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乡玉米生产及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技术
2018-08-20王开敏
王开敏
摘要:玉米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技术因其具有增温保湿、增强光照,让作物提前成熟和得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等优点,成为提高玉米单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对玉米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加以介绍。
关键词:玉米;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技术
1玉米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的优势
1.1提早播种、提前收获。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技术比常规种植模式能提早15至20天播种,恰好躲过后期伏旱危害,并能提早收获。
1.2增强抗逆性、奠定丰收基础。由于移栽时幼苗生长情况可看到、营养充足,便于选择壮苗、健康苗进行种植,这样玉米能增强抗倒伏、抗病能力。
1.3降低成本、节省种子。由于育苗移栽有利于种子的粒选、去杂、去劣,播种量减少,不存在间苗,降低投入成本。
1.4植株健壮、出苗整齐。幼苗耐旱,可以确保出苗整齐、幼苗健壮。
2对比示范效果
高升乡是农业乡镇,粮油生产是主要经济来源。该地区多年来,连年干旱,农民只能靠天吃饭,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是我们农技人员的重要责任。玉米在高升乡常年播种面积5000亩,由于以往简单粗放的管理模式,单产始终不能突破400公斤。为了突破这一技术瓶颈,县农技站工作人员在高升乡两个村分别种植许玉3118品种各50亩,分别采用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技术和常规种植模式进行对比,平均每亩比常规种植增产75公斤,这一技术得到蓬溪县广大农民的认可。
3玉米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技术要点
3.1精选优良品种。首选在当地小面积在当地试种的近五年审定的品种。确保稳产、高产。
3.2选择苗床。要选择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透气、排灌、管理方便、地势平坦,又靠近大田的地块。
3.3育苗技术。一般在3月上句,当地表温度达到12度时进行播种。高升乡主要推广营养坨技术。第一步:用3:6:1或4:7:2的腐熟农家肥:疏松肥沃土:钙镁磷肥配制营养土,充分混合堆积发酵5~7天备用。第二步:将配制好的营养土用清粪水拌匀制成直径5~6厘米左右的营养坨,在坨的表面用食指压一深1~2厘米的小孔,置于床内待用。
3.4种子处理处理技术。播种一定要对种子进行晒种、浸种、晾晒和包衣等技术处理。
3.5播种技术。把每一粒种子放入制好的营养坨的上部小孔里,要求胚根向下,然后用疏松的细土均匀覆盖1厘米,播完后及时浇水。
3.6苗期管理。播種后7~10天,开始出苗,如苗床表土发白,要揭膜浇水,浇后盖严。床温宜控制在20℃~25%,若超过30%揭开两端通风。白天温度要揭膜,到晚上盖严。二叶期~三叶期练苗,第一天揭膜三分之一,第二天揭膜三分之二,第三天全部揭开。移栽的前一天浇足清粪水,提高成活率。
3.7整地、施中沟肥,作厢盖膜
整地。利用秋冬季农闲进行整地,2月底前把杂草除掉,并使预留行土块细地面平。施足底肥。播栽前10天,在预留行中开15~20厘米深的沟,用人蓄粪水15担、结合配方肥均匀撒施于沟中。覆土作厢、盖膜。施肥后立即覆土,将厢面做成拱背形,再用超微膜盖在厢面上,用土压严。
3.8适时移栽。二叶一心期至三叶一心期是移栽的最佳时机。合理密植,一般采取宽窄行移栽技术,每亩3610株左右。定向移栽:移栽时进行等距定向,玉米第一片真叶一律向外且叶片与行向垂直。并实行错窝移栽。移栽后用清粪水浇一次定根水,保证成活率。查缺补苗,移栽后出现死苗病苗,及时补栽。
4大田肥水管理
4.1提苗肥。在玉米3~4叶时根据不同的苗情进行施肥。如果玉米长势较弱、叶片发黄,每亩可用2~3公斤尿素+清粪水10担灌窝。
4.2壮杆肥。玉米长到7~8片叶时,根据苗情施肥,每亩在植株10~15厘米左右挖窝或开沟深施尿素5~10公斤+清粪水10担灌窝,施后覆土。
4.3攻苞肥。又称穗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即玉米长到12~13叶时,结合抗旱工作,亩用尿素10~15公斤+清粪水15担灌窝。施后垒篼。
4.4粒肥。玉米开花授粉后10天,亩用3~5公斤尿素+清粪水浇灌或用磷酸二钾1公斤兑水进行叶面喷施。
5病虫害防治
5.1地老虎防治。玉米移栽后,亩用锌硫磷或甲拌磷(地虫克)900克拌细土撒施,或选用菊酯类型农药喷雾。
5.2纹枯病。发病初期用5%井冈霉素或纹曲宁喷于发病部位1~2次。
5.3玉米螟。在玉米心叶末期,采用90%杀虫单拌细土直接放于喇叭口内。
5.4粘虫。用48%毒死蜱800倍液喷雾防治。
6存在的问题
6.1劳动力严重不足。青壮劳力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家里都是老弱病残。虽然每年玉米种植5000余亩,多年来仍是“刀耕火种耕作模式”,观点守旧,接受新的技术方法缓慢。产量品质都不高。
6.2水利设施不足。进几年来,连年干旱,虽然采取了抗旱就灾,但是收效不明显,已有的设施满足不了农业用水,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6.3农资最近几年大幅度涨价,投入的成本与玉米的收入差距很大。
7玉米种植的发展思路
7.1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投入,兴修水利,保证农业用水,为粮食增产收做保障。
7.2加大新耕作模式、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力争推广面积达到3500亩。
7.3积极推广玉米配方肥使用,为高升乡的玉米高产稳产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