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歼10腾飞:深植中国航空制动技术的创新基因

2018-08-20刘建军

军工文化 2018年3期
关键词:航空工业刹车飞机

刘建军

航空工业制动带着当年“自主,才能自强”的基因,用责任和担当在中国机轮刹车技术和刹车材料篇章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引进核心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核心技术尤其是国防科学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人家把核心技术当“定海神针”、“不二法器”,怎么可能提供给你,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习近平

歼10飞机作为中国首次自主创新的“一号工程”,是国产战鹰从测绘仿制到自主研制的“头号作品”,更是国家集中近千家参研单位、数十万人投入的国家级产品。这也是继“两弹一星”后,中国以国家名义集体发力的又一国防工业杰作。它的背后,隐藏着太多艰辛故事,折射的是中国军工“吃透”技术、实现跨越的万里长征。

让我们把时光拉回到上世纪90年代,走近让国人自豪的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的“第一号作品”——歼10飞机,咀嚼那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研制岁月,感受军工人在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征程上,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实现非对称超越的创新毅力。

险情,在紧要关口上告急刨新,在铮铮铁肩上彰显

1998年1月11日,冬日暖阳,和熙如春光。

中国秘密研制18年的歼10飞机揭开神秘面纱,第一次在某机场做首飞前的机轮刹车试滑试验,重点检查飞机的“脚”,是否安全有劲。当飞行员以每小时50公里的低速度滑行时,飞机出现了剧烈颤抖:不好!飞机的机轮刹车系统出现了重大故障。

紧接着,攻关工作全面、紧张、有序地展开。特别是当攻关工作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困境、举步维艰时,考验人们的时刻到了:对工程技术人员说,近一个多月昼夜奋战,挑战已经接近极限。知情人更清楚,严酷的考验不仅仅是对技术人员,更多的是考验决策层面。

因为此时此刻,原定的飞机首飞时间日益逼近。

一时间,大大小小的会议室里,心急如焚的人们脸上愁云密布,思虑重重。

要知道,在中国最新研制的战机上应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字式两余度电传刹车系统,难度超乎想象。

歼10飞机瞄准的是世界第三代战斗机水平,其采用的数字式两余度电传刹车系统,可以说是整机水平与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在当时,数字式电传刹车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被看作是第四代战斗机的标准技术,只在少数最新机型上投入应用。而当时国内的刹车控制技术尚处于苏制技术的仿制测绘阶段,还停留在第二代水平。

由此可以看出,歼10飞机采用数字电传刹车技术是从“仿制测繪”一步跳至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是跨越式的“跳级”。

是等待,还是放弃?

为什么刹车系统出厂前检测样样合格,装在飞机上却屡屡出现剧烈颤振?近三个月的日日夜夜,八十多天的连续奋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机轮刹车系统相互之间匹配性不一致,导致问题出现。

险情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吹响的不仅仅是工程技术人员向尖端技术进军的“冲锋号”,更是对领导者胸怀和责任担当的重大考验:刹车系统是迎难而上,还是退而求其次?

首飞现场,来自原国防科工委、空军司令部、航空工业等部门的领导齐聚一堂,商讨对策。

特别是第一次攻关失败后。“不行就换”的呼声不绝于耳。当第二次攻关成功,装机验证飞行再次失败后,“不必等了”的无奈,已成为前进中最大的“拦路虎”。

一位主要领导甚至主动提出写检讨反思研制之过,飞机行政总指挥刘高倬语重心长地说:“写检讨能解决问题吗?现在需要的是静下心来解决问题,确保飞机首飞,这才是最好的检讨。”

决策者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理论研究之后,作出果断决定:

上!中国最好的战机一定要上世界上最先进的电传刹车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飞机档次不往下拉。决心已下,上到主管领导部门和军方用户,下到主机厂所以及承担机轮刹车试制的单位,都投入到了紧张的技术排故战斗中。

一次排故方案评审通过,又一次装机验证飞行失败。

大家在科学的海洋里翻腾,寻找技术攻关成功的答案。然而,排故工作却戏剧性地折磨着人们,甚至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一次又一次的技术排故方案评审通过,但一次又一次装机验证试飞失败。

大家认识到,问题远非人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小小的刹车系统,成了拦阻在飞机首飞上天前“天大的事儿”。

电传刹车技术,考验着人们的耐心和信心。

血性,从精神上站立起来攻关,在凛冽寒风中并肩

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出现问题后表现的不作为。可敬的是,那一代人在困难面前,选择了勇者无惧、智者善行的担当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性与血性的较量不仅仅在产品上,更是从精神层面,真正意义上的站立起来了。

项目“总管”单位原国防科工委明确表示:只要科研需要,可协调全国一流专家团队给予支持,确保打赢攻坚战,保证飞机“战技指标不打一丝折扣”的战略目标。

空军司令部有关装备部门更是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他们冒着严冬的凛冽,日夜兼程,奔赴在研制单位和首飞现场之间,急科研人员之所急,想攻关人员之所想,义无反顾投入到艰难的攻关中。他们充分表现出了中国军人金子一般的品质,践行了不惜一切代价,采取一切手段,坚决保证攻关任务的完成,确保飞机顺利首飞,努力实现“研制一代飞机,构建一批先材料,培养一批人才”的战略目标。

“向前冲,绝不退缩半步。”一位分管装备的空军首长甚至立下誓言,“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

从技术攻关的第一天开始,承制单位就不是孤军奋战,一个强大的政、军、企“联合体”,系统地演绎了大集团军作战攻关模式。这一联合作战模式,为后来在众多重点型号产品攻关提供了“样板”,堪称工程榜样。

负责此项任务的空军装备有关部门,更是全员发动,集体会战。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以大无畏的担当精神,直面困难,舍我其谁。面对的压力可谓“泰山压顶”,但是他们几乎天天扎在现场,与科研人员同吃同住,谈技术、论方案、定指标,他们勇担重任、热情忘我的工作态度,深深鼓舞着基层科研人员。

一个冬日深夜,一位“型号办”领导只身深入到攻关现场。一袭便装,像刚刚换班进来科研人员那样,匆忙挤进工作人员之间,参与到热烈的技术方案的讨论中。灯火通明如白昼的攻关现场,一个长夜的加班,竟然没有一人关注到他是军方人士。

无痕的“融入”,彰显的是润物无声的强大动力和示范效应。

难忘的是,春节第三天,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带领杨伟(现歼20总設计师)等总师系统的人员,风尘仆仆,赶到刹车系统的承制单位。他们没有埋怨,没有责怪,更多的是关心,是问候。攻关中的设计人员动力倍增:“我们没有做不好的理由!”

全球飞机霸主的美国将此技术运用到飞机上,用了长达半年的验证飞行。而今天,中国人要把此高精尖技术运用到国内最尖端的飞机上,难度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正如一个孩子学走路,刚刚学步时难免会摔倒,甚至摔得“鼻青脸肿”。但这种“摔倒”,正是孩子身体“成长的痛”,是必需付出的“成本”代价。

“中国人既然能研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也就一定能做出最好的刹车系统。”承制单位发出了铮铮誓言。

什么叫奇迹?就是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1998年2月26日,历史将记住这一天。

刹车系统地面滑行调整试验再次开始,当飞行员加速到每小时220公里时,机轮刹车系统滑行表现了极佳的效果,修改后的刹车系统刹车性能稳定正常。

飞行员称赞:“没有想到会改得这样好”。

后来,国内航空专家评审,歼10飞机两余度数字电传防滑刹车系统,综合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追求,源于不忘初心的坚守成功,赢在自主创新的基因

如果说,歼10飞机是中国飞机从测绘到自主创新真正意义上“站起”的成功,那么一大批跟着飞机成长的机载企业“活”起来,实现“质”的惊喜一跃,那叫什么?叫成熟!

从“跟跑者、追赶者”变身为“并行者”,从雷达系统到飞控系统,从气动系统到刹车,中国机载企业开始独步青云,走向世界。

当飞机机轮刹车材料再次遭遇重大“瓶颈”的时候,航空工业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空工业制动”)又一次被历史推到前台,他们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他们带着当年“自主,才能自强”的基因,发扬铁肩担起国家安全道义的精神,用责任和担当在中国机轮刹车材料篇章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沿海某航空基地,一架战机出早操“归来”时,飞机出现了刹不住的现象,国外称之为“早晨病”。紧接着,各飞行基地相继报告这种情况时有发生,飞机多次发生了冲出跑道的事故。

一位空军首长批示:“刹车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要解决的时候了。”

问题出现在哪里?刹车用的碳材料,因吸收水合物过多,导致刹车性能衰减,会出现刹不住的现象。

这是全世界飞机刹车面临的共同难题,俗称“世界难题”。面对此项世界顽疾,作为我国航空机轮刹车专业开创者的航空工业制动没有退缩,而是逆难而上,主动出击。2005年,他们与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张立同院士联手,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仅用三年时间,就成功地将碳陶刹车材料应用到飞机上,有效地解决了这一“世界难题”,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飞机上成功应用碳陶刹车技术的国家,此项技术被评为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至此,在飞机机轮刹车材料上,中国已经变身为“领跑者”。华丽的转身,靠的是歼10当年播下的“自主创新”的种子。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就会形成一片遮天蔽日的军工产业“大森林”。

弯道取直,科技超车自主创新,永无止尽

从“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在专业化发展的征程上,航空工业制动开始了大步的跨越。

过去,飞机首飞前的刹车系统地面滑行调试试验,通常要经过上百次滑行试验调整,才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如有反复,就会严重影响飞机的首飞周期。短则两三个月,长则半年之久。

而今,航空工业制动投资建成了世界第一台飞机起降系统综合试验设备。此设备能真实地模拟飞机多支柱起落架装置、多轮系刹车机轮、刹车系统起飞滑行及着陆刹车的全过程。能全面验证起降系统的综合性能,及起落架装置与刹车机轮刹车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匹配性和安全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只能在飞机上进行验证的模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次,我国某型号飞机在某机场全速马力准备起飞,就在离开地面的一瞬间,发动机出现异常,飞行员意识到必须中止起飞。此时飞机正处于最大功率阶段,满负荷工作,情况十分危急!

飞机跑道已用了2/3,要在1/3跑道上紧急安全着陆,考验飞行员和飞机刹车系统的时刻到了。

放减速伞,伞并没有打开。飞行员意识,只有依靠刹车系统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飞行员果断踩下刹车,奇迹出现了:飞机竟然稳稳地停了下来,飞机毫发无损。

事后,飞行员惊叹,万万没有想到国产机轮刹车技术这么好!

如果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不仅会让国家承受数亿元的经济损失,更大损失是成千上万科技精英十多年的成果,功亏一篑。

刹车,是飞机的最后一根安全绳。中国刹车技术水平的高低,捍卫的不仅飞机的安全,也是一个行业的尊严。

一惊一叹的刹车,考验的不仅仅是飞行员的操作技能,更是中国机轮刹车从与国外“望其项背”到“同台竞技”的惊彩一跃。

要知道,昔日世界航空“巨头”们中止起飞时,曾经造成机毁人亡的重大惨剧。美国波音公司一飞机中止起飞时,由于刹车时热量过大,导致12个机轮全部燃烧,几乎毁掉一架飞机。

一次性的装机成功,不再是一句空头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革命。航空工业制动实现了集中国航空制动技术研发、试验、制造能力为一体的升级跨越,保持着国内航空制动产业开创者、引领者的行业地位。航空工业制动带领中国航空制动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实现了从“望其项背”到“同台竞技”和“部分领先”的历史性跨越:

1998年,碳/碳刹车盘在歼10飞机上首飞成功;

2003年,碳/碳刹车盘成功应用在新舟60飞机上,获得中国第一个TSOA技术标准批准书,并随着新舟60飞机飞出国门;

2008年,研制生产的碳/陶刹车盘首飞成功;

2009年,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空客318/319/320PMA(零部件制造人批准)证书;

2014年,自主研制生产的航空刹车电子防滑控制系统打破美、法垄断局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6年,自主设计的世界上第一台多轮系、多支柱机轮刹车系统试验台装试成功。

2017年,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申报的飞机电液自馈能刹车装置和防滑控制新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尾声

歼10,中国飞机成长过程中最好的成人礼。

歼10飞机自主创新的艰难历程,实质是中国国防工业“吃透”技术、接入“地气”的万里长征。正是这一伟大的自主创新的“爬行”壮举,才有今天众多参与其中的工业部门科研者、行业部门的管理者和装备的监造者,由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站立”起来。一大批技术精英得以熔炼,一大批专业企业得以成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国防栋梁之才得到长成。

有学者分析,中国航空人在“吃透”歼10的基础上,走过了一条独立研制一代飞机的全过程,这是用金钱买不来的,是只能用时间来检验的无价之宝。

歼10成功首飞二十年间,中国相继推出歼10系列、歼15、歼20、运20等更多世界级战鹰和C919、AG600等大型民机。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没有歼10的成功,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战机和民机的快速成长。”

不忘初心,这是中国军工企业创建或出发时绝不能忘记的承诺:铸造最精锐的武器装备部队,让祖国的陆域海天不再寂寞。

不忘初心,就是要时刻铭记“军”字号的责任与担当。

猜你喜欢

航空工业刹车飞机
飞机失踪
摄影
An Analysis of Daisy Buchanan in The Great Gatsby
乘坐飞机
神奇飞机变变变
飞机飞起来啦
为什么突然刹车时人会向前倾?
还有94分
刹车系统:跑得快也要刹得住
刹车边遇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