。为保证《纲要法》的稳步实施,教育暨青年局于2008年11月颁布了《澳门特别行政区非高等教育范畴德育政策》(以下简称《德育政策》)。该文件不仅突显了“学生应对国家保有认同感及爱国爱澳情怀”的培养目标,且对德育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规划——“完善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各阶段德育课程的衔接”[6]。

基于《纲要法》和《德育政策》所规划的公民教育蓝图,2010年《正规教育课程框架》明确提出中小学应开设品德与公民科的强制要求,且从2015年起教青局陆续编制完成各学段不同学科的《本地学制正规教育基本学力要求》。按照文件所规定的时限,教青局已出台了正式版《高中教育阶段品德与公民教育基本学力要求》(以下简称《基本学力》),以保证高中品德与公民科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规范性与理想化。

澳门高中学段的品德与公民科作为 “个人、社会与人文”学习领域下的必修科目,以《基本学力》的要求作为课程标准与指南,以《品德与公民》教科书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源,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品德与公民教育的理解,提高学生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品德与公民科在整体高中课程框架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各学科、各领域保持动态的关联(见表2)。

表2 高中教育课程计划表

由表2可知,澳门高中的品德与公民科同样作为必修科目之一,是“个人、社会与人文”学习领域中的关键一环。为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全面性,教青局对高中品德与公民科的课时也做出了具体且严格的规定。相信随着对优质教育的追求,澳门品德与公民教育会愈加走向正规与卓越。

高中学段的通识教育科及品德与公民科都是两地课程革新的产物,都以“全人教育”作为课程的基本设计理念,将学生的“全人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其愿景都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修养为基础,使学生具备广阔的知识、高度的适应能力等,并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事物,确立自身的看法和价值观。目前,香港的通识教育科与澳门的品德与公民科都遵循着各自的课程标准与指引,考虑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领域、分模块的专题教学。

二、透视《课程指引》与《基本学力》,比较课程标准

香港通识教育科及澳门品德与公民科所遵循的课程标准分别是《课程指引》与《基本学力》。在进行比较研究时,笔者选取以上两部文件作为分析文本,以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及学习范围作为比较维度,以比较的视角分析两地的课程指南。

(一)课程理念

《课程指引》与《基本学力》分别对通识教育科和品德与公民科的课程理念进行系统而全面地概括,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表3 课程理念

高中阶段的学生独立意识较强且有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各种社会议题都有独立的见解。港澳两地在培养高中生的批判反思能力以及理性思考能力的理念目标上达成共识。两地的公民教育均强调加强对学生自主分析与理性判断能力的培养,以辩证、历史的眼光审视多元文化世界中多元的态势,理智地处理个人及社会事务,以“世界公民”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同时,通识教育科及品德与公民科的课程理念也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亦可延申至公民教育范畴。香港高中的通识教育科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各科的知识,从多角度研习不同的议题,构建与学生身处的多元文化世界直接相关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以及跨学科思考的能力。相比于澳门高中的品德与公民科,通识教育科更加明确强调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理解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技能。而品德与公民科更倾向于社会生活经验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肯定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的广泛性与历练性。因此,教青局与各类型学校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深入了解社会,争做主动参与公民。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意图,规定了学生完成一段学习任务后,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提升与发展程度。表4从以上三个维度归纳了两地的课程目标。

表4 课程目标

依据知识、技能与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将两地课程目标进行归纳与整理,可以发现两地公民教育不仅仅注重知识的累积、情感态度的变化,更是多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过程。通识教育科及品德与公民科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朝三个方向延展:一是鼓励学生以优雅的文字并言语连贯地表达所思所感;二是引导学生将自主学习与反思学习相结合;三是培养学生对重大问题进行清晰、深刻并符合逻辑地思考。通识教育科及品德与公民科课程的设置,通过跨学科的整合,以含有人文意义的结构化的课程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识教育科较品德与公民科更加注重对学生认知层面的培养。香港的通识教育科打破了以往分科式的教育方向,迎接跨学科统整的挑战,使学生在多元化、国际化社会中掌握基础的、宽泛的知识并提升公民参与的能力。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澳门高中学段所设立的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多元。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与世界层层推进的认同情感,建构了一种平衡、开放的公民教育目标体系,有系统、有层次、有侧重地将个体培养成为同时具有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及全球认同的合格公民。这不仅是高中学段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是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的理想所在。

(三)学习范围

《课程指引》与《基本学力》中对通识教育科及品德与公民科课程的学习范围做了详细的诠释,现将其要点内容归纳于表5中。

表5 学习范围

香港通识教育科的课程由“自我与个人成长”“社会与文化”及“科学、科技与环境”三个学习范围组成,涵盖了人类处境以及当代世界的重要内容。“自我与个人成长”集中处理与学生“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层面的问题;“社会与文化”的分支分别是“今日香港”“现代中国”以及“全球化”;“科学、科技与环境”主要探讨“公共卫生”“能源、科技与环境”的相关问题。[8]三大议题、六个单元构成了通识教育科学习范围的总体框架。尽管澳门品德与公民教育科的学习范围分为五个主题,但若比对两地教科书目录便可发现,澳门品德与公民科所提出的“政治参与”“法治生活”等主题都涵盖在通识教育科“今日香港”的单元中,而有关“社会伦理”的主题在“公共卫生”“能源、科技与环境”等单元中都有零散分布。

不得不承认,澳门品德与公民科的学习范围在组织上更加系统、更符合逻辑,对学生的要求上也更加全面和具体。“自我发展”主题下分布14项能力要求,“社会伦理”15项,“政治参与”12项,“法治生活”7项,“全球联系”14项[9],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要求规范下不断提升自我,创造价值。

三、瞭望教学实践,比较实施现状

为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港澳两地的高中学校在公民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均预留了弹性和创意的空间,积极致力于跨学科统整,根据每所学校特色开发连贯且多样的校本课程。根据实地调研的观课记录与访谈内容,将港澳两地通识教育科及品德与公民科在课程实施中的相似性与相异性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之比较分析

课堂教学是指按教学计划规定而设置的,有一定行政性和规范性的教学活动。对于两地的公民教育实施而言,课堂教学便是通识教育科及品德与公民科进行教育疏导的主要领地。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策略的运用都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素材资源与教学手段的选择是港澳两地设计公民教育课程时应考虑的重心。

1.课程内容

香港通识教育科考试的题目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课程内容、范围以及课程内的重要概念是稳定不变的。通过阅读《课程指引》可以发现,通识教育科的课程内容囊括三个范畴、六个单元以及五十二条探究议题。学生若清晰理解范畴、单元以及议题之间的关联,对学习及考试会有莫大的帮助。另外,六个单元内的重要概念也是课程的重要关注点。如单元一“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中的“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生活技能”等抽象概念均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需协力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强调对以上内容的讲解与复习。为增加校本课程内容的来源渠道,香港教育局已在网址www.edb.gov.hk/cr/tc建立课程资源目录,通过中央一站式的服务,向各类型学校提供教育局或其他教育机构编制的参考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澳门品德与公民科与高中升学考试无直接关联,因此相对于通识教育科来说其课堂教学内容相对松散,多以学生为本位、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强调将生活带进课堂。笔者今年3月在澳门实地调查研究时有幸对若干任教高中品德与公民科的教师进行访谈,其中两位教师针对课程内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与阐述如下。

笔者:您能谈一下品德与公民科课程内容组织与素材来源吗?

T1:我们高中内容的重点会放在“基本法”上。因为我们是爱国学校,就是大家所说的“红底”的那种,所以我们会在各学段课程内容中贯穿爱国爱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有关澳门和国家的知识,重视澳门的发展和内地的发展是很重要的。至于教学资源选择方面,我们会参考《品德与公民》教科书上的思考题以及个案分析的材料,但是这是不够的。我们还会找一些最近的新闻啊、时事材料啊,或者一些联系教学内容的心理测验啊,来完善课堂内容。

T2:我们的课堂内容相对来说是比较灵活多样的。尽管教青局的《品德与公民》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探讨的主题,比如“增强法治观念”“预防违法犯罪”等等。从《基本学力》要求的角度来讲,这些主题我们都是要讲的。但是有些学生对教科书中的主题并不感兴趣,觉得很过时。所以我们会在学期前让学生自己列清单写出本学期将要讨论的话题,然后由学生投票选出5到6个话题,我们将会在课堂上进行探究。

澳门高中的《品德与公民》科不作为高中联考的核心科目,因此相比于香港,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素材选择上都更加灵活多变。香港的通识教育科的考试评估对学生升学存在直接影响,其教学内容需谨遵《课程指引》的方向,以“认同”(诸如:国民身份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传统家庭观念认同)为目标,对学生进行价值教育。尽管二者教学内容上存在差异,但殊途同归,最终目的都是学生通过对议题的探究,加深对个人、社会与国家的了解,达致全人教育的理想。

2.教学策略

香港通识教育科的课堂教学多采用跨学科领域或跨学科范畴的方式。为拓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迎合学生的需要与兴趣,探究问题、增润单元以及延展议题的教学策略取代了原有的活动建议,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发展九种共通能力。目前香港各高中通识教育科教师非常关注教学策略选择问题,更加强调“参与”“主动”“多元化”“全方位学习”等关键要素。而且,在议题探究中,教师要成为平等的参与者,为学生提供开放、正面、积极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有序地参与。另外,“多元化进展性评估”也是香港高中通识教育科内一项较有成效的教学策略。学生作为学习与评估之间的桥梁,不断在学习中获取评估信息,及时测量与评价对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掌握,在过程中反思与提升自已。表6为笔者赴香港某高中观课时所记录的通识教育科“多元化进展性评估表”。

表6 多元化进展性评估表

澳门品德与公民科的教学策略因其教学内容多元而选择多样,但多数教师较认可布置预习内容、为课堂做准备的教学方式。由于澳门高中品德与公民科课时安排较少,因此对课程的预习,一方面可以缓解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另一方面则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除预先浏览教材外,教师还采用“工作纸”的形式对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工作纸”的填写并非是对案例的简单复述,更多地需要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分析探索、合作交流。另外,组中讨论和组间辩论也是品德与公民科常用的教学策略。通过讨论与辩论,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同学之间互相交换彼此观点与想法,培养其乐于分享及包容的美好品质。

合适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对象与问题、把握知识的概念及框架以及开展知识反思活动。[10]从选择初衷看,通识教育科及品德与公民科所选择的教学策略都与教学内容相匹配,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策略内容看,香港澳门两地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香港的通识教育采取多方面进展性评价的手段给予学生适当的压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评价、不断敦促学生通过努力取得进步。而澳门主要采取“工作纸”的形式,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监测,提升对学生自身的了解。从教师角色看,港澳两地在实施公民教育时都将教师定位成与学生平等的角色,不管是香港的议题探究,还是澳门的讨论辩论,教师都秉持价值中立的态度取向与学生共同参与 、商讨决策。从实施效果看,港澳两地大部分学生在公民教育相关的课堂中都能积极配合教师,在多元策略的实行中主动参与、建言献策,促进学生间文化的融合,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的认同。

(二)活动实践之比较分析

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的教授,而学生的品德与公民意识更需要在社会活动实践中加以养成和提高。为加强公民教育效果,通识教育科及品德与公民科都愈发注重课堂以外的环节,即实践活动潜移默化的辐射与影响。

1.官方活动

为保证香港公民教育社会活动稳步开展,同时加强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感知与理解,香港教育局每年都会在香港特区政府专项基金的资助下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在文化上,教育局每年资助或组织规模不等的内地交流计划活动。其中,《香港领袖生奖励计划》《国民教育种子计划》切合高中学段学生的需要,足迹踏遍从广东到北京的多个城市,学生从活动中增强对祖国内地文化的认知,加强对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在政治参与上,教育局为配合高中学段通识教育中《基本法》内容的需要,支援各学校推动《基本法》教育,每年都会选派一些专家到各学校举办《基本法》教育的相关讲座。此外,教育局每年也会组织高中学生参观立法会并邀请议员进行讲演,提高学生政治参与能力,将课堂教学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拓展通识教育自身的意义与价值。

近些年,澳门特区政府也围绕“品德与公民教育”的主题积极鼓励和资助各社团筹办多元化双语制的公民教育活动。在文化上,澳门教育暨青年局每年都会组织“爱我中华”的交流旅行活动。澳门中学生通过到内地参观访学,与内地学生分享交流,强化澳门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知。在政治参与上,为加强澳门青年对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澳门法律的认识,提升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澳门基本法推广协会等机构联合举办“基本法问答比赛”。比赛分为青年组与学生组,并以团队形式参加,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亦加强学生对法治社会了解。[11]

从文化与政治参与两个方面看,香港教育局和澳门教青局分别以《课程指引》和《基本学力》所规定的议题范围为基准来设计活动。活动的目标及内容均满足高中学段学生的诉求,并与其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相匹配,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理想途径。

2.校本活动

香港和澳门高中的校本公民教育活动根据每所学校的特色来定位活动的理念、设计活动的程序。笔者亲自走访港澳两地的多所中学,通过与任教通识科及品德与公民科教师的访谈对每所学校的特色活动有所了解。现选取香港与澳门各一例访谈来管窥两地校本活动的特色。

笔者:请问您所在学校有哪些面向高中学生的公民教育校本活动呢?

T(港):因为高中学段我们教材上会涉及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问题,所以我们学校有些课外活动是融入了中国色彩的,如组建中国舞俱乐部或者中华民乐乐队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学校在国庆节、回归日或一些重大节日时也会升国旗、奏国歌的,来增加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T(澳):我们学校面向高中的公民教育活动会比初中多一些。我们会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来给高中学生进行讲座,有些主题直接和高中教材的主题相吻合,如“国际关系,纷繁复杂”“环境保护,重在行动”等。另外,我们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公民常识大赛”,一共100题,初高中学生都可参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两地的校本活动根据学校的独特资源以及学生的整体需要进行规划与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可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把握机遇,在活动中发展自我,建构公民品德。

四、结语

香港与澳门自主权回归以来一直遵循“港人治港”与“澳人治澳”的社会管理原则,对于公民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自然具有本土话语权。在这方面,通识教育科《课程指引》与品德与公民科《基本学力》的要求基本符合两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比对《课程指引》与《基本学力》,两地高中公民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学习范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互补,其目的都是为培养合格公民做充分准备。

香港通识教育科及澳门品德与公民科课程的实施以课程标准为方向,以议题研究为手段,充分利用两地教育当局以及各学校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内容,调试教学策略,力求学生在课堂与实践活动中接受全人教育,获得全面发展。

全球化与多元化进程不仅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与文化的格局,公民教育领域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为培养两地高中学生成为活跃在多元化舞台中的世界公民,两地学校在公民教育中都应重视全球教育,培养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加强世界公民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力助港澳两地高中学生达致更高水平的国际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通识品德澳门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澳门回归日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品德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