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镜技术与后腹腔镜取石术治疗感染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对比
2018-08-18陈先国冯振华黄强彭业平梁浩
陈先国 冯振华 黄强 彭业平 梁浩
输尿管上段结石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生率, 不仅可引起疼痛、血尿、排尿异常等, 且会诱发一系列并发症, 对患者身心健康均有较大影响[1]。本研究通过对比, 探讨了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与后腹腔镜取石两种手术方法在感染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收治的感染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 各75例。A组男41例, 女34例;年龄18~69岁, 平均年龄(49.61±10.54)岁;患侧:38例为左侧, 37例为右侧;结石直径4~21 mm, 平均直径(14.95±3.12)mm。B组男40例, 女35例;年龄20~67岁, 平均年龄(48.79±9.62)岁;患侧:39例为左侧, 36例为右侧;结石直径5~23 mm, 平均直径(14.98±3.33)m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抗感染治疗, 急性感染控制后实施手术。A组行腹腔镜取石术治疗, 全身麻醉(全麻)后取健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采用三孔法建立腹膜后操作通道, 分别于肋缘下腋后线、肋缘下腋前线及髂嵴上腋中线置入Trocar。将输尿管上段游离, 在结石上方将输尿管壁切开, 取出结石, 留置F4.7双J管。以可吸收线对输尿管切口予以间断缝合, 并留置1根腹膜后引流管, 术后3 d拔除引流管。B组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 麻醉方式与A组一致,取截石位, 经尿道将F8/9.8半硬输尿管镜送入膀胱, 以导丝引导, 逆行进镜, 至患侧输尿管内, 对结石部位置、大小、形态予以明确后, 经操作通道将400 μm钬激光光纤引入, 功率40 W, 将结石粉碎为直径≤3 mm碎屑, 留置F4.7双J管。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以纱布称重法测定术中出血量,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周、4周复查CT、泌尿系平片(KUB), 根据影像学表现判断结石清除情况, 无残石或残石直径≤3 mm提示结石清除。观察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相关指标对比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A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长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相关指标对比( ±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相关指标对比( ±s)
注:与A组对比,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术后住院时间(d)A 组 75 65.14±6.83 70.17±7.01 6.67±1.40 B 组 75 63.78±6.72b 44.78±6.25a 5.02±1.37a t 1.229 23.413 2.742 P 0.221 0 0.007
2.2 两组患者结石清除情况对比 术后1周结石清除率A组为93.33%(70/75), 明显高于B组的82.67%(62/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0, P=0.044<0.05);术后4周结石清除率A组为97.33%(73/75), 高于B组的88.00%(66/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07, P=0.028<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A组术后发热2例, 结石残留1例, 无一例血尿, 并发症发生率为4.00%;B组术后发热5例, 结石残留3例, 血尿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27, P=0.042<0.05)。
3 讨论
输尿管是泌尿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输尿管上段较为狭长, 易形成结石。输尿管上段细菌感染, 可引起细胞坏死,在输尿管内形成结晶体, 最终导致结石。有研究指出[2], 感染性输尿管上段结石依靠保守治疗或单纯物理方式治疗难以达到根治效果, 应当考虑手术治疗。
临床治疗感染性输尿管上段结石主要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性手术、经皮肾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及输尿管镜手术, 由于医疗技术进步及微创理念深入, 腹腔镜手术及输尿管镜手术得到广泛运用。有报道发现[3],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本研究中, A组患者接受后腹腔镜取石术治疗, B组患者接受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 结果显示, A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长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同上述报道相符。
但有学者认为[4], 在输尿管镜手术中, 可造成肾脏集合系统内压力上升, 引起集合系统内尿液返流, 增加尿源性全身感染发生风险。在输尿管镜手术中, 结石从输尿管上段回退至肾脏集合系统内的概率较大, 对治疗效果有较大影响。本研究中, A组术后1周、4周结石清除率均明显高于B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B组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后腹腔镜取石术结石清除效果及安全性均优于输尿管镜技术。相比于经腹腔取石, 后腹腔镜取石入路直接,可减少组织损伤, 能最大程度减少腹腔内脏器干扰,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虽然后腹腔镜取石操作较复杂, 但能较彻底清除结石, 治疗效果确切, 且安全性高, 更适用于治疗感染性输尿管上段结石[5-7]。
在感染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手术治疗中, 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术前需给予抗感染治疗, 预防感染性休克及脓毒血症发生;②术前应通过影像学检查对结石位置予以明确;③术者需具备丰富临床经验, 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巧[8-10]。
综上所述, 输尿管镜技术治疗感染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手术时间短, 术后恢复快, 但后腹腔镜取石术可获得更确切效果, 且安全性相对较高, 具有更高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