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竞争就是选择被淘汰
2018-08-19吴聪灵
吴聪灵
给人带来压力的事很多,中国高考应排在前三。十余年苦读,求的是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几乎从幼儿园开始,学生们就被不断地择优再择优、分流再分流,一层层地物竞天择。
这竞争不可谓不激烈,于是,就有家長将眼光投向国外———据说,“在外国读书很轻松,中学生课余有很多玩的时间”“国内成绩不好的学生,到了国外就像变了个人,一下子出色了”……
出国就这样热起来了,且日趋低龄化。然而据《文汇报》记者最近的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小留学生的出国之路并不轻松,正如走过这条路的一名家长所说:“我的孩子逃掉了中考、高考和应试教育模式,但其实永远逃避不了竞争……”
国内有应试教育的竞争,国外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竞争。我们听闻美国高中每天下午3点就放学了,但3点以后的自由时间,美国学生都安排得满满的,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社会服务、艺术或科学类社团活动。事实上,美国本土的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在为大学做准备了,因为除了高中的学习成绩和SAT分数,美国的大学在录取新生时很注重申请人的履历———一张履历表能否被填满,他们认为这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无论中外,这个时代的孩子们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竞争无处不在。
竞争的本质是什么?
生而为人,即具有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本能渴望,人的社会性又决定了这种发展与完善,需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完成。于是,各种形式的排名与相互的参照对比,成为一个人了解自己发展完善程度的重要参照。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两个商家以同样的价格卖包子,必是做工更用心、口感更好的胜出,可以获得更多利润,于是两家形成竞争。客观上讲,这种竞争机制使人们可以享受到更高品质的包子,也促进了商家把服务工作做得更好。
今天我们的话题不讨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竞争性的优劣,我们仅谈竞争。竞争背后有“宝典”,这“宝典”就是父母对竞争的认知。做父母的从一开始就要了解,比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自强不息的品质与热情。如果父母从一开始不能让孩子明白,所有形式的竞争,都只是自强不息的参照物,就像人需借助镜子了解自身形貌一样。如果父母们不能明白,孩子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比竞争更重要的,是在形形色色的竞争中不断清晰、明确个人专长与兴趣所在,继而专注一事去深度探索,那么他们的孩子就易因追求全面开花,个个浅尝辄止,而散乱无成。
有了这认知,我们再来谈面对竞争的态度。学校和家长都需明了,鱼不需要和鸟去比赛飞翔,对待竞争也一样。清晰自身定位的人,会明白哪些竞争是不需要参与的,是可以忽略的;哪些是需要积极投入,奋力一搏的。这种不参与,不属于逃避,而是理性的抉择。就像一个人要往南方去,那么向北开的车速度再快,也与他无关。
如今的学校教育,只是完成了孩子成长与教育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而更重要的部分,的确是需要父母更用心,付出更多的。家长应该要比学校更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质、天赋禀性、个人志向,帮助孩子处理好竞争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让他不在竞争中迷失,不在竞争中退缩,或是迷失过、退缩过、忘乎所以过,最终还是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脚踏实地向前。
若这工作可以完成,这样的家长可谓是从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升华为心灵乃至精神意义上的父母了。以此为目标,无论是国内或国外的各种升学竞争,无论其中的激烈程度如何,都是可以坦然面对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