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2018-08-20王文君蔡新妤曹静通讯作者
王文君 蔡新妤 曹静(通讯作者)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创伤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这种疾病的病情变化比较迅速,病死率高,严重的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1]。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急诊抢救的过程中,流程以及效率是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取58例进行研究,将其根据随机原则实施分组,对照组(n=29例)和实验组(n=29例)。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40~70岁之间,平均年龄(54.1±3.5)岁;实验组患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41~72岁之间,平均年龄(54.9±3.8)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可行。
1.2 方法
将常规急诊护理措施给予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1)将急诊的接诊流程不断的优化,急诊患者一般情况都比较危急。需要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因此医院应该允许急诊患者先救治在挂号,并且开通急诊绿色通道,护理人员在接收患者后应该对其基本情况进行询问和观察,并且以最快的速度送至抢救室,同时通知相关医生进行接诊救治;(2)将院内抢救流程不断的优化,在抢救实施的过程中,首先成立护理小组,将相关责任明确后,使得护理人员的责任挂念不断的提高,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护理失误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在接诊后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初步的掌握和了解,从而快速的告知医生相关的病情信息;(3)优化信息网络系统,急诊流程在不断的优化后,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应该快速的建立信息化网络,清晰的表述患者的概况,同时共享患者的信息,使得护理抢救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一旦确诊患者的疾病情况,应该立即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部分需要进行PCI介入治疗的患者应该尽早通知相关介入医生,使其可以尽快的做好准备;(5)做好患者的抢救记录工作,患者在实施抢救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全程的抢救工作进行记录,在事后对其相关数据进行整理。
1.3 统计学分析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抢救时间,同时对其院内AMI再次发生率以及再次PCI率,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通道时间、急救总时间等都明显的比对照组短,而且院内AMI再次发生率、院内再次PCI率都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如表1、2所示: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
表2 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进行比较
3.讨论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比较高,而且还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中,这种疾病的病情变化以及发病时间都比较快,因此在抢救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及时有效,而且还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极高的专业素质以及操作技能。一般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胸骨疼痛、心电图异常变化、血清激酶水平异常升高等,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同时还伴有休克、心律失常等现象,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2]。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主要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不断的将接诊流程优化,同时优化抢救流程、交接流程、资料录入流程等,使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同时对其操作的规范性不断的加强,帮助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3]。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急诊抢救的过程中实施全程优化护理,不仅可以保证抢救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还可以使抢救时间大大的缩短,使得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增强,避免了误差事件的发生,使得患者的安全得到保证。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通道时间、急救总时间等都明显的比对照组短,而且院内AMI再次发生率、院内再次PCI率都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抢救的过程中对其实施全程优化护理可以有效的缩短抢救时间,使得抢救效率以及成功率都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