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复合椎管内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2018-08-18陈剑波
陈剑波
在股骨粗隆骨折、股骨颈骨折等疾病中, 髋关节置换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临床以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为主要麻醉方式[1,2], 患者因疾病等因素, 出现并发症风险较高, 尤其是老年患者, 其体质相对较差, 且存在一定基础性疾病, 手术作为侵入性操作, 对其身体伤害较大, 对机体各功能均会造成损害, 相比其他人群而言, 老年患者疼痛耐受性更低, 极易出现应激反应。麻醉方式的选择对临床安全性有直接影响,实际过程中发现, 相比全身麻醉, 椎管内麻醉术后发生并发症几率更小, 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安全性, 但也存在一定意外事件发生风险, 故而, 临床寻找更为可靠的麻醉方式极为重要, 直接关系着治疗及预后效果。本文旨在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全身麻醉复合椎管内麻醉的应用价值, 便于临床实际工作的进行, 为其提供理论基础。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4日~2017年4月11日本院66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0∶13;年龄61~74岁, 平均年龄(65.09±3.22)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20例为Ⅰ级, 13例为Ⅱ级;其中, 初中及以下学历15例, 高中及以上18例。观察组男女比例20∶13;年龄61~74岁, 平均年龄(65.09±3.22)岁;ASA分级:20例为Ⅰ级, 13例为Ⅱ级;其中, 初中及以下学历17例, 高中及以上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全身麻醉及椎管内麻醉指征;知情同意, 积极配合此次研究者;年龄≥18岁。排除标准:严重全身性疾病者;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存在麻醉禁忌证者;其他系统或脏器严重疾病者。此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常规术前准备,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持续静脉滴注乳酸林格液, 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及时处理异常状况。
对照组采取椎管内麻醉, 选择右侧卧位, 予以常规消毒铺巾操作, 穿刺选择L2~3或者L3~4间隙, 操作完成后, 麻醉导管置入3~5 cm, 并予以瑞典进口耐乐品, 对麻醉平面加以观察, 适当调整麻醉药物剂量, 确保麻醉平面维持于T10~11。观察组予以全身麻醉复合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操作同对照组, 全身麻醉诱导:选择2~4 μg/kg芬太尼、0.08 mg/kg咪达唑仑、0.6~1.0 mg/kg维库溴铵、1 mg/kg丙泊酚, 成功插管后行机械通气(连接麻醉机), 术中实施硬膜外连续给药, 持续吸入异氟醚, 间断注射维库溴铵, 操作前30 min异氟醚停止吸入, 待患者术后自然清醒, 气管导管拔除以自主呼吸恢复、吞咽反射等灵敏为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手术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采取本院自制问卷调查,分为不满意、十分满意、基本满意。满意度=十分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两组操作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麻醉留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s)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操作时间(min) 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麻醉留观时间(min)观察组 33 89.11±4.52b 530.42±10.81b 10.04±0.92a 14.28±2.06a对照组 33 90.69±3.78 529.07±6.75 15.13±1.28 18.13±3.44 t 1.54 0.61 18.55 5.52 P 0.13 0.55 0.01 0.01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6%,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2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满意度为10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8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在骨折疾病中应用效果较佳, 在麻醉方式选择方面, 常用全身麻醉及椎管内麻醉两种方式, 实际过程中[3,4], 髋关节置换术常用于老年人群, 为提高麻醉效果, 保证临床安全性, 选择适宜麻醉方式极为重要。椎管内麻醉主要是以椎管内穿刺给药, 达到阻滞神经的麻醉目的, 全身麻醉则是以静脉全身给药, 达到全身麻醉的目的, 在麻醉效果、安全性等方面, 两种方法有显著差异。
不同麻醉方式对手术操作时间及出血量并无太大影响[5], 但在术后恢复方面, 椎管内麻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住院时间、麻醉留观时间。麻醉留观时间与麻醉苏醒质量有直接关系, 椎管内使用药物, 能够直接阻滞神经, 相比全身麻醉而言, 效果更为显著, 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使用剂量, 进一步保证临床安全性, 利于术后麻醉留观时间的缩短。另外, 椎管内麻醉不会对全身心血管系统造成较大影响,利于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 降低心动过速、低血压等事件发生风险, 利于术后康复。在并发症方面, 术后血栓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其发生与血液高凝、血流瘀滞、内皮损伤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相比全身麻醉而言, 椎管内麻醉对全身血液系统影响较小, 可有效避免血液系统应激, 进一步促使血管舒张, 避免血液瘀滞, 降低其对血液循环作用, 保证预后效果, 缓解患者痛苦。椎管内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则能够改善呼吸控制, 减少气腹导致的不适感, 进而达到满意肌松,进一步降低全麻药物使用量, 术后清醒速度更快, 且生命体征更为平稳[6-8]。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操作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麻醉留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方式的不同对手术出血量及操作时间影响不大, 但可改善预后效果, 利于疾病早日康复。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6%,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2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感染、血栓较为常见, 予以相应处理均恢复正常, 未出现严重不良后果。观察组满意度为10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 观察组所用方式更具优势, 相比椎管内麻醉, 安全性及可靠性更高, 术后清醒时间更短, 病情恢复更快, 并发症风险低, 有利于良好医患关系构建, 避免医患纠纷事件。王勇等[9]曾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采取椎管内麻醉, 结果可见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更低, 免疫功能有显著改善, 这也显示椎管内麻醉的应用有效性。徐晓丽等[10]在老年腹腔镜手术中采取椎管内麻醉复合全身麻醉, 结果发现, 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更短, 预后效果有显著提高, 这也进一步表明椎管内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应用的可靠性及有效性。
综上所述, 髋关节置换术中全身麻醉复合椎管内麻醉,临床价值较高, 可显著改善预后效果, 保证临床安全性, 降低血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可提高并发症发生风险, 利于医院良性发展, 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