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北宋韩琦楷书信札横卷》

2018-08-20侯美辰

藏天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法帖韩琦信札

文/侯美辰

在贵州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书法作品,它是韩琦给欧阳修写的一封感谢信。信的内容如下:“琦再拜启,信宿不奉仪色,共惟兴寝百顺。琦前者辙以《昼锦堂记》,容易上干,退而自谓,眇末之事不当仰烦大笔。方夙夜愧悔,若无所处。而公遽以记文为示,雄辞濬发,譬夫江河之决,奔腾放肆,势不可御。从而视□ 徒耸骇夺魄,焉能测其浅深哉。唯褒假太过,非愚不肖之所胜,遂传大之大。恐为公文之玷,此又捧读惭惧,而不能自安也。其在感著,未易言悉。谨奉手启叙谢。不宣。琦再拜启。”

韩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韩琦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他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

◎《北宋韩琦楷书信札横卷》局部

公元1068年,年事已高的三朝元老韩琦主动提出要引退还乡,回相州(今河南安阳)养老。虽然宋神宗极力挽留,但韩琦深知自己已逾花甲,年高力衰,难免会贻误军机大事,再三请求引退。宋神宗见他执意要走,就准韩琦以司空兼侍中通判相州。回到相州后,韩琦在州衙内修建了一座楼阁,取名“昼锦堂”,作为修身养性之地。为什么叫昼锦堂呢?据《汉书·项籍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之句,霸王项羽攻占咸阳之后,有人劝他定都,可因为思念家乡,项羽急于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韩琦反其意而用之,故名“昼锦堂”。

于是他请当朝的大文豪欧阳修为他的阁楼作文一篇,这样才有了后来著名的《昼锦堂记》。欧阳修赞誉他: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稳,可称得上是国家重臣。为了向欧阳修表示感谢,韩琦就修书一封,也就是我们所介绍到的这一件楷书《信宿帖》卷。这封信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成为了一件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也是韩琦仅存的手迹。它不仅承载了文人往来之间的一段佳话,也展示了北宋时期的书法风貌。他的书法风格谨严,“出颜入柳”,兼容了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风格。

◎《北宋韩琦楷书信札横卷》局部

信札上还印有一些珍贵的印玺。其中包括:乾隆御览之宝、御书房鉴藏宝、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等等。这些都是清代皇帝的鉴赏章,也是皇帝御用观览宝物的印玺。它们印证了这封信札经历的岁月,也肯定了这件文物的历史价值。

这封信的主体内容后面,是历代收藏这封信的各大藏家所题的跋语,分别是元至清代十四位名人题的十三段跋。他们是:蔡景行、泰不华、杨敬德、祝蕃、班惟志、郝时升、王景平、赵季文、李齐、张圣卿、李懋、陈梁、王鸿绪和高士奇。

这十余人的题跋内容,不但满溢对韩琦人品、能力及功绩的赞美之词,还体现了信札从北宋之后大致的一个流传过程。高士奇是最后一位在韩琦信札上题跋的人,后来他将这封信献给了乾隆皇帝,乾隆非常喜爱,把它纳入《三希堂法帖》当中。乾隆十二年,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皇宫内收藏的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摹刻上石,编成一套从帖,以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的《伯远帖》这三件稀世珍宝的书斋——三希堂来命名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该信札及后面的蔡景行跋被收入《三希堂法帖》的第八册中。这件北宋韩琦楷书信札横卷在200多年前就被视为珍宝,今天更是贵州省博物馆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猜你喜欢

法帖韩琦信札
爱在人间
——弘一法师、丰子恺大师书画、信札手稿展
烟云尽态
——湖南省博物馆藏《三希堂法帖》展
收藏界的“绝后”之作
《宝贤堂集古法帖》研究综述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窥探明代中叶帖学的兴盛
旧时信札
韩琦宽厚待人
韩琦的豁达
书法教育中的碑帖选取
豁达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