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子》引《诗》论

2018-08-21边艳楠刘恒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0期
关键词:墨子诗经

边艳楠 刘恒

摘 要 自春秋时候起,诸子散文之中引《诗经》的论述方式十分盛行。本文以《墨子》中明确的、可考证的9处引《诗经》的句子和其余3处作为切入点,分析《墨子》引《诗经》的特点及其关系。

关键词 《墨子》 《诗经》 思想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229

一、《墨子》引《詩经》文字综述

《墨子》一书中,统共引诗共12处,其中有3处大概可以鉴定为逸诗。

3首逸诗分别是《尚贤》中篇里一段:《周颂》曰:“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意思是《周颂》中说:“圣人的美德,如果天空是高的,如果土地是普遍的,这在世界上是显而易见的。”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如太阳同样光亮,和月亮也一样亮,和天地一样。墨子在这篇中没有明确指出这首诗是《周颂》的篇名,而是《周颂》的逸诗。在《所染》一诗中,《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在《非攻中》一篇里所讲,有《诗》:“鱼水不务,陆将何及乎?”这两篇墨子也只是暗中称引,并不能断定是《诗经》中的某一篇,所以只可认为是逸诗而已。

文章中第一次引《诗》为《所染》结尾处:“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现此句在现存《诗经》里已经丢失,可能是当年孔子从头删订《诗经》之时所删。《所染》一篇中所讲述的是由染丝而起,染丝在古代不过是很平常普通的事,但墨子见染丝者而“叹”,继而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全篇是由墨子叹染丝而起,继而谈到了古代四国圣王和四个残暴天子,接着谈到了春秋时期五位有作为的贤君和六位亡国的天子,告诉人们贤者对国君的影响是非常有利的,佞臣对国君的治国带来的是贪婪残暴。然后话锋一转,谈到了“士亦有染”的话题,举例表明士也是会受旁人熏染的问题的,这就体现出墨子对于人性的易变和对人性保持善念积极状态之难的感慨之意。全文是:全文以:“必择所堪,必谨所堪。”结尾,准确的概括出了为人交贤和治国选贤的态度,准确的体现出来墨家“尚贤”思想的明确态度。

《尚贤中》一文中引诗:《诗》 曰“告女忧恤,诲女予爵,孰能执热,鲜不用濯?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譬之犹执热之有濯也,将休其手焉。”今本《毛诗》作:“告尔尤恤,诲尔序爵,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虽然墨子对儒家学说多有反对之处,甚至有的观点与儒家的思想恰恰相反,但是墨子与孔子都是出生齐鲁之地,所以他的思想也与孔子的思想有些许相通之处。例如,墨子的“尚贤”思想观点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就很相类似。

孔子认为,当学习做得好,还有一些备用的权力时,我们可以考虑入仕途做一名治国官员。孔子所认为的学问好指的是有德有才,而墨子提倡的“尚贤”思想与孔子所认为的做官应该有德有才的观点是一致的。在《尚贤》上、中、下三篇文章中,墨子指出,虽然现在的统治阶级君主和贵族都想改变国家日渐衰亡之势,即使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国家仍然无法得到解决,这是造成国家衰落的根本原因。更令人困惑的是他们不能任命贤德的人,接着论述了国家与德性的重要关系,阐述了他崇尚德性的思想。在《尚贤》中篇里,墨子认为君主和贵族不能使用德性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德治需要德性,而使用贤德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古时的圣王的崇高美德。

墨子指出,当前执政者执政不善的原因是不能用德行,而不能用精英政治。用德才兼备,而不是只任用自己亲近的人,进一步揭示了“圣人”倡导的正确性。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墨子遵循原诗的本义,用诗的本义来告诫当权者,然后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解读“尚贤”的思想,从而论证使用他的目的。他有力的以《诗经》的权势来证实本身的观点。

《尚同中》最后引《周颂》的文字记载:载来见辟王,聿求厥章。今本《毛诗》作:“载见辟王,曰求厥章。”这句话就是说古时候的国君诸侯以春秋来朝聘天子之廷,受天子之严教。退而治国,政之所加,莫敢不宾。有《诗》曰: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又曰:我马维骐,六辔如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与今本《毛诗》相同。六如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与今本《毛诗》相同。

在这首诗中表明周公归政于武成王之后,诸侯们聚集在武王庙向武成王请求车服礼仪之法,所有的典章制度都必须要按照天子的规定,没有人敢违悖天子意愿,从而不失法度。《载见》中的意思,墨家认为这是古代的君主,无论是听了好的还是坏的东西,都会驱车进城向皇帝汇报,这样他就可以知道人民的感情,奖惩,治病,人民安居乐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当若尚同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从《周颂》中所记载的事件和《小雅·皇皇者华》两篇文章中综合来看,墨家的尚同思想是可以使得国家安定,上下思想互相协调,保持一致,从而能够保持从政的根本,使得从政安稳继续下去。

《兼爱》中篇一文引《诗》曰: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驱易若砥?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视。这是出自《墨子》一文。今本《毛诗》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其中墨子所引前四句见于《尚书·洪范》,但四“不”字作“无”。《亲士》引作“其直如矢,其平如砥。”厎作砥,与今本《毛诗》相同。

这意味着国王是诚实和正直的,他没有偏袒形成一个党,国王是公平和公正的,他不参加党,不从事私人活动。它同箭一样直,像磨石一样滑腻。这是君子的实践和实现,也是小人期待和追随的东西。如果现在引用的话,还不能算是符合道义,那么古时的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政务公正,分配均匀,赏贤罚暴,也不偏袒任何人。这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所提的兼相爱。墨子的兼相爱的思想也是来自周文王和周武王。同时,《大雅·抑》中所引“无言无仇,无德无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今本《毛诗》作:“无德不雠,无德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非常明确的表明了爱别人的人必然会被别人所爱,憎恶别人的人也会被别人所憎恶。同时墨子也表明了兼相爱是圣王的大道,是王公大人之所以能得到安稳的法则,也是天下万民能够衣食无忧的原因。同时墨子也倡导君子应当审查兼相爱的道理并努力实行。做人君必须要对臣子仁惠,做臣子必须要对君主忠诚,做人父要对子女慈爱,做人子必须要对父母孝敬,做人兄的必须友爱其弟,做人弟必须要孝敬兄长。这与儒家伦理和品德原则有关。儒学倡导“君臣相臣、父子、子、孝”的思想。《论语·颜渊》中记录: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答复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春秋时期的政局动汤、社会变更,使那时的品级名分礼制遭到紧张侵扰,弑君杀父之事屡有产生,因而孔子说到这是国度骚乱的最主要的缘由。因而他告知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许的名分品级秩序,以图规复周代的礼制品级秩序,如许国度就能够获得有用的管理。这也是要求天下万民之间需要兼相爱,君臣相爱,父子相爱,兄弟相爱,朋友相爱,这样才能使得社会平稳安定的维持发展下去。

在《非攻》中,他援用了这首诗:鱼水不务,陆将何及乎?是以三主之君一心戮力,辟门除道,奉甲兴土,韩魏自外,赵氏自内,击智伯,大败之。墨子提倡“兼相爱、非攻”的思想,是为了百姓万民寻求一个安稳的生活的天下,那么国君就不该发动战争去攻击他国。而且国君应该分辨的出仁义和不义的区别,不能混淆其二者的辨别。对于各国之间的战事来说,《非攻》中有言“‘唇亡则齿寒。赵氏朝亡,我夕从之;赵氏夕亡,吾朝从之。”这就表明了各国之间的战争不仅仅是会涉及到少数的两个国家,战事一起,定会传遍四方朝野。同时战事会殃及到更多的平民百姓,天下大乱。各国之间应该懂得要共进退,尽量的熄灭已经兴起的战争。为了避免这些祸事,墨子就是提出各国之间应当做到“非攻”,以避免战事的手段来维持天下四海的太平。墨子认为,天下的圣王应该以万民的利益为准,但是应该区分明确“攻”和“诛”之别。攻,《说文解字》解作“击也”。解读“进攻”。考工记攻木、攻皮、攻金注曰。”诛,《说文解字》中言“讨也。凡杀戮、纠责皆是。”前者是主动出击征战,后者是讨伐之意,所以说墨子是不提倡主动攻击他国的。墨子有言“现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和士君子们,如果心里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进行频繁的战争,这实际是天下的大祸害。若要是奉行仁义,想做高尚的人士,希望向上符合圣王的道义,向下符合百姓的利益,那么就需要实行‘非攻的主张了。

在《诗经·大雅·皇矣》一文中有言:“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这个意思是告诫周文王要以“天志”作为行为的准则,顺从天志。《天志中》和《天志下》中都引用了《皇矣》中这段话,用来论证墨子的顺天志之意,同时也表明不仅仅墨子主张要顺从天志,文王也是顺从天志之人,这样就使得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了。墨子是承认天的存在的,而且需要人来顺从天的意志,那么这就需要寻求出顺应天意的例子,这样就使得周文王的事迹来印证顺天志之意。

墨子承认天的存在,同时也承认鬼神的存在,他在《明鬼下》中三次引《春秋》,举例三次来说明鬼神是存在的,不容置疑的。目的也是为了引用史实来印证鬼神存在的观点。随机,他又引用《周书·大雅》“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涉将,在帝左右。穆穆文王,令问不已。”若是没有神和灵,那王文就会死。他怎么能在天帝身边呢?墨子的意思是说文王死后,能够陪伴在天帝左右,这就是来印证墨子是认为有鬼神存在的依据。

二、墨家思想与《诗》的关系

(一)墨家引《诗》来论证“圣王治国之道”

起首,借援用《诗》来表白“尚贤”之旨。《墨子·所染》引逸《诗》:必择所堪 ,必谨所堪'者, 此之谓也。”在这一篇文章中,他弥补说:“故善为君者 ,劳于论人 ,而佚于治官。不能为君者 ,伤形费神,愁心劳意 ,然国逾危 ,身逾辱。不知要者 ,所染不当也。” 墨子引文之意是在真情地归劝为政者要“亲贤臣,远小人”,所染适当, 重在“尚贤”之意。

其次,用诗来阐释“尚同”的目标。《墨子·尚同》中说:“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出自《尚同》,意思是说“圣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是后人命名的,但他没有别的异物。”所谓“尚同”,意思指的是“上同”,这表明最低的和最高的地位具有相同的规则和意志。墨子认为,只要各级统治之人都是“圣人”,如果可以按照皇帝的思想行事,世上的各种是是非非就会统统消失。帝王意志的统一不会引起争议,使得制度難以实施。这里援用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证实“尚同”是一项基本任务。

再次,《诗》被用来诠释《非攻》的终究目标。在《墨子·非攻中》有曰:“及若此 , 则韩、魏相从而谋曰: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赵氏朝亡, 我夕从之;赵氏夕亡,我朝从之。诗曰:鱼水不务 , 陆将何及!”此诗引用了韩、魏、赵的命运,它们是生死相依的,就像鱼和水一样,所以它们必须一起对抗智伯。事实上,它也被用来证明墨子的非攻思想,因为他和智伯发动了战争,引起了其他人的愤怒,并最终导致了灭绝的后果。

(二)倡导兼相爱

借《诗》来表达其“兼相爱”的思想主旨。墨子在《兼爱下》一文中引“《周诗》曰:王道荡荡, 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 ,其易若底。君子之所履 , 小人之所视。古者文武为正, 均分赏贤罚暴 ,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墨子·兼爱下》他补充说:“姑尝本原之先王之所书,《大雅》之所道曰 :无言而不雠, 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也就是说,爱人会看到爱,险恶的人会看到险恶。为了澄清“兼爱”的观点思想,墨家援用《诗·大雅·抑》来证明,只要能付出,就必须得到回报,也就是说,如果你爱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爱戴。

(三)论证“有神论”思想

《诗经·大雅·文王》中记录:“文王在上, 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 ,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穆穆文

王……侯于周服。”这意思是说周文王登上王位, 是天主所授命,其起落沉浮皆有天主的帮扶。《诗经·大雅·大明》中也有记载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有命在天, 命此文王 ,于周于京, 缵女维华, 宗子维行 ,笃生武王,保佑命尔, 燮伐大商。”这是说周文王晓得如何奉养天主, 从而取得天主赐与的福祉,像这种似的记叙在在《尚书》 、《诗经》等上古文献中有良多。墨子所引《诗》充分地担当了《诗经》中的“天命观念”与“顺帝之则”。前文所引《天志》一篇引用《大雅·皇矣》中天帝授命周文王的几句诗, 充分用来证明其天志的思想。

墨子还援用《诗》来表达其“尊神”和“鬼”的概念。《墨子·明鬼下》引用了《大雅?文王》中一句“《大雅》曰 :文王在上 ,于昭于天。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 在帝左右。穆穆文王 ,令闻不已。若鬼神无有, 则文王既死, 彼岂能在帝之左右哉? 此吾所以知之鬼也。这表明墨子把他的所有的行为归功于天帝的旨意。为了使这一思想得以实现,他必须受到鬼神的惩罚,才能充分证实鬼神是存在的。为此,墨子便引用了《文王》的第一章来证明世界上有鬼魂,因为它可以围绕天帝,说明必然是有鬼神的。

在理论上,鬼魂是离不开宿命论的,但墨子的学说却并不是这样。墨子固然崇尚天主的旨意,可是却否决宿命论。对墨子各章的全面考察,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上的矛盾,不如说是他意志的旨意,是为了在宗教的影响下实现他的政治和社会运动。墨子作为一个现实而务实的社会活动家,试图用人们对鬼神的崇敬来建立一个普遍的爱的社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所说的上帝是正义和爱的化身,目的是向人们展示一种“对暴力的好惩罚”和一种爱的超自然力量作为社会制裁来支持他的理论。

综上所看,墨子在引用《诗经》之时,都是用来印证自己的直接观点,而且基本上都是直接引用的《诗经》的原句,即使个别意思可能和诗经的本意有些出入,但还是可以勉强的自圆其说。在崇尚古代圣人的时候,墨子引用了《诗经》中的周文王和周代国王的圣人。《诗经》中援用的原始句子都颇有说服力。这些都是当时权威的例子。总之,墨子在引用非常权威的《诗经》中的原句来论证自己的思想,这就给自己的论据有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得墨子的很客观的论证自己观点的思想有了支持,同样在重分论证的基础上再引《诗经》,这就给墨子注重客观论证的逻辑思维又填上强有力的一笔。

墨子对儒家的思想观点是持必然的厌弃立场的,以是对儒家所整理的要籍《诗》 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攻击 。固然我们依然不能够把问题看的太绝对,从《墨子》说《诗》的观念和其所引的《诗》的内容来看 ,《墨子》所放弃的是《诗》中关于乐的部分,这是和儒家的礼乐观点相反的,而并不是《诗》的本义,墨子在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后,这类深一层的意识影响是无法覆灭的。作为区别于儒家的学派,为了提高墨家学派言论的说服力, 能够让大家接受自己提出的观念,《墨子》只得借用大家较为熟悉的 《诗》 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为自己的理论辩解。

参考文献:

[1]王秀梅.诗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

[2]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

[3]墨翟.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10.

[4]阮元.十三經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

猜你喜欢

墨子诗经
El oficio del lector
墨子破云梯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墨子号”与墨子
《墨子》“戮于社”考——兼谈社的文化功能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