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青年文化自信从何做起
2018-08-17张艳李辉
张艳 李辉
【摘要】青年群体实现文化传承,首先要从树立文化自信开始。青年群体只有加强文化自信,强化自身文化素养与担当意识,才能在社会多元思潮的碰撞与影响下坚定文化立场,把握文化正确的前进方向,实现文化传承路径的创新。
【关键词】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立场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强化青年文化自信对文化传承意义重大
健全青年人格塑造。青年人在文化自信上的表现形式多样,构成因素众多,具体包括理性认知自我文化发展、礼敬已有文化成就、清晰了解当下文化发展道路、对自我文化创新能力的关注与确信等。从根本上而言,青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自信,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而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力的养成与健全人格的塑造无疑又会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朝气与活力,引领我国文化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前行。
强化青年文化角色。青年一代传承好传统文化,首先就需要自觉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自觉担负起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用文化自信助力培养和激发青年的文化主体意识,一是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主动审视自身的文化存在,促使青年主动关注自身文化,提高青年自主意识,对其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反思,进而提高发展自身文化的责任感。二是对青年进行文化对话和交流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推动自身文化发展过程中,提升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把控力和影响力。反之,若不对青年的文化角色加以强化,青年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就会被淡化,从而不能清晰地认识文化前进的具体方向。
践行青年文化使命。青年群体的自身特质决定了他们自然地承担起了中国优秀文化倡导者与践行者的角色,文化传承不仅是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在此过程中文化内容也要随时代的发展做出更新,让中华优秀文化适应社会变化之所需,而加强文化自信则是青年群体实践文化时代传承的必备条件。青年人的文化知识从实践中得来,必然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青年人践行文化传承的使命重在理论联系实际,青年对文化的自信可以鼓励他们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先进文化知识指导现实生活,将抽象的文化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为,并将文化知识进行内化、发展和创新。这也是他们从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转化为积极的文化参与者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文化、发展文化和反思文化,进而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特质。
当代部分青年文化自信缺失的表象及成因
部分青年文化立场游移。青年文化立场游移很大程度是由于对民族传统文化取向认知不足所造成的,一方面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构成导致了青年群体文化立场多样。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内在核心是传统的“儒道佛”文化,其子文化系统相互碰撞补充,影响着人们文化思想和行为体系的形成。然而在诸多文化碰撞之中,又包含来自传统消极文化的影响,例如,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是在很多方面又偏向于消极避世。在本土文化所蕴含的双重思想取向的矛盾冲突下,青年文化信仰也必然被烙上矛盾的印记,继而对他们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出现青年文化立场游移的现象也就再所难免。
部分青年文化方向迷失。青年文化方向迷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坚定的主流文化作为精神依托。从内部看,我国部分主流文化产生了裂变的现象,如贪污腐败、分配不公等使得青年人对于长久以来坚守的文化走向产生怀疑。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越发显著,多元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所占的社会空间,渐渐超过了我国以红色文化等相关革命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占据的空间额度。青年在对主流文化的传承上,还有不同于主流文化的自我创造以及对主流文化的偏离,正是这种文化偏离使得部分青年群体失去了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与甄别力。更有甚者,会丢弃主流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并把享乐主义作为生活的主要追求方式。
部分青年对文化内容存在误读。当代青年正处在身份认同危机与冲突发生的凸显期,一方面,他们知识结构、素养及心理基础的构建初步养成,具有脆弱性与易变性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他们在建构、重塑自我过程中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碰撞、多元价值共存、角色冲突等现实困境。两者的相互结合造成了成长方向上的偏差、对我国文化的非理性否定与文化独立性丧失等现象,导致对相关文化内容的歪曲理解。以文化产品为载体的文化传播来讲,在物质形态上,劣质文化产品往往表露不出来,但消极、颓废甚至腐朽的思想道德观念被掺杂在其中,加之青年又缺少足够的文化甄别能力和文化消费能力,做不到高质量的文化消费。长此以往便造成了青年群体对于文化内容的误解,导致出现文化自信减弱与缺失的局面。
文化传承背景下部分青年文化自信重建的几个着力点
加强文化信仰教育,涵养青年文化素养。加强文化信仰教育首先要基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认知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一是加大引导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将传统文化中值得学习的优秀内容和精神提炼出来,并对此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是加大促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将题材选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活成果,对思想内容进行补充和丰富。关注当代青年关心的现实热点话题,并对相关方面的思想困惑及时解答,帮助塑造健康发展的精神世界。三是引导青年开展自我教育与认识,助力青年养成成熟的心理状态,通过引导他们在多元文化中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优秀文化,并以此作为基础加强青年对社会主流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这是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具备先进性与统一性的表现,也是加强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之一。
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引领青年文化走向。当下,青年对于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多借助于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流行小说、广告等现代媒介,这些都是青年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此,加强文化市场的规范和引导是确保青年文化走向强有力的外在推动力。首先就是要对理论研究进行加强,建立健全立法体系,对于我国当前文化市场立法工作来说,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加快立法,加强执法力度,从而使这方面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积极更新观念,探索新的监管模式,推行相关政策鼓励文化产品生产者在制定产品的生产计划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用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占领市场;对文艺工作者而言,要积极奉献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利用我国文化展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在满足青年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开展文化建设活动,促进青年文化传承。提升当代青年对国家、民族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推动青年文化传承的关键是做到在实践中出真知。青年人要明确自身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要求,积极主动地深化研究文化中蕴藏的丰富内容资源和巨大的价值要义,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做到文化的创新型转变,激发文化传承的活力,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其一,青年要主动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研究水平;其二,要加大物質与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研究团队的建设。建立各层次、各类别的青年学术团队,凝聚青年力量使文化传承更加科学化;其三,要建立文化交流平台,青年们要善于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将文化传承与现代的传播媒介相融合,创新文化传承途径,深化文化自信,做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文化传承者。
(作者均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河北省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及对策探析”(项目编号:sj201600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廖小琴:《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齐鲁学刊》,2012年第2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