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内谈谈17岁
2018-08-21陈珂
陈珂
70后作家路内在新作《十七岁的轻骑兵》用群像的形式讲述了17岁的多重姿态。《十七岁的轻骑兵》收录了作家路内从2008年到2017年将近9年的时间内,断断续续写就的13篇小说。路内的作品从恣肆汪洋的“追随三部曲”,到2016年的中篇小说《慈悲》,以及《花街往事》和《云中人》,每一篇小说都是水准之作。对于作家而言,短篇小说通常是他可以漫游其他写作领域的更好路径,可是路内用《十七岁的轻骑兵》完成了他对“追随三部曲”的补缀。
路內在作品中陈述了17岁的复杂情绪。对于每一个人来说,17岁都是一个心理时间远远大于物理时间的一年。路内用一本书的容量尽情展现17岁的时光,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给读者找寻这样一个对等的时间重量。在17岁的时候,看似一切都还迷茫混沌,然而,很多伏线都已经埋好,此后的人生不过是一一揭晓而已。在路内持续关注的目光中,十七岁的时光提供的就不仅仅是单薄的青春样本,这是一个更为深阔的场域。
呈现脑海里的真实镜头
路内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写作最初开启于2008年。“当时张悦然办的《鲤》杂志找我约稿,我长篇刚写完,就顺手写了《鲤》的番外篇。写完这个系列之后张悦然又找我,这个很容易,不用动脑子了。因为同样的人物、同样的场景,你不用设计,就延续之前的内容交上去,她也觉得挺好。”路内说。
有趣的是,从这往后,再有人找路内约稿,他依然写这一个系列。“这么多年别人跟我约稿,我就说只会写这个。一直写了差不多七八年。我现在数一下发现有13篇了。我觉得这个数字也挺好的,也别加也别减了,就这样拿出来。”他说。
这本小说里的很多画面都是路内看见过,在他脑海里真实存在过的镜头,他尽可能忠实地将其呈现出来。对此,路内说:“难道每个作家想干的不都是这个事吗?每个电影导演、每个作家、每个画家想干的就是这个事,把深深留在他脑海里的再现出来。”
对于路内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一个人物,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应红说:“在路内广被读者熟知的‘追随三部曲中有一个人物贯穿始终,他就是路小路。电影《少年巴比伦》里面有一个形象,主人公就是路小路。这个三部曲之后,路内又在作品里塑造了非常多的其他人物形象,也都非常成功。但是对于很多路内的读者来说,路小路有太多青春记忆的回忆,所以大家对路小路念念不忘。其实作者本人也是如此,路内在这本新出版的小说上非常明确地告诉读者,这是13篇关于路小路的故事,时间截取是1990年,这一年路小路17岁。”1990年代的17岁和50年代、60年代、80年代、70年代、2000年代的17岁应该都是不一样的,路内所描摹的正是那个时代的17岁的少年,所以他写出的那个时代的这些17岁少年特有的青春特质。当然,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一样的,从文学意义上来讲,每一个人的青春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标本。
描绘青春特质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应红说:“跟随着路小路的步伐,我们将时间的钟表拨回到1990年,那个时候中国社会经济还在转型期摸索前行。路小路和他的伙伴们骑着自行车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穿行,为等一个女孩守株待兔地坐在早摊点儿上漫不经心地吃一碗豆腐脑,作为技校生,他们有大把的时间用来挥霍。路内在他的叙述中用一群正值17岁的少年描绘出那个时代的某种青春的特质。上世纪90年代的17岁和50年代、60年代、80年代、70年代、2000年代的17岁应该都是不一样的,路内所描摹的正是那个时代的17岁的少年,所以他写出了那个时代的这些17岁少年特有的青春特质。当然,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一样的,从文学意义上来讲,每一个人的青春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标本。”
《十七岁的轻骑兵》讲到了冰天雪地里四十个男生去郊外的工厂实习,无论怎样严苛的天气,他们依然有闲致看远处的塔。然后过了很久,他们发现那塔依然是在很远的地方。无边的等待、成长的企望都在这循望远塔的路上。在17岁,他们觉得一切都还来得及,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去样样都要。洒脱,当时是要的,飞驰而来,又一定要飞奔而去。纯情也是必选项,为一个心动的女孩,不惜与周围人都闹翻。热血是通病,每一刻都在准备着激情冲刺。义气更不用说,为哥们的微末小事也可以随时两肋插刀。当然也有孤独,刻意地把自己从人群中抽离出来做一副遗世独立的姿态。有时候还伴有残酷,无论是为了义气还是为了女孩,总归要用身体的疼痛来完成一种斩截。
至于为什么总是会去写17岁的那段时光,路内说:“其实我在回答我自己,因为有时候也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漫长的时间里总是写技校这个事,这看起来不太像严肃作家干的事,看起来就像是网络作家、青春作家、畅销书作家干的事。老是写青年,写小伙子和姑娘,是不是又陷入青春迷惘了?我被定义成青春作家吗?但是只能很委屈地说,我还在写,我有什么办法呢?过不了这一关。”
自然流淌的诗意
路内笔下的苏州并没有人们概念里小桥流水的姿态,而是展现了一个稍显粗砺的世界。对此,路内说:“现在去看这个城市的时候,城市已经被这种概念塑造过了。当人们定式地认为这是小桥流水的地方,城市环境就会往这个方向发展,把所有沿街的房子刷成粉墙黛瓦。但在我小时候苏州不是这样,马路很窄,全市没有几辆公交车,公交车都没有几班,当然也没有地铁。地方不大,都是自行车上下班。因为上下班自行车太多了,交通会有些混乱。”尽管如此,路内依然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自然流淌的诗意。
《十七岁的轻骑兵》除却内容上对于复杂交错时代的持续关注,形成了路内鲜明的风格外,在形式上,路内也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上显露出来某种异质。这个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来的小说集,或者并不能命名为短篇小说集。这些互相勾连并互相构建的人物和事件,不由让人想到奈保尔的《米格尔街》。在看惯了制式化的短篇小说之后,路内的这一组短篇显得更为舒畅和自由。他摒弃了一些浓缩凝练的笔致,获得了跟十七岁一样的洒脱和诗意。或者我们会有感觉,路内把《十七岁的轻骑兵》和此前的“追随三部曲”一起,完成了一个没有命名的但已经存在的更大的创作。
路小路站在一群少年的身后感慨,“我将和他们一样,或永远和他们一样。”而其实,没有任何人的十七岁是一样的。自然,也没有任何作家创作中的困惑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