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的跨界顶层设计与内涵
2018-08-21吕佩林
吕佩林
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2014年在杭州云栖小镇首次被提及,后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委力推。2016年7月,住建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在国家鼓励政策的带动下,全国多地创建特色小镇,目前,已有127个、276个小镇分别入围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
特色小镇是生长出来的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是以人为本的“宜居宜业”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是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兴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从特征内涵上看,特色小镇具备四个特征: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拥有好的生活环境,有稳当的饭碗,才能吸引更多人就近就业、就地城镇化。
培育特色小镇的内涵要围绕“特色”,如特色古镇文化、特色民间技艺、特色中医药等,绝非一个简单复制的造城运动。国内现有优秀小镇案例足以诠释:有以特色产业为发展策略的浙江大唐镇—袜艺小镇,有以特色产业为发展策略的山东台儿庄古城;有以特色旅游为发展策略的北京古北水镇;有以优质社区为发展策略的杭州市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还有以智慧生态为发展策略的浙江乌镇—智慧小镇(互联网+)。
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选择须兼顾“特色”与“绿色”。在概念性规划的编制框架上,可围绕主题选择、小镇选址、功能定位、空间组织、实施计划等五个主要内容开展,特色小镇应实现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保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特色小镇在确保核心产业“特”的同时,必须进行多产业跨界融合才能确保小镇产业链的内生活力,进而实现小镇内的经济内循环和小镇与外界的经济外循环。一个完整的特色小镇生态系统,通常分为核心产业、衍生产业和配套产业三个层级,由内而外实现共荣共生共享。从本质上说,特色小镇是生长出来,而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更不是任意克隆出来的。特色小镇的发展靠的是“培育”,而非“打造”,每个特色小镇都是限量版的,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不得不说,特色小镇绝不是特色地产,它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否则就无从谈起。
特色小镇的顶层设计
特色小镇的顶层设计一定实现精准定位,要有切合实际的开发愿景,要有理想的投资和产出预期,还要有科学的投资与建设分期。引入核心产业,搭建优质的产业构架是提升小镇层级的基础。特色产业的导入一定要因地制宜,通过对文态、业态、形态、动态和生态的五态分析,找准落地的优势产业并合理划分功能分区,进而导入相关业态。
特色小镇要健康发展,需要警惕三个误区。首先,不能搞“非理性的城镇化建设”,依靠房地产、大规模投资来造镇、造城,这是对新型中国特色小镇的一种误解;其次,要警惕“非产业化因素”,靠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建设特色小镇,只是整个特色小镇里面的一种类型,不是全部类型;最后,要避免同质化现象,有些特色小镇的同质化,不仅是表面风光的同质化,更是服务过程、迭代过程的同质化,这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损害非常大。
顶层设计总体上包括一个城镇发展战略、一个产业规划、一个总规、一个旅游策划及概规、若干修规、一个城镇风貌设计、若干建筑与景观设计、一个特色小(城)镇规划,在实际操作中,应突破传统规划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思路,以产业链整合为模式,有效利用各种资源,突破原有的项目推进和开发时序,将后期运营要素导入前期,在进行策划规划设计的同时,将优秀成功的 IP、品牌企业,成熟的运营机构、管理团队,以及投资、建造机构等,以专家、投资商、服务商的身份导入进来,进而形成全产业链的总体合理化方案。同时,在规划过程中要坚持多规合一,即开发建设规划与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產业规划、生态规划等协调,还要有效运用互联网思维,以大数据为基础,实现小镇规划中的基础分析、功能产品、保障体系、落地实施、城市营销等方面的突破。
特色小镇在顶层设计的同时,要实现全要素导入服务,即通过全要素招商大会,实现“四招、五引入”(四招,即:招投资商、招开发商、招运营商、招服务商;五引入,即:引入资金资本、智库平台、品牌企业、人才团队、IP 项目),从而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支撑。
特色小镇的跨界顶层设计和产业规划内涵在于,通过引入跨界的核心产业资源进而建立强大的竞争力优势,在产业规划上注重实现主题化、体验化和景观化,打造较为完整的特色产业链,提升多元产业的附加值,将项目地的文化内涵深深融入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将文化元素落地为可转换的文化产品,方能逐步实现小镇由生地→熟地→旺地→圣地的全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