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干就是20年

2018-08-20晏翔

军工文化 2018年3期
关键词:研制飞机工程

晏翔

“只有5分钱,最后登上了长城。”

人生能有几个20年?我干“十号工程”一干就是20年。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继往开来。“十号工程”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当初国家对工程提出的几个目标基本都实现了,这是一段宝贵的历史,让我们记住它、总结它,把这段历史作为中国航空工业一个新的起点。

十号工程的研制——“难!”

还记得1984年的一天,军机局张金波局长找我谈话时的情景。他说:“为提高我军的武器装备能力、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批准研制新型歼击机,国防科工委已发文确定研制‘新歼。‘新歼技术起点高、难度大、涉及面也很宽。我们在考虑让谁担任这个工程的项目办主任。你刚刚40岁多一点,能将这个项目干完。能赶上这么一个型号,对一个人是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没有想到,就是这一次谈话,使我与十号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一干就是20年。

接触工程后,我才发觉,这个型号的研制可真难呀!

十号工程的前期论证是从1982年开始的,当时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高瞻远瞩,决策“我们要搞新歼击机,搞一个新的性能好的歼击机”。为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新歼技术起点定义得很高,瞄准了当时发达国家尚在研制、未形成装备的第三代歼击机的水平。很多技术我们国家还没有,或是正在“预研”的课题。

内行人都清楚,以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平,研制这么高起点的先进飞机的难度极大。当时有人曾对我们说:“你们是只有5分钱想上长城!”意思是根本不可能,也有人说“新歼采用的新技术、新成品太多,超过60%,根据经验,新成品超过30%,就有大的风险。你们用了这么多新技术、新成品,肯定要失败”。那时,我们真是感到,新歼就像一颗小苗苗,一个小豆芽菜,风一吹,就会倒。

面对种种议论,种种怀疑,我们对自己说:“一定要挺住,要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决不倒下去。”頭几年真可谓是“熬”过来,“拖”过来的。

到了“八五”期间,党和国家加大了对十号工程的投入。新歼的研制开始有了大的进展。

1992年,我们试制了全尺寸金属样机。空军指战员对此十分重视,原空军林虎副司令员亲率空军各大军区主要领导来到成都现场,视察了新歼样机。指战员们见到新歼样机后十分激动,他们看到了未来,看到了进步,看到了新装备的前景。

经过“七五”的艰难起步,“八五”的技术攻关,到了“九五”,实物样机的研制进入了关键阶段。

新歼的新技术、新系统、新成品、新设备的确很多,对航空、电子业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从挫折走向成功的道路

20年来有艰难,更有痛苦。

1997年5月第一架原型机完成总装,推到试飞站,人们都远远地看着飞机,静静的等待着飞机“活”起来。

飞机开车是从慢车逐步加大推力的,在推力到达90%以后,进气口吸力非常之大,只见空气起着白色漩涡被抽进去,意外发生了。试车停止后,机务人员钻进进气道检查后,出来报告说,发现叶片多处损坏……

经过反复检查,质量分析,叶片是被金属物打坏的,加工中未清理干净的金属屑,在强大的发动机吸力下,从机体结构缝隙中被抽了出来。

换了一台发动机进行第二次开车,试车又一次停止。出来后报告是:“又发现几处小损坏……”

这对大家无疑是“晴天霹雳”。我当时头都懵了!靠在机库的墙边,一屁股坐在地上。怎么回事?多余物清理得不彻底!两台新发动机叶片受损,教训太惨重了!

那段时间,我们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但我们没有放弃,也不能放弃。大家从痛苦中振作起来,认真分析原因、总结教训,问题终于解决了。

1997年10月,首飞将至,各项准备工作进入到关键阶段。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朱育理总经理决心很大,派了副总经理刘高倬率工作组到成飞现场,加强组织协调,调动全线支持配合,力促早日实现首飞。

新歼首飞成功

经过十几年艰苦努力,新歼第一架原型机的首飞就要开始了。那天,天公不作美,雾蒙蒙的天,能见度相当差。首飞指挥员钱学林、首席飞行员雷强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尽管他们在地面做了很久演练,第一次面对一个全新的飞机,还是难免有点紧张。

机务准备结束了,屈见忠局长、第三试飞大队政委陪着试飞员走过去。远远望见,他们相互拥抱后,首席试飞员雷强进入了座舱。

此时,观礼席这边,人们全都注视着飞机,听着它开车、检查、滑出……大家屏住呼吸,等待着,空气似乎都凝结住了。飞机开始滑跑、加速……

飞机前轮抬起,飞起来了!人们鼓掌、欢呼。只见它非常平稳地抬头飞上天空。尽管那天云层低,能见度不好,大家还是睁大眼睛,跟着声音在找飞机。谁要是发现了,就会激动地叫喊道:“看见了,在那儿!在那儿!”所有的人都会跟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

当飞机转到主席台上空时,只见朱育理总经理站了起来,频频向飞机招手。朱总当时的神情,并不轻松,而是充满着焦虑和激动。

飞机在机场上空环绕飞行3圈后,降低高度,稳稳地从远处直奔跑道而来,大家又一次屏住呼吸……

飞机着陆了!首飞成功了!

那个瞬间,全场人员都叫了起来!机场沸腾了!人们激动地握手、拥抱、欢呼,多么不容易呀,凝聚着上万参研者十几年的努力、攻关、拼搏、奋战的成果,都在这一瞬间体现出来。

好多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即使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的领导、总师们,也都控制不住激动兴奋的心情,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那天晚上组织了庆功宴,可谁也没有心思吃东西,都在相互祝贺成功,相互感谢多年来的辛勤劳动。

晚上,心情平静后,我们几个又集合到刘总那里,开始研究后面的工作了。首飞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的任务多着呢。压力一点也没有减,还要继续努力。

打响试飞定型战役

新歼01架首飞成功后,又陆续有几架原型机跃上了蓝天,还实现了综合航电系统的国产化。

常言道:首飞不易,定型更难。新歼进入到试飞阶段,更是步步是坎了!为了加快试飞进度,加速飞机设计定型进程,总装备部决定新歼转场到空一基地组织试飞。空一基地碧空天气多,空域大,适合飞行试验,但几百号人远离大本营,长期工作在艰苦地区,后勤支援、备件保障、技术支持等会比在阎良、成都困难。但既然决心已下,必须毫不犹豫地执行。

2002年5月,新歼试飞队伍和所有保障人员浩浩荡荡开进了位于戈壁大漠深处的空一基地。塞外的冬天十分寒冷,风沙也是有名的。试飞队的同志们在空一基地又经受了一次锻炼和考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环境异常艰苦的西线,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2003年,激动人心的事一件接一件,空中加油试飞成功,低空大表速试飞成功,武器投放试飞成功……

PL-11靶试,是准备周期最长,难度最大的项目。原计划2003年9月前完成全部试飞任务,可是到11月,靶试还未开始。直到11月23日,第一枚PL-11发射成功,为后面几枚靶试增添了信心。

没想到,12月2日的第二枚试验,却出了问题。飞行过程一切正常,抓目标瞄准也正常,眼看着发射出去的导弹,离梁不久就掉了下来。就要到年底了,全年的任务如何完成?整个型号工程如何完成?大家十分焦虑。

为查找原因,试飞队还请来了行业内有关专家,开了大量的会议,多方查找原因,补做了不少试验。

12月21日到25日,5天时间内,连续发射三枚导弹,获得成功!酸甜苦辣,大家激动、兴奋之心情,真是难以言表。集团公司将这一重大情况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了报告,国家领导人纷纷批示,表示祝贺,对工程取得的重大进展给予充分肯定。

到这时,十号工程按试飞大纲规定的所有定型试飞科目,已基本完成,随后进入设计定型阶段。

纵观十号工程整体研制历程,在技术和管理上有许多创新。从立项开始,就按照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组织研制,组成了“设计师系统”、“行政指挥系统”、“研制现场指挥部”,还有“质量师系统”,形成了一套管理办法。我们特别注意工程任务分解,工程行动计划。每年召开一次年度工作会,制定全年的工作措施计划。注重工程的全面管理,督促检查,落实责任制,加强工程管理的前瞻性、预见性。

十号工程研制全过程还突出了与用户的密切协作与配合。用户已不仅是任务要求的提出者,而是成为工程研制的参与者。总装备部的杨有新参谋、空军装备部的李凡副部长、王玉星主任……都是我们共同战斗的战友。

展望

人生能有几回搏,能参加一个铸航空利剑、扬中华国威的伟大工程,参加一个为国家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战斗机的工程,是我们每个人引以为豪的事情。

通过新歼的研制成功,我们更加看到了希望,更加拥有了信心。中国的航空工业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航空人正在努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正在吹响着向世界前沿航空水平奋进的号角。

过去的20年已經成为历史,未来,中国航空人必将研制出更多的新型战机,他们仍会一干就是20年!

猜你喜欢

研制飞机工程
飞机失踪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千分尺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检定装置的研制
简易光学显微镜的设计与研制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乘坐飞机
神奇飞机变变变
飞机飞起来啦
哈尔滨机场雷暴分析预报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泛滥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