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2018-08-18陈蕾邹桂华张同先陈梅花
陈蕾 邹桂华 张同先 陈梅花
胃癌在当下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具有最高的发病率, 大量临床报道提示, 胃癌患者的预后和淋巴结转移和病灶所在的部位紧密相关[1]。有报道指出, 胃上部癌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特征显著, 胃上、胃中、胃下三部位癌患者其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治疗方案以及预后等具有一定的差异性[2]。为了指导临床更好的判断胃癌患者病情和预后, 本院借助计算机相关软件从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成功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应用计算机相关软件从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成功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日本胃癌学会最新拟定的《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将胃癌分为上、中、下三区, 其中胃上部癌、胃中部癌和胃下部癌依次为26例、10例和14例。
1.2 方法 详细统计患者如性别、年龄、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和分化程度等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胃癌根治术, 术中及术后送病理检查, 患者及家属否认既往曾行胃部手术, 术前所有患者均为接受放化疗且从影像学资料上未发现淋巴结远处转移。参考WHO分类标准进行组织学分析,对胃上部癌、胃中部癌和胃下部癌患者的临床症状、病理分型、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手术根治情况、肿瘤生殖方式、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胃上部癌、胃中部癌和胃下部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根治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上部癌、胃中部癌和胃下部癌患者的肿瘤生殖方式、病理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50例不同部位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情况比较(n)
3 讨论
最新研究显示, 目前我国胃癌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都明显的高于其他恶性肿瘤, 而且近年来胃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并年轻化的趋势。统计表明, 我国胃癌患者现阶段的5年总生存率仍相对较低, 众多胃癌患者就诊时多已属于中晚期,虽然经过了包括手术在内的积极综合治疗, 当仍有50%以上的患者在术后不久会出现复发或转移[3]。国内外研究报道,在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众多独立影响因素中包含了胃癌的发生部位[4]。此次通过对5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显示, 胃上部癌、胃中部癌和胃下部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根治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胃上部癌、胃中部癌和胃下部癌患者的肿瘤生殖方式、病理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大多数临床报道相一致。乔鲁冀等[5]在其报道中明确提出, 胃癌患者中男性胃上部癌患者的发病率和其他部位胃癌相比明显增加, 且以老年为主, 这和此次研究基本相一致。此次研究提示不同部位的胃癌患者其临床病理特征如手术根治情况、肿瘤直径、分化程度等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发生转移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转移, 这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6]。有研究指出, 虽然不同部位胃癌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但不同部位胃癌患者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日本的最新研究中发现, 上部胃癌患者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 远处淋巴结转移率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和疗效以及患者预后紧密相关。入组的胃癌患者中以管状细胞癌的发病率最高, 而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分化程度也明显增加。国内报道显示, 近年来是伴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和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胃上部癌特别是贲门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8]。
总之, 胃癌患者病变位置不同则其临床病理特征也不同,对不同部位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 有助于更好的判断患者病情和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