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后早期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治疗对盆底功能的影响价值分析

2018-08-18吴梓瑛覃亦伟罗玉媚程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5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盆底肌力

吴梓瑛 覃亦伟 罗玉媚 程馨

有关研究指出, 我国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达到40%~50%, 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损伤或者先天缺陷引发,随着年龄的递增, 将会逐渐降低盆底的功能, 导致对女性的日常生活与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导致其身心受损, 因此,加强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意义重大[1]。本次研究收治了360例产妇, 对实验组给予盆底康复技术, 给予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治疗, 分析其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5年5月10日~2016年5月10日至本院就诊的360例给予盆底筛查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所有产妇均为足月妊娠分娩的初产妇, 将依从性较低、患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产妇排除。依照信封随机分组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 每组180例。常规组产妇年龄20~31岁, 平均年龄(26.20±1.62)岁;102例阴道分娩, 78例剖宫产。实验组产妇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26.55±1.92)岁;105例阴道分娩, 75例剖宫产。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产妇产后第7天即给予盆底筛查, 常规组采用盆底功能训练, 盆底功能训练:变换体位, 采用卧、坐、站立等姿势进行训练, 指导其缓慢深呼吸, 吸气时对肛门与尿道进行收缩, 连续5~8 s时间, 并在呼气时逐渐放松;保持臀部与大腿无需参与收缩锻炼, 反复15 min, 训练3次/d,10次/疗程。实验组采用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治疗, 电刺激与生物反馈:对电刺激频率进行设置, 从50 Hz逐渐增强频率(至80 Hz), 依据产妇肌肉的强力收缩情况但是不感到疼痛为电流的设置参数, 依据屏幕上出现的生物反馈仪压力波形指导其给予盆底肌肉收缩训练。对于Ⅰ类与Ⅱ类纤维锻炼需将训练的持续时间与强度兼顾。30 min/次, 2次/周, 10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分级, 对盆底肌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进行检测, 其中Ⅰ类若进行盆底肌收缩的持续时间≥5 s则判定为5级, 若持续4 s则判定为4级, 若持续3 s则判定为3级, 若持续2 s则判定为2级, 若持续1 s则判定为1级, 持续0 s判定为0级。Ⅱ类肌纤维:若盆底肌肉完全收缩次数≥5次则判定为5级,完全收缩4次则判定为4级, 若完全收缩3次则判定为3级,若不完全收缩2次则判定为2级, 发生肌肉颤动1次表示为1级, 未出现肌肉收缩情况表示为0级[2]。②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阴道最大压力。③比较两组产妇的盆腔器官脱垂分期与尿失禁程度:依据国际POP-Q标准分期法进行判定;尿失禁:依据国际尿失禁协会分类标准进行判定。④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后性生活的改善情况:采用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判定两组产妇治疗后的性功能改善情况, 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盆底肌肌力分级与阴道最大压力 治疗前, 两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分级与阴道最大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盆底肌肌力分级与阴道最大压力明显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盆底器官脱垂分期、尿失禁程度 盆底脱垂分期:实验组0期148例, Ⅰ期24例, Ⅱ期8例, Ⅲ期0例;常规组0期96例, Ⅰ期53例, Ⅱ期25例, Ⅲ期6例。尿失禁程度:实验组0度170例, 轻度10例, 中度0例;常规组0度152例,轻度25例, 中度3例。治疗3个月后, 实验组产妇的盆底脱垂分级、尿失禁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性生活改善情况 治疗后, 实验组产妇性生活改善总有效率为80.56%, 明显高于常规组的50.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1 两组产妇盆底肌肌力分级、阴道最大压力比较( ±s)

表1 两组产妇盆底肌肌力分级、阴道最大压力比较( ±s)

注:与常规组比较, aP>0.05, bP<0.05;1 cm H2O=0.098 kPa

组别 例数 时间 盆底肌肌力分级 阴道最大压力(cm H2O)Ⅰ类 Ⅱ类实验组 180 锻炼前 2.33±1.21a 1.51±1.02a 60.23±20.14a锻炼后 4.02±1.02b 3.56±1.52b 85.36±28.45b常规组 180 锻炼前 2.28±1.18 1.49±1.10 60.58±20.15锻炼后 2.86±1.05 2.55±0.56 68.96±17.52 t锻炼前 0.3969 0.1789 0.1648 P锻炼前 0.6917 0.8581 0.8692 t锻炼后 10.6315 8.3652 6.5854 P锻炼后 0.0000 0.0000 0.0000

表2 两组产妇治疗后性生活改善情况比较[n(%), %]

3 讨论

分析女性的盆底结构包括三个腔室, 其中前盆腔包含尿道、膀胱、阴道前壁, 中盆腔包含子宫与阴道穹窿, 后盆腔包含直肠与阴道后壁。盆底支持系统由盆底肌群、韧带、筋膜组成, 保证盆腔器官的解剖学位置正常, 且该肌群可受到骶前神经的支配, 盆膈裂孔与基础张力均为关闭的状态, 挤压闭合尿道、阴道、直肠, 使得盆腔器官不会下垂[4]。

本次研究对实验组产妇产后早期采用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治疗, 结果显示, 该组产妇的性生活获得了明显的改善, 有效改善了盆底器官脱垂、尿失禁情况, 盆底肌肌力与阴道最大压力获得了明显的改善, 进一步证明了实验组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

产后对产妇给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 以往临床上主要是依靠产妇自我盆腔锻炼, 难以起到良好的康复效果。随着近些年来盆底肌肉康复技术的发展进步, 生物反馈与电刺激治疗方案获得了医学界的重点关注与认可, 可通过检测产妇的电生理, 对肌纤维受损的程度与盆底肌肌力进行判定, 可选择电流刺激与生物反馈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方案[5-8]。其中电刺激便于将产妇的神经肌肉兴奋性递增, 使得某些受损功能暂停的神经细胞及时被唤醒, 利于早日恢复产妇的神经细胞功能, 利于将尿道括约肌、阴道、肛门附近肌肉的收缩, 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实际进行治疗时, 产妇可依据反馈信号给予科学合理的盆底肌肉训练, 达到一定的条件反射, 使得盆底血液循环情况有效改善, 利于恢复盆底的张力, 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对产后器官脱垂、尿失禁等情况进行有效预防与治疗[9]。有关学者研究指出[10], 对产妇给予生物反馈治疗方案, 便于盆底肌肌力的增强, 将膀胱兴奋性有效抑制, 对于产后尿失禁与子宫脱垂的产妇, 临床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综上所述, 对产妇产后早期给予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治疗,便于改善性功能, 利于早日恢复盆底功能。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盆底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