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陕西经济发展的思考
2018-08-18王建康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致力于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正在成为全国上下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普遍共识。
对于经济总量偏小,市场化程度不足,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的陕西而言,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提高质量与扩张规模成为不可或缺的双轮驱动战略,最大限度实现高速度与高质量的协调并进,成为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的必然选择。
为此,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整合资源组织生产中的龙头作用,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陕西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充沛活力和强大动能。
一
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在有质量的前提下追求速度
在高速度发展中提升质量
“质量”二字,本身既包括质,也包括量,甚至可以说质和量、规模和速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只有高质量的投资,才能形成有效的产能和服务能力,才能真正转变为现实的、有效的社会生产力和财富创造的不竭动力;只有高质量的消费,才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强大的拉动力量,才能成为优质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坚强支撑;只有高质量的出口,才能真正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发展。
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缺乏质量的增长,不可能是持久的增长,也不可能带来人民群众福祉和地区竞争力的真正提升。特别是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人民群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依法治国进程加速推进的前提下,牺牲资源环境或者劳动者权益的所谓增长既不可行也无必要。
我国目前还处在由中等收入经济体转向高收入经济体的迈进阶段,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短期内无法缩小。
就内需而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仍然处在高速增长之中,需求迈向中高端要求产业迈向中高端,新需求蓬勃兴起要求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总体来看,需求拉动发展的力量仍然强劲,不过是从过去的生存型消费转向品味型和享受型消费,从数量型消费转向质量型消费。就国际市场而言,由于我国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力资源水平大幅提高带来的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竞争力大幅提升进而推动中高速增长的条件仍然存在。就全国而言,高质量发展同时伴随着中高速增长。
对陕西而言,受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发展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人才、科技、区位、文化等优质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潜力很大,内部需求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空间很大,特别是能源化工等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提升科技含量,果业等特色产业强化品牌建设和质量效益的空间很大。特别是利用科技优势,在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过程中抢占发展先机,可能形成发展优势的领域较多。
当前,要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动实体经济结构优化,优化所有制结构,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显得至关重要。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自贸区建设的推进,陕西将彻底改变对外开放度低的不利局面。从各个方面来看,保持高速增长的条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
二
处理好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面向市场需求
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
这种失衡,目前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也就是总体生产能力过剩与结构性供应不足并存。在供过于求的产业领域,核心是产品要有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进而实现价值;对于供不应求的产业领域而言,有效地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进而敏锐地发现和占领新市场,满足新需求,是快速发展的关键。
总之,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从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出发,在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市场机制下,把提升市场竞争力,得到市场认可作为真正的判断标准和目标。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闭环循环,按照营销理念来看,产品只是市场活动的一个要素,成功的市场活动还包括价格、渠道、促销等其他要素的有效配合,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品牌在引导消费者获取信息做出判断等方面的作用更为关键。因此,高质量发展绝不仅仅意味着以较低的成本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而是全链条地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综合竞争力。
以特色农业为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生产仍是我省最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只在生产环节下功夫,尽管某些地区部分果农积极发展良心农业,坚持生产过程中不使用膨大剂等有害生产方式,实现了高产品质量,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营销渠道和品牌支撑,最后难免落入“叫好不叫座”、“优质不优价”的尴尬境地。
可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不是从我有什么出发,而是从市场需要什么出发,去整合资源、组织生产、实现价值。在市场中实现价值的产品才是有效的商品,在市场中有竞争力的产业才是能够持久的产业。
三
处理好人和物的关系
以企业家为龙头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人,特别是在企业家。
资源禀赋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發展优势,核心在于陕西缺乏企业家资源,缺乏企业家精神。在资本、土地、劳动力、信息、技术等诸多生产要素中,最具有能动性和资源整合能力的是企业家,企业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着发现市场需求、整合所需资源、组织生产经营、规避市场风险等多重关键职能。
甚至可以说,有了丰沛的企业家资源,缺乏其他资源都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去整合利用,缺乏足够的企业家资源,即使有再多的生产资源,也只能被其他地区整合或者低效率利用。
陕西是科教大省、文化大省,科技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人才资源等等诸多资源优势,之所以未能充分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企业家资源缺乏。科教优势带来了科技创新成果和高素质人才优势,但科技成果形成后必须转化为商品进入流通渠道,才能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
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推动创新,导致科技创新相当程度上以评奖和申请专利为导向而非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成果“含金量”和转化价值不高,真正具有转化价值的成果形成后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加以转化,结果只能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在省外转化或者低水平转化。人才更是流动性很强的要素,有了相应的平台施展才能,有了良好的创造创新环境,人才作用就会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向陕西聚集的局面就会加快形成。
因此,对于陕西而言,积极培育企业家精神,壮大企业家队伍,以企业家为龙头,用市场的逻辑、利益的杠杆去整合资源,陕西发展的新动能才能不断激发,活力才能不断增强。
四
處理好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关系
用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
硬环境包括区位、地理地貌、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软环境包括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商务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等。陕西地处西北内陆和大地原点,近年来硬环境大幅改善,与发达省份差距显著缩小,软环境的提升显得尤其关键。良好的营商环境,将直接导致企业产生概率高,数量多,流失可能性小,流入和发展壮大的可能性高。依托优秀企业形成的优质产品、优秀品牌多,进而导致产业市场竞争力强大,发展动力强劲。
最大限度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形成企业家大展身手,各类人才竞相聚集的格局,陕西追赶超越就有坚实的支撑和有力的保证,“五新”战略和“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才有不竭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实现各类要素资源向陕西聚集、向产业聚集,就必须完善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成果转化、人尽其才、投资兴业的良好生态。
一要规范政务管理。对于陕西而言,要把“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减少审批部门、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时间,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和网上审批,通过制度优化、流程简化、信息透明化、投诉便捷化,营造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政务环境。特别是下大气力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个别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部分窗口单位服务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整治市场竞争秩序,确保软环境无死角。
二要优化政务服务。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降低投资创业的成本和企业生产运营的制度成本,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投资难、创新难等突出困难,最大限度消除群众创业和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支持企业扩大转型升级投资,特别是在减轻企业负担、加强要素保障等方面出实招、见实效,帮助企业扩大赢利空间。用良好的发展环境助推企业起飞,用众多企业起飞助推陕西腾飞。
三要优化创新环境。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努力营造政商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人才创造力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的有效通道。
四要形成全面对外开放环境。力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赢得更大机遇,加快与相关国家深化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关系,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和用好双边、多边产能与投资合作机制,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和服务网络,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区。
作者简介:王建康,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