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需要冒险精神吗?
2018-08-21汪稳功
汪稳功
翻看电影票房排行榜,会发现如果不算《金刚:骷髅岛》和《功夫熊猫3》(毕竟这两部都是美国制片方主控的项目),国产片票房过10亿人民币的电影只有29部。从2012第一部过10亿的《泰》算起,已经过去了七年,在这期间银幕暴涨到35000块,第三方购票的崛起,让观众看电影越来越方便,电影有这样的成绩,实在是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换一个角度,每年院线上映的电影超过600部,仅有少数电影能收回成本并盈利,多数电影都在铤而走险,而那些有品牌美誉度、有资源的出品人、导演,则成了让人艳羡的对象,他们的电影从筹备开始就已经注定赚钱,比如宁浩的《疯狂的外星人》,发行方保底28亿,所以宁浩拍《疯狂的外星人》不是冒险。
有的人从不冒险,他们像擅长精打细算的产品经理,永远能把制片成本控制在止损线内,比如邱礼涛,他凭借电影《中环英雄》出道,入行超过25年拍电影没亏过一次钱,他总能用最少的钱拍出最好的效果,对得起投资人,刘德华和他合作过《拆弹专家》之后,已经将接下来的《拆弹专家2》、《扫毒2》等项目都交给他,邱礼涛是名副其实最具性价比的导演,这期杂志中有一篇邱礼涛的专访,听他聊一聊如何創下从不亏钱的神话。
有的人喜欢冒险,并且成功了。比如导演文牧野,和监制宁浩、徐峥,他们创作的《我不是药神》票房超过30亿,收获了一边倒的好评。实际上,宁浩和徐峥两个人都顶着喜剧的金字招牌,假设联合推任何一部喜剧片,都会是10亿票房起步,而《我不是药神》这样一个相对沉重的现实主义题材,在创作之初无法预见结果,是一次有可能亏钱的冒险,他们的这种行为,只能解释为是对电影这门艺术的信仰,以及身为电影人的使命感。关于《药神》有太多值得解读的空间,我们也采访了导演文牧野和摄影师王博学,他们分享了各自的创作经历和心得。
有的人冒险但失败了。比如上映三天即撤档的《阿修罗》,这部电影对外宣称投资7.5亿,有国产片最高水准的特效,但也凸显出主创团队想象力的匮乏,它是国产片在特效征程上一次典型的反面教材,它告诉业界,特效只能是为剧情服务的锦上添花,一旦本末倒置,将会是灾难性的结果。
有的人在冒险的路上乐此不疲,哪怕没得到应有的回报,比如徐克和他合作十多年的搭档蔡崇晖。《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票房不算理想,徐克将电影里的特效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联系到之前的《西游》、《奇门遁甲》,徐克在3D拍摄和特效的探索上越走越远。《四大天王》有非常出色的3D效果,在仅4个月的时间里完成整部电影的拍摄,对摄影是非常大的考验,那么特效镜头中摄影都要注意什么?灯光该怎样解决?3D效果如何凸显?这一期对蔡崇晖的深度采访给出相应的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给电影创作者们带来帮助,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创作者愿意冒险,这样国产电影才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