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结肠系膜切除术对结肠癌患者术后肿瘤标志物及免疫分子的影响
2018-08-18丘昶儒李思荣
丘昶儒 李思荣
结肠癌是消化系统高发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且逐渐年轻化。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结肠癌的首选方案, 手术不仅需要切除瘤体, 还需要将结肠系膜完整切除,以保证彻底清除肿瘤细胞及淋巴结。结肠癌患者接受结肠系膜切除术时, 由于切除范围广, 创伤较大, 可导致术后肿瘤生物学相关分子大量释放, 也对免疫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不利于术后康复[1]。为减少手术创伤, 本研究将腹腔镜下结肠系膜切除术用于结肠癌手术中, 对术后肿瘤生物学变化进行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6月~2017年2月收治的72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6例。观察组中男21例, 女15例;年龄44~72岁, 平均年龄(58.3±6.3)岁。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6例;年龄45~70岁, 平均年龄(57.8±6.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结肠癌诊断标准[2];具有手术指征者;患者与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恶性肿瘤转移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血液系统疾病者;原发性免疫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结肠系膜切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下手术:取头低左侧高的改良截石位,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穿刺脐孔建立气腹, 气腹压力为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分别取脐部、左右下腹部、右中腹部、耻骨上、右下腹部为主操作孔。镜体置入后, 在腹腔镜辅助下对肿瘤两侧肠管距肿瘤缘10 cm处结扎。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手术,全麻下于右下腹旁正中取切口入腹。两组患者手术步骤如下:中间入路法将壁层腹膜与脏层腹膜锐性分离, 需确保脏层腹膜完整性。离断系膜血管, 并将根部淋巴血管彻底清扫, 充分游离肿瘤处结肠系膜, 并将此处固定结肠结构离断, 将肿瘤结肠段与全系膜游离。患者下腹取切口将肿瘤组织取出, 并送检, 以胃肠吻合器对结肠与回肠吻合, 完成肠道吻合重建。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肿瘤标志物(SIL-2R、PTN、MK、CCSA-2)水平及免疫分子(CD40、Lgr5、HAb18G、CD147)的mRNA含量。术后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免疫分子检测, 以Tr-izol裂解液提取mRNA, 反转录后进行PCR反应, 对CD40、Lgr5、HAb18G、CD147等分别扩增, 并计算mRNA含量。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对肿瘤标志物检测, 包括结肠癌特异性抗原SIL-2R、PTN、MK、CCSA-2含量, 所有检测均由1名实验员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 观察组患者的SIL-2R、PTN、MK、CCSA-2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CD40、Lgr5、HAb18G、CD147的mRN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097、34.234、25.871、21.346、28.113、34.479、39.427、29.736,P<0.05)。见表 1。
表1 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血清免疫分子mRNA含量对比( ±s)
表1 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血清免疫分子mRNA含量对比( ±s)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SIL-2R(U/L) PTN(ng/L) MK(ng/L) CCSA-2(mg/L) mRNA含量CD40 Lgr5 HAb18G CD147观察组 36 1.24±0.22a 115.47±8.65a 341.02±21.58a 77.52±6.32a279.62±30.14a231.51±20.51a312.52±30.47a215.63±20.47a对照组 36 1.95±0.36 179.14±7.05 489.52±26.84 118.47±9.62 95.63±25.17 96.47±11.47 97.21±12.05 95.32±13.05 t 10.097 34.234 25.871 21.346 28.113 34.479 39.427 29.736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结肠癌是消化道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多数学者[3]认为与饮食、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主要发病于50岁以上人群。手术是目前治疗结肠癌的首选方案, 不仅需要完全切除肿瘤病灶, 还需要将结肠系膜完整清除, 有助于彻底清除癌细胞, 从而降低术后复发率。以往主要通过开放手术治疗, 但是由于创伤较大, 不利于术后恢复, 且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 影响预后。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 腹腔镜下结肠系膜切除术得以推广应用,其创伤较开放手术小, 且视野清晰, 备受临床青睐。
肿瘤标志物是特异性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子, 可作用于肿瘤筛查及恶性程度判断。CCSA-2为结肠癌特异性分子, 对疾病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MK与血管新生、细胞增殖相关的肝素结合性生长因子, 对结肠癌恶性程度具有判断作用;PTN为多效性生长因子, 具有在多种生物学功能, 可导致肿瘤细胞增殖、转移;而SIL-2R可抑制免疫功能,也是临床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标志物。本研究对两组患者上述肿瘤标志物进行对比, 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肿瘤标志物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明腹腔镜下结肠系膜切除术可减少肿瘤标志物释放, 对降低术后复发率具有一定价值。
手术后肿瘤标志物水平上升, 会抑制免疫功能, 增加结肠癌复发风险。经研究发现[4], 手术创伤会导致免疫分子异常表达, 而多种免疫分子具有抗肿瘤作用。HAb18G、CD147可阻止癌细胞向邻近血管与组织浸润;Lgr5为特异性表达的结肠癌免疫分子, 与结肠癌干细胞特性相关性;CD40为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发育成熟的表达分子。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术后免疫分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进一步表明腹腔镜手术通过减少手术创伤, 对免疫功能破坏较小。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结肠系膜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术后肿瘤标志物释放, 减少对机体免疫功能损伤, 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