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相机

2018-08-20廖国松

藏天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莱卡宏达胶卷

图 文/廖国松

作者简介

廖国松,曾任《花溪》杂志副主编,其油画作品多次参加贵州省内外展览。并被贵阳市美术馆、新加坡《斯民艺苑》收藏。

第一台相机,50年前淘的德国货

现在画画的人,(不论国画还是西画)大多装备有一台相机,除了留下些生活小照,多是为了搜集资料,画画时作参考,有的干脆依样画葫芦,成了照片的翻版,相机便成为一些画者不可缺少的工具了。我也玩相机,但不是为画画,(那时我还未认真画过一幅写生哩)。1967年,我的朋友宏达,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台120双镜头相机,贴皮翻起,镜头发白,老古董似的。宏达告诉我,说这是德国三十年代生产的“罗尔可德”,别看老掉牙了,成像好得很。随即给我拍了几张照片,冲洗出来后,果然不凡,一粒粒胡茬都照出来了。出于好奇,向宏达咨询了一些光圈、快门之类的原理,将那“罗尔可德”借来玩了一天,结果,两个胶卷,除了三张焦距模糊,其余皆清晰入微,宏达夸耀了一番,说我构图不错,第一次拍摄就有如此的水准,有才。于是,我迷上了相机。宏达说,要学摄影,自已得拥有一台相机。

那时的人,除了专业人士,极少有人玩相机,要照相,只有到相馆去摆个姿势让摄影师摆布,个人玩相机,够奢侈的了。

我决定买一台相机,玩一回“奢侈”。到商店一看,傻眼了,上海生产的120皮腔相机也要七八十元,而仿莱卡的上海58二型135,标价则在130元以上,而且,据宏达说,玩相机就要玩德国货,人家用的镜头都是专家级的人工磨研的,听得我一身冷汗,当时的我一个月三十一块五的工资,动辙几百上千的德国货,可是个天文数字呵。不过宏达说,寄卖行淘得到德国的二手货,价格便宜多了。于是,我们跑到贵阳大十字新新寄卖行,在几台德国二手机中,选中了一台“布拉提克”135,一问价格,一百八十元。无奈我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只得咬紧牙关,将那花了120元,才戴了三个月的上海牌手表卖了,又借来几十块钱,终将那台“布拉提克”买了回来。为此还被母亲斥责了一通,说这种卖东西来买东西的行径,在旧社会是为人不齿的。

宏达告诉我,说这“布拉提克”系单镜头反光结构,取景与拍摄共用一个镜头,方便实用,所配置的“天塞”型镜头,是大名鼎鼎的“蔡司”厂生产,在德国光学界,堪称经典。听得我跃跃欲试,即刻就要去买胶卷,宏达提醒我,说这也要用德国货,如此才能与“布拉提克”相匹配,商店里买不到德国胶卷,宏达不知从哪位朋友那里弄来两卷德产的“爱克发”,好马配金鞍,总算了却了我们的心愿。我与宏达带着“布拉提克”到黔灵公园拍摄了一天,照片出来后,不但层次丰富,锐度和光亮度亦有非常的表现。宏达又将德国货吹捧了一番。

自制“暗室”,成为摄影“发烧友”

那些日子,我玩相机几近走火入魔,小孩弄玩具似的,即便不拍摄,也要将“布拉提克”拿在手中把玩,就是听那按动快门的咔嗒声,也有无穷的乐趣。

我干的是野外勘测,常跋涉于山水之间,每次外出作业,总是相机不离手,只要碰上良辰美景,便按下快门,将其摄入镜头之中,那种快感,在城里是享受不到的。同时,又找来一些有关摄影的书籍潜心学习,翻了一本《暗室技术》的大部头之后,更觉单纯的拍摄不过瘾了,便弄来些米土尔、基奴尼之类的药品,还自制了一个简陋的天秤,配制D72、D76药水,自己动手冲洗胶卷和印相了,之后,嫌那些135相片太小,又与宏达自制了一台放大机,光折叠那个调焦的皮老虎,就花了一整天的功夫。我又在家中隔出了一间两平方米的暗室,自冲自洗自放大,俨然做起摄影“发烧友”来了。不想,学得会,讨得累,结果,自已的照片弄得少,多是为朋友们忙乎,冲胶卷放照片不说,还得替他们掏钱买相纸。除了吃饭穿衣,工资全花在这上面了,说这是花钱练手艺呢。

◎德国制柯达雷登娜(单反)

那时我拍的照片,多为山野风景,颇有些情调,画画的朋友们说是拍得有画意,便索去挂于墙上。本世纪初,贵州省美协举办一次“画家摄影作品展”,我送了两幅去补壁,三四十年前拍的东西,还得到好些人的赞许呢。不过,在今天看来,那些照片,似乎太轻飘了。由于“唯美”情结作祟,除了山野风景,我极少拍摄人物,甚至城市街景也未有触及。如今高楼林立,真后悔当年没拍点老城风物,让历史就如此一晃而逝了。有人说,摄影就是留住历史,摄影并不等同于绘画,那风景再美,总欠些历史的厚重。

◎福伦达巴沙马提克135单反,带长焦和广角

开始绘画,依然迷恋老相机

上世纪70年代,我迷上了油画写生,摄影的兴趣日渐疏淡,而对老相机的爱好依然如故。多年来,也断断续续淘得七八台老相机,除了一台英国产的军旗牌皮腔120和一台前苏联产的基辅135,其余多是德国货,至于莱卡、康泰时、禄莱弗莱之类的名牌,因价格高昂,不敢问津。不过,我那台巴沙马提克135单反的标头,却是德国福伦达厂生产的赛普顿镜头,据专家言,此镜头在世界光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性能并不比莱卡镜头逊色。就是那台苏联生产的基辅135,也含有德国血统。有人考证,早期的基辅机,都是二战后在德国耶那生产,实则就是康泰时的翻版。这些老相机都有五六十年的历史,至今使用起来,依然灵动如初。

还记得一件趣事:1968年,我在寄卖行看到一只铜制的300毫米长焦镜头,一般说,铜制镜头多用于座机之上,是拍摄人像的专用镜头,其品质不言而喻,一问价,才二十元,也不论是否适用,便买了回来。我曾用包装复写纸的纸筒将其套在135单反机上用过一回,二三十米外的景物都拉过来了,虽有些漏光,但成像极柔和,层次也相当丰富。再看镜头上的英文字母,译为汉语,似可称“海利亚”。可惜一直找不到车工做转接筒,只得又将它卖回寄卖行,二十块钱买进,竟然卖了八十块!赚了。不想后来才得知,这海利亚镜头,系福伦达厂的经典之作,而今在网上,一台福伦达皮腔老机子,有的要卖上万元,贵就贵在机身上的那个105毫米的“海利亚”,而况乎300毫米的长焦铜头呢,拣到的大“漏”都丢了。一哂。

数码时代,难舍相机情结

◎普拉提克单反

本世纪初,数码之风勃然兴起,开始我还不为所动,后来人人都在玩“数码”,为潮流所迫,经过一番权衡,在众多名牌中,我挑中了一台柯达7590的数码相机,实则是冲着那个“施奈德”变焦镜头去的,施奈德是德国三大镜头名厂之一,百十年名气不衰。而日本产的数码机,有的镜头虽标明是德国牌子,但却是地道的日货,比如松下的莱卡镜头,其实是本土生产,不过得到莱卡厂的认证而已。我买的这台柯达,美国出产,至于那个施奈德镜头,血统是否纯正虽待考证,但施奈德厂至今未被任何国家收购,但愿是正宗的德货吧。

◎德国制柯达雷登娜(旁轴)

几十年的德货情结真难以割舍。

数码相机算得上后现代的产物,不用换胶卷,不用设制快门光圈,“傻瓜”得过了头,人人皆可成摄影家。且成像清晰,色彩艳丽,自有它的不凡之处。但与胶片相机相比,总觉成像缺少醇厚和滋润,亮部更欠层次。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前者似陈年老酒,后者则平淡如水。若再经电脑处理,就更无原汁原味了。始料未及的是,数码风越吹越烈,至如今,连专业摄影者也鸟枪换炮,全副数码装备,动辙一二十万,若非如此,似不能拍摄出“惊世”佳作,我不由想起百十年前的摄影家们,就一只三片玻璃组合的柯克式标头,也能拍摄那些出大师级的作品,难道非要有豪华的装备,才能创作出艺术的精品么?

我真弄不明白。

我对老相机依然情有独钟。前不久,我从朋友那里弄来两个黑白胶卷,带上那台福伦达皮腔相机,到森林公园逛了一圈,几个年轻人看到我那个黑乎乎的家伙时,竟不知为何物,加之拍摄时我一副煞有介事的姿态,更将我当做秀之徒了。哪知拍摄后碰到了麻烦,商店里买不到冲洗药水,更不要说黑白相纸了。幸而网上还买得到,总算让我过了一回胶片瘾。不过网上有人预言,说这胶片生产将成绝唱,十年之后,也要寿终正寝了。

而今是数码时代。

留给我的只是无奈与沮丧。

◎ 福伦达巴沙120 皮腔相机

猜你喜欢

莱卡宏达胶卷
商业摄影师的胶片情怀
巴拉莱卡琴:从指尖流出的动听旋律
为什么数码相机不用胶卷也能照相
Foma与Rollei黑白胶卷试拍
机甲芯片
莱卡的太空邂逅
另一个莱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