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2018-08-20李东升
李东升
玉米在辽宁义县种植面积广阔,为了确保玉米稳产增收,做好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还是十分关键的。要高度重视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搞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危害。本文简述玉米病虫发生及防治措施。
1玉米小斑病
1.1病症。玉米小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理病原。一般7月份的降雨量大小和小斑病的发病程度呈正相关,玉米抽穗和灌浆期容易发生小斑病病害,危害的部位较多,如根、茎、叶、玉米穗、玉米粒等多个部位。主要寄生于秸秆内部。
苗期染病初期。会在叶面产生危害。严重的造成叶片迅速萎缩枯死。当病株率达70%时。病叶率才开始自下而上的发展,若遇见中到大雨后。15天左右暴发。在抗病品种上。表面霉层不多。容易出现黄褐色的坏死小斑点。而一般品种则多为黄褐色。多产生椭圆形或近长方形叶斑。边缘还会有些紫色或红色的晕纹圈,小斑病的发生和其生长周期长。露温高。气候潮湿。连作田发病率高等有很大的关系。
1.2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斑病的根本途径,加快玉米抗病新品种的研究,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彻底包衣处理,防止病原体侵入。加强管理和控制湿度与温度来提高植株的抗病率,合理密植,轮作倒茬,可减少菌量。
轮作换茬时要对土地进行深耕细作。降低病原体存活率,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在移植前施足有机肥,如发酵后的猪粪等,在玉米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田问病残体。并及时深翻,这是减少初侵染源的重要措施,玉米生长后期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化学防治。喷洒药剂进行控制,发病期可选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亩用药液60-75公斤,间隔7-10天一次。连防2-3次。
2玉米大斑病
2.1病症。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该病主要发生在气候冷凉地区,是玉米的主要叶部病害。在辽宁义县时常发生。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一般是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但也常有从中、上部叶片开始发病的情况,病斑最初水浸状,很快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有时在叶鞘或苞叶上也产生不规则形的暗褐色病斑,一般病株率达100%、病叶率30%时,有降雨过程,即可进行防治。
2.2防治措施。要科学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玉米品种。从源头提高病害的防治能力,玉米是一種喜肥作物,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选择带有抗病体的包衣种子。有效防止病菌孢子的存在,在选种抗病品种的同时,搞好品种的合理布局或品种轮换。待收获后对土地进行深度翻耕。及时消灭植株根茬病原体的萌发。对于多种病害混合发生区应选用多抗品种,以防止顾此失彼。
育苗移栽也是一项提早播期。促使玉米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避过高温多雨发病适期,减轻发病的有效措施,一旦发现有大面积严重病害时。可以选择农药喷洒方式。及时根治病虫,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墓托布津50-800倍液。40%克瘟散乳剂500-1000倍液。在达到防治指标时开始喷药,施药应在发病初期开始,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展。必要时隔7天左右再次喷药防治。
3玉米螟
3.1病症。玉米螟俗称箭杆虫、玉米钻心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危害较大的害虫,严重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7-8月是二、三代玉米螟的危害盛期,主要危害夏玉米和晚播春玉米。玉米螟这种害虫一般都在深夜活动,尤其是成虫。幼虫取食玉米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倒折。注意田问卵孵化差度和幼虫危害情况。并抓住关键时期。对第一代玉米螟进行撒颗粒剂防治。
3.2防治措施。在玉米收获时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可以有效减少玉米螟越冬基数,因为玉米螟成虫在夜间活动。有很强的趋光性。所以设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高压汞灯等诱杀玉米螟成虫,还可以利用赤眼蜂卵寄生在玉米螟的卵内吸收其营养。致使玉米螟卵破坏死亡而孵化出赤眼蜂,以消灭玉米螟虫卵。在玉米心叶期,初孵幼虫在玉米心叶内取食危害时。施用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期,用超低量电动喷雾器。把药液喷施在玉米植株上部叶片。杀死为害心叶的玉米螟幼虫。
4粘虫
4.1病症。粘虫又名行军虫,是一种迁飞性、暴发性的杂食性大害虫,成虫体长17-20毫米,淡黄褐色或褐色。1-2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5-6龄幼虫为暴食阶段。蚕食叶片,啃食穗轴。
4.2防治措施。防治粘虫要做到捕蛾、采卵及杀灭幼虫相结合。有条件者。应做好地区甚至区域性的预测预报工作,低龄幼虫期可用5%卡死克乳油4000倍液进行防治。还可用2.5%敌百虫粉,每亩喷2-2.5千克,或2.5%敌百虫粉2千克左右对细土10-15千克,拌匀后顺垄撒施,防老龄幼虫。施药时间应在晴天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5点以后,若遇雨天应及时补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