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平面几何运动问题教学探讨
2018-08-17李燕
李燕
【摘要】平面几何数学是研究空间区域关系的一种数学基礎知识分支,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引导学生研究空间结构以及性质的一种学科知识,是数学总支中的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本文针对初中平面几何运动相关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该领域的教学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中学教学;数学;平面几何运动;探讨
对于教学者而言,可能教授中学生是最为困难的.因为中学生可能还未完全有智力的开发,教学者只能让其有教学的启蒙,教学的问题对于教授者则一目了然,而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有难度,不能遂心应手.故而,本文希望通过相关问题的有效探讨在中学数学几何教学中进行实践,在中学时研究方法始终以运算为主,逐渐转变为推理思维,从静态思维逐渐更向动态思维转换,是一种从小学形象教学到高中抽象教学过渡的一大重要阶段.初中几何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转化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内,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有效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效率,使学生对初中几何问题产生兴趣,从而实现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的教育目的,进而更好地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
一、理解概念,从根本上把握几何问题
概念在数学教学当中至关重要,在学习中掌握了基础的概念,就能够解决一些基础的数学问题.平面几何概念与图形、语言是紧密相连的,是几何论证的重要依据之一,只有完全掌握几何概念,充分理解这个概念之后,才能够更好地运用几何知识,通过图形变换和论证来解题.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掌握和理解概念,并不是只需要学生机械地背诵这一概念,必须要在实践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去掌握,这样才能使几何概念教学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整体思路.对于数学来说,最常用的思维媒介是数学结构模型与实例,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几何图形却比代数与符号形象得多,容易记忆.比如,几何图形由于经常变化,其方法也是变化莫测,即为所谓的数学变形金刚.我们知道,生活中的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着,它们在运动,所以我们要以一个动态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而数学作为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需要我们去探索其中的运动规律,更需要我们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来探索研究.数学问题不仅揭示了自然界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素质教育概念下的产物.它培养了人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对于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点并没有陌生感,相反对这些内容却有更大的兴趣进行学习,记忆的效果更加好,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二、将数学几何运动学习与生活经验结合
数学原本就是起源于生活,但现代初中生的很多生活经验并不是来自于自身实践,一方面,是来自家长的耳濡目染;另一方面,则是来自电视和媒体的想象性体验.尤其是现在很多初中生在家里是小皇帝的角色,在生活经验和生活习惯方面有很大的缺失,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经验都不能掌握.因此,在强调以实践性为主体和主要应用对象的初中几何教学的过程中,自然存在着很大的难题.很多初中生即使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也不能理解一些比较简单的生活常识问题,此时就需要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转变,重塑解题思路,最后得出结果.
(一)画瞬间图——探索运动的临界状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要求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探究运动型问题中,找到几何图形变化规律是关键,让学生自主画图、合作探究变化的临界位置,并画出临界静态图,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情境模拟——观察运动的变化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多媒体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影响,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对于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动态问题,我们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实际情境的模拟,再现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下例题的教学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进行实际情境的模拟,观察运动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探索问题.
例如,已知:在矩形AOBC中,OB=3,OA=2.分别以OB,OA所在直线为x轴和y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若点F是边BC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C重合),过F点的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像与边AC交于点E.(1)直接写出线段AE,BF的长(用含k的代数式表示).(2)记△OEF的面积为S.① 求出S与k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k的取值范围;② 以OF为直径作⊙N,若点E恰好在⊙N上,请求出此时△OEF的面积S.
(三)分层演练——分解运动中的提升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设计课堂教学和练习,要分类要求或分阶段要求.
案例如图3所示,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 cm,在对称中心O处有一个钉子,动点P,Q同时从点A出发,点P沿A→B→C方向以每秒4 cm的速度运动,到点C停止;点Q沿A→D方向以每秒2 cm的速度运动,到点D停止;P,Q两点用一条可伸缩的细橡皮筋连接,设它t秒后橡皮筋扫过的面积为S cm2.
C类问题:
1.当0≤t≤1时,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橡皮筋刚好触及钉子时,求t的值.
B类问题:
1.当1≤t≤2时,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橡皮筋从触及钉子到运动停止时∠POQ的变化范围;
2.当0≤t≤2时,请在给出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S与t之间的函数图像.
A类问题:请你求出整个运动过程中,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在给出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S与t之间的函数图像.
案例分析C类问题是分层次设问,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同时起到了降低难度,分散难点的作用,如第2问的设置.B类问题,相对于C类有一定难度,需要考虑再次分类的情况,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找到特殊静的位置,变中求不变,动中求静;而A类问题比较简单,但对学生分析解决运动型问题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
综上所述,学生在求这类平面几何运动问题时,不能拘泥于一种方法.在解题时要灵活,要以运动的视角面对数学.可以通过移动三角尺、教具,以及计算机软件辅助等,引导自己看清运动的特点;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达到理解运动特点的目的.把动变静,把复杂变简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理解问题、探索问题,培养在动中思变的思维品质和大胆创新的能力.
三、结语
当学生对直观想象有一定的掌握时,可以逐步对自己的思维习惯进行控制,遇到问题是可以在脑海中建立一个简单的动态图形.这样就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且在脑海中对数学有一定的联想能力,学会反思和顿悟,从而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总之,初中数学几何教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勤勉学习能力、积极进取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清泉.借助合同变换证明几何题[J].中等数学,2015(2):2-6.
[2]李荣.初中几何图形教学[J].数学教学,2007(11):8-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