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畜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018-08-17李向阳樊晓璐秦世斌田慧敏许建庆
李向阳,樊晓璐,秦世斌,田慧敏,许建庆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31;2.大同市种猪场,山西 大同 037036)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逐年下降,2013,2014,2015,2016 年分别为 148.7,141.0,134.5,132.8 kg;而同期人均肉类消费由25.6 kg增长到26.1 kg[1],出现平稳增长。2014年,国务院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其中强调:到2020年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要实现29 kg,并且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牛肉、羊肉、禽肉供给比重[2]。需求决定生产,畜产品需求的增加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双重叠加,必然要求畜牧业生产的增加;畜牧业生产的增加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笔者基于山西省畜牧业发展现状,从畜禽养殖数量及产值等方面简述山西省畜禽养殖业发展状况,针对畜禽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从多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改进意见。
1 山西省畜牧业发展现状
山西省作为半农半牧区的省份之一,截至2016年,共有84.3多万hm2牧草地、132亿kg的粮食产量以及大量的副产品秸秆;地处北纬34°~40°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国际上公认的优良畜牧业生产地区;处于东西结合部和环渤海经济区的边沿区域,有消费畜产品的巨大市场空间[3]。2012年山西省启动畜牧业振兴工程,以政策和资金聚焦粮改饲,坚持把畜牧业作为振兴山西经济的非煤产业之一,启动实施新一轮的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构建起牛羊规模养殖场建设、牛羊良繁体系等。
“十二五”期间,山西启动实施了畜牧业振兴工程,畜牧业呈现出规模板块化格局,逐渐由传统的分散养殖向集约化、商品化的现代化养殖转变,形成了雁门关区牛羊草食畜、晋东南生猪、晋中南家禽三大产业板块,同时也吸引了蒙牛、伊利等国内畜产品龙头企业的投资。这些产业板块的崛起,推动了山西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产品出现连续增长,2016年,牛奶、半细羊毛等畜产品在全国排名均在前10位;每年增加近1 000个养殖场,规模化水平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了700元,成为山西农业翻番工程中发展最快最稳定的产业[4]。2010—2016年期间,畜牧业总产值从250.84亿元增长到376.17亿元(表1),增长150%;畜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从23.94%发展到24.52%,说明了畜牧业在农林牧渔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2012年,山西省启动畜牧业振兴工程后,畜禽饲养量以及存栏量、出栏量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2016年底全省羊年末存栏量为910.41万头,羊全年出栏517.78万头,连续4 a增长且增长幅度保持在6%以上,相比2010年增长27.66%;牛饲养量近300万头,继续保持平稳发展。
表1 2010—2016年山西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畜牧业总产值[5] 亿元
由表2可知,同2010年相比,2016年山西省肉猪出栏量为748.86万头,增长8.67%,生猪年末存栏量达到449.68万头,下降5.59%;牛年末存栏量106.55万头,增加15.43%;羊年末存栏量910.41万头,增加19.30%;家禽年末存栏量9 377.49万只,增加39.27%。由表2可知,7 a来,除生猪以外,牛、羊年末存栏量均实现平稳增长,家禽则实现快速发展,整体来看,畜禽养殖发展迅速。
表2 2010—2016年山西省畜禽养殖变化情况[5]
2 山西省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
2.1 对土壤的影响
规模化养殖的粪尿排放是畜牧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6]。据统计,2013—2016年,山西省农用化肥施用量保持在120万t左右,单位面积施肥量291kg/hm2,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20kg/hm2,将近欧美国家的2倍,而有机肥使用率仅为40%。畜禽粪便是有机肥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的重化肥、轻有机肥导致大量畜禽粪便积压或不能及时进行转移,对环境造成污染。畜禽粪便直接还田需要合理的比例,粪便进入土壤,适量被土壤自净能力吸收;如果过量甚至超出土壤自身承受范围,便会出现不完全降解或者腐败等化学反应,产生恶臭物质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破坏土壤成分、土壤性状、土壤结构与功能[7],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以及板结现象,严重影响土壤质量,从而影响作物的成长,甚至有可能出现农作物大面积腐烂死亡的现象。
2.2 对水质的影响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表示,在大多数地理区域,畜牧业是加重水污染的主要驱动力。根据统计,山西省畜禽养殖业对水体的污染已经超过了工业,已经成为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肉品业是最大宗的水污染源[8]。大部分养殖场中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大量未经处理过的动物排泄物、畜禽尸体、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和其他与畜牧业有关的污染物会堵塞水道造成污染积压。同时,畜禽粪尿、养殖污水的任意排放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重金属物质增加,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影响村民正常安全饮水[9]。
2.3 对大气的影响
2016年,沁水县郑村镇亿羽养殖中心等七八个养殖场被举报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经调查核实,其中有2家养殖场办理了环评审批手续,未进行环保验收,3家养殖场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其未规范建设养殖污染防治设施,养殖粪便堆放场未加入发酵剂和除臭剂,从而导致恶臭气体散发,给附近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由此可见,未规范化的畜牧业很大程度上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其污染主要源于养殖场产生的恶臭气体中包含的大量甲烷、氮、硫化物等有毒有害成分[10]。这些有毒有害成分不仅对养殖场及周围空气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给员工以及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困扰,甚至会影响其身心健康。
2.4 病菌传播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如不及时处理或者处理未达到规定的无害化标准,就会滋生蚊蝇,蚊蝇携带大量病菌且繁殖快,容易传播许多疾病,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危害人畜健康[11]。目前,全球一致的“人畜共患疾病”约有250种(我国有120种)[12],近年来禽流感、猪流感、手足口病等人畜共患疾病的快速传播和大范围流行都与畜禽粪便处理不及时或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有一定的关系。
3 对控制畜牧业环境影响的建议
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支持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国务院专门制定《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基于此,山西省农业厅结合实际省情,印发《山西省2017年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工作方案》,对山西省畜牧业粪污处理做出指示[13]。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并结合该方案文件,针对山西省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从政府、科研机构、养殖户3个层面进行对策分析。
3.1 政府层面
3.1.1 加强立法与监督 我国相继出台了管理畜牧业环境污染的相关法规,例如,2014年开始执行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山西省也于2017年分别出台《山西省种畜禽管理条例2017》、《山西省2017年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工作方案》,但是有时存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不严、养殖场钻空子的现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养殖户是畜牧业的参与主体,但是很多养殖户环保意识薄弱,绝大部分养殖场没有相应的污物治理设施、处理系统,甚至有些养殖场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审批,为追求利益随意排放畜禽粪便,任其污染环境。这种情况仅仅依靠环保部门是不够的,所以,执法部门等政府机构应建立畜牧环保监督体系,加强监督,并且要出台引导政策,必要时使用行政强制手段对其进行管理,从而实现畜禽污染的有效监管和控制。
3.1.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目前,畜牧业逐渐成为山西省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迅速推进和人民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畜牧业的作用更加突出,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加强山西省畜禽粪污治理[14],应大力推广适合山西省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以畜禽养殖大县为重点集中开展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畜禽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等设施[15],同时根据各地不同区域的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来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等,将养殖重点区域按照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消纳配套土地面积来合理规划分配,促使种、养、处理一条线协调与匹配。
3.1.3 财政扶持,政策支持 以养殖场投入为主的前提下,政府财政给予养殖户适当补助,为其完善养殖场的标准化[16];或者政策支持建设较大规模养殖场,方便其进行畜禽粪便的集中化处理,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发展;或者减免部分具有环保性质或畜牧业排污处理利用性质的公司的税费,如沼气公司、有机肥加工公司等。
3.2 科研机构层面
科研机构的试验研究大部分是基于政府的支持与研究导向,尤其是农业科研机构主要是农业研究为主。环境保护、畜牧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应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结合山西省畜牧业环境污染现实情况,在实践与试验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畜禽粪便处理与利用技术进行改进,开发适合山西的畜禽粪污处理技术或引进新的技术;另一方面,引进适宜本地的生态养殖经验,畜牧养殖科研人员可以定期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对畜禽养殖注意事项进行培训与指导,帮助养殖户从思想上重视畜禽生态养殖、从技术上降低畜禽粪便污染[17]。
3.3 养殖户层面
养殖户应该意识到畜牧业和畜禽养殖户不仅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同时也是污染的受害者,如果为了追求利益而放任畜禽粪便随意处理,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反而会导致畜禽养殖倒退,生活、经济方面都会有所损失。养殖户应综合考虑养殖场规模、当地排污设施等条件可持续发展畜牧业,严格遵守并执行国家、地方环保政策与环评程序,从源头上制止先污染再治污的现象,通过科学养殖实现畜牧养殖的循环可持续、高效益、无污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