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大豆生产情况调研
2018-08-20王斯佳
王斯佳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东北部,气候类型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冷凉,全市现有耕地360多万亩,多为暗棕壤,土质肥沃,气候、土壤、水源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大豆生产,常年大豆种植面积保持在200万亩左右,占全市播种面积的2/3,为了解伊春市大豆生产情况,作者走访了相关部门、大豆加工销售企业以及种植农户,对大豆的种植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查结果显示:近两年来,在全省大力推动优化镰刀弯地区农业种植结构的作用下,伊春市大豆种植面积、效益逐步提高,具体情况如下:
1伊春市大豆生产情况
1.1种植面积逐年递增。近三年来,全市大豆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0%左右,特别是2016年以来国家调整镰刀湾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大豆种植面积迅速增加。从大豆生产的分布地区来看,从南往北面积逐渐扩大,种植比例越来越高。2015年全市种植面积195.6万亩、总产5.07亿斤。2016年全市种植面积198.71万亩、总产4.56亿斤。2017年初步统计,全市种植大豆面积234.7万亩,产量预计约在6.2亿斤以上。
1.2可选大豆品种逐年增多。伊春市大豆主栽品种以省农科院伊春分院、农垦北安农科院、省农科院克山分院和省农科院合江所为主,近年来育成适应不同积温带种植的品种有100多个,高油主栽品种有黑河40、黑河42、北豆14、北豆42、合农95等,脂肪含量均在21%以上;高蛋白主栽品种有黑河43、黑河45、北丰14、北丰16、东升7、昊疆2号等,蛋白含量均在40%以上;其它大豆主栽品有克山1号、华疆4号、北豆36等,多样的大豆品种有力支撑了全市大豆生产。
1.3大豆种植效益。伊春市地辖三、四、五、六积温区,三、四积温区水稻、玉米种植比例较高,5、6积温区主要以大豆种植为主,大豆生产同玉米、水稻等作物相比投入较小,对耕地要求不太严格。从生产投入和省工来看,农民种植大豆的愿望是比较高的。对近三年伊春市大豆生产效益分析2015、2016年自有土地情况下大豆亩种植效益在200至300元,流转土地效益微乎其微,甚至出现亏损;2017年随着土地流转成本降低及大豆种植补贴的提高,大豆种植效益明显增加,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也会跟着进一步提高。
2伊春市种植大豆的优势
2.1自然优势突出。伊春市境内无工业区,部分耕地开垦时间较晚,土壤的自然肥力强。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用量相对较少,大豆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残留检出率为零。独特气候和良好生态环境为生产无污染、生态、安全、健康的大豆提供了先决条件。
2.2大豆品质卓越。伊春市种植的大豆品种脂肪含量均在18.4至23%左右,蛋白约含量在37至44%左右,蛋白、脂肪总含量在60%上下,适合国内食品加工市场日益增长的优质大豆需求。
2.3栽培技术日益成熟。伊春市大豆生产田间机械化水平达到99%以上。域内大豆种植将逐步实现连片种植、规模化经营,便于组织专业化、专品种生产,有年可生产优质大豆6至7亿斤的潜能。
3大豆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目前,伊春70%的耕地是山坡地和沟塘地,由于农田基本建设跟不上,机械化条件较低,栽培技术粗放,自然灾害频发,已成为严重制约大豆产量提高的最主要因素。
3.2品种繁杂,质量和纯度偏低。伊春市大豆栽种品种以黑河、北安、克山农科所培训品种为主,如东升7号、黑河43、克山1号、北豆42、合农95等达30多个。目前,主产区尚没有具有特别明显优势的单品种超过30万亩以上主栽品种,再加上新品种更新速度慢、提纯工作严重滞后,造成一些农户自留种反复应用和品种退化的现象。
3.3产业化程度低,龍头企业带动乏力。伊春市内企业加工转化多为豆制品和豆油,加工量只占全市大豆商品量的15%左右,高利润、高附加值产品偏少,导致大豆收购价偏低,严重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4伊春市大豆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4.1建立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建立优质大豆生产基地是充分发挥优质品种或专用品种潜力的最佳途径。因此,建立优质大豆生产基地,进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并使基地与加工企业,外贸等部门对接,可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和“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局面。
4.2改善品质,推广优质新品种。在保证生育期适宜、高产、稳产抗病的前提下,大面积应用高蛋白质、高脂肪或双高品种,使伊春市大豆品质的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形成适合本地生态条件的主栽品种以,有很大的潜力。
4.3开发生产绿色有机大豆。伊春市大豆种植时间相对较短,自然资源破坏程度轻,尤其是北部县区大豆主产区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开发和生产绿色大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了解,黑龙江省绿色大豆售价比普通大豆高出50%甚至1倍以上。各地可本着市场牵动,科技先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根据当地当时自然条件和生产习惯有计划地建设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有机大豆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