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2018-08-20王慧琰张月辉
王慧琰 张月辉
大豆病虫害提倡使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化学防治尽量使用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栽培,科学管理等农业技术措施加以防治。将大豆病虫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与程度内,以保证大豆的稳产、高产及优质。
1灰斑病
1.1病症。灰斑病也称褐斑病、蛙眼病、斑点病。属真菌性病害。分布广泛,是危害大豆的重要病害,影响发病的因素主要是温湿度条件、品种的抗病性和菌源量。病菌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活跃。开始侵染。可借助风力、雨水、灌溉水进行传播。病害严重时,病斑多呈圆形蛙眼状。湿度大时,病斑上都会生有霉层。发展后病斑增多布满叶面。并合并成大版,导致叶片萎蔫枯落。
灰斑病主要危害成株叶片,也可侵染茎、荚和种子。在成株叶片上病斑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病害发生后一般会造成5%-10%的减产。病菌菌在15-30℃较为活跃,严重高发时。会造成30%-50%的减产,蛋白质和油份含量均有所降低。产量和质量都严重受损。是大豆产区高发、流行、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
1.2防治措施
1.2.1农业防治。首选产量稳定、抗性病强的优良无病品种。施足底肥。整地要精细彻底,前茬作物收获后需及时翻耕,降低越冬菌量,播前可进行人工粒选以清除病粒,可用60%多福合剂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要避免连茬连作。可与玉米、水稻、亚麻等作物实行轮作。
根据大豆不同生育期,提高田间排水能力,进行适时适量的浇水施肥。避免偏施少施漏施。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能力。有效确保长势健壮、产量稳定、品质优良。及时间苗补苗。发现病苗立即清除。带离田外集中处理,遗留田间的病残体在收获后要及时翻犁,以减少越冬菌源量,及时中耕除草,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1.2.2药物防治。叶片发病可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等。进行喷施防治,每8-10天喷一次,连用1-2次。
2根腐病
2.1病症。大豆根腐病在大豆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以苗期发生较常见。大豆产区根腐病一般田块发病率为40-60%,重病田达100%。幼苗期症状主要发生在根部,主根病斑初为褐色至黑褐色或赤褐色小点,扩大后呈棱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的稍凹陷大斑。发病植株整株呈现出矮小发黄的状态,初期茎基部表皮出现淡红褐色不规则的小斑,后变红褐色凹陷坏死斑,绕根茎扩展致根皮枯死,植株的下部叶片逐渐脱落、上部叶片逐渐变黄,受害株根系不发达,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
2.2防治措施
2.2.1农业防治。根腐病主要以预防为主,选择高抗品种。注意合理轮作,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严禁大豆重迎茬。适当晚播。地温稳定通过7-8℃时开始播种。并注意播深为3-5厘米。不能超5厘米。施足基肥,种肥,增施有机肥,应用多元复合液肥进行叶面施肥,弥补根部病害吸收肥、水的不足。适时中耕培土。雨后及时排除田问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减轻病情及时翻耕、平整细耕土地,上茬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田中的茎叶及周边的杂草。减少虫源。
2.2.2药物防治。种衣拌种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靈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拌种。或用50%多福合剂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4%拌种。可推迟侵染期。混剂拌种可用多福混剂拌种,用种子重量的0.4%药剂进行湿拌。为了增加附着性。可用聚乙烯醇液做粘着剂。
药物治疗已发病的田块。应及时喷施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用4%农抗120水剂150-3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对水喷雾。或喷施2%菌克毒克(宁南霉素)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3大豆蚜虫
3.1病症。大豆蚜虫分有翅胎生雌蚜(体长0.9-1.6毫米)和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2-1.95毫米),气候条件是影响大豆蚜种群量波动的关键因素,大豆蚜虫以若蚜集中在大豆和黑豆的生长点、嫩茎、嫩叶、叶柄和花絮上刺吸危害,
大豆蚜虫危害盛期在6月底、7月初,持续高温达20-24℃,干旱少雨,容易使蚜虫大量发生。严重危害时,导致大豆生长停滞、叶片脱落、植株矮小、茎叶卷曲、果枝少结荚少,甚至整株死亡。
3.2防治措施
3.2.1农业防治。大豆蚜虫的天敌较多。有革蛉、捕食性瓢虫、寄生蜂和食蚜蝇等。在天敌数量多时,可抑制蚜虫数量的增长。加强田问管理,形成湿润而不利于蚜虫滋生的田间小气候。
3.2.2药物防治。在苗期用35%伏杀磷A125克/亩喷雾,对大豆蚜控制效果显著,用75%的3911乳剂或40%甲基异柳磷乳剂,按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也可防治苗期蚜虫。还可以采取种子包衣剂技术即可防蚜。达到增产的目的,为避免大豆蚜产生抗性,可与氰戊菊酯A12克/亩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