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
2018-08-21林丽丽
林丽丽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在不断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的现象及表现,这种思维定势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发散思维受到一定的阻碍。但事物都存在两面性,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及科学地运用思维定势亦能提高教学效率。为了分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运用思维定势,文章作者针对思维定势的含义及两面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定势;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思维定式的两面性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定势一般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利用同样一种固定的思维习惯及程序进行不同问题的思考及解答。当这种思维定势与提出的问题的实际解决路线相重合时能发挥思维定式的正性作用,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解决问题;而当提出的问题与思维定式的思考路线及途径相反或不一致时,则会导致负面影响的出现。学生的思维在这种状态下受到一定的约束,使得解答问题出现错误或思考出现中断的现象出现。因此,思维定式在学习过程中的性质是由问题、教学内容等的性质决定的,具有双面性的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思维定式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巧妙運用思维定势进行数学学习。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应用思维定势
1.联系新旧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记忆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新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从无基础的状态进行的,数学新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以往学习的旧知识基础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对以往学习的知识点内容进行回忆,唤醒学生对已学知识点的记忆,帮助学生在新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发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创新猜想,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数学知识点之间性质的关系,充分发挥思维定势的正性意义。
2.打破思维定式的狭隘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发散思维
由于思维定势的知识经验有局限性、肤浅性及观念的片面性等特点导致思维定势产生了负面性的迁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点过程中针对任何问题均采用盲目照抄某种特定经验及结论的方式将不具有一般性的局部经验扩大至较大范围的场合进行应用,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教师应采用强化、变式及求异等方法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强化主要是指在进行数学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应强调适用的范围,强化弱刺激。变式就是通过改变事物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或变换问题场景,以突出事物本质属性及隐蔽要素的方式让学生判别差异,方便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本质特征。求异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形式发挥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属于战胜思维定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及解决问题。
3.强化对比、深入学习、减少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
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减少思维定势带来的危害,数学学习并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新知识,而是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构建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构建完整、统一的知识体系,这一构建过程中由于思维定势的存在经常出现负面影响,学生经常因为思维定势产生对新知识的误解,甚至会逐渐模糊旧知识点的内容。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在明确新旧知识共通点基础上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性,减少思维定势带来的危害现象。数学比较法的教学方式能显著避免及减少思维定势带给学生的危害,教师应在新旧知识交替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教学现状及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现象采用联系新旧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记忆方式、打破思维定式的狭隘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发散性思维。
教师要通过强化对比、深入学习、减少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等途径及方式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从不同方面看待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春华.小学数学中思维定势的“善”与“恶”[J].新课程研究,2017(7):18-19.
[2]李莲杰.试析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导学案[J].好家长,2017(2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