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而忘忧”究竟好不好

2018-08-17谭书

益寿宝典 2018年17期
关键词:司马昭乐天派刘禅

文/谭书

在国人的词汇中,“乐以忘忧”往往带有贬义,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三国时期的蜀后主刘禅了。

从“乐不思蜀”说起

“乐不思蜀”这句成语就源自于刘禅。蜀汉亡国,刘禅被押送到了洛阳,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唯独刘禅有喜色。司马昭再令人扮蜀乐演出,蜀官皆堕泪,后主却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问他思蜀否?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人们慨叹,刘备生前英雄盖世,没想到儿子如此懦弱废物!“此间乐,不思蜀”成为刘禅的“传世名言”,其没心没肺的行径成为人们的笑料。

那么,“乐以忘忧”究竟好不好呢?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孔子的一句名言,从养生角度来看,孔夫子的这句名言一点没错,它阐述了健康长寿的一个关键要素——乐观。“不知老之将至”,是心态良好、心理年轻的表现,是自强不息、乐观上进的表现。

放下那些患得患失,一切顺其自然,天天笑口常开,这也是许多长寿老人的健康“秘诀”。

生活中乐以忘忧有哪些好处

国内外研究都发现,生活中乐以忘忧确实对健康长寿有益处。美国匹兹堡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在8年间追踪调查了10万多名50岁以上的女性,发现总是期盼好事发生的乐观女性死亡风险比一般人低14%,心情乐观者不容易患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染上烟瘾。

医学专家发现,很多癌症患者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癌症死亡患者是被疾病吓死的……

顶级医学杂志《细胞》曾经刊登一项经典实验,每天傻乐的“快乐小鼠”,被人工诱导出的多种恶性肿瘤会逐渐变小甚至消失。其中,黑色素瘤的抑瘤率为43.1%,胰腺癌的抑瘤率为58.2%,肺癌的抑瘤率为36.5%。有研究证明,良性精神刺激可能改变癌细胞的代谢,同时影响免疫系统。科学家认为,动物和人类的大脑中有一条“神奇通路”:大脑皮层良性刺激-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高表达-自主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脂肪组织(脂肪因子)-抑瘤。

从生理学上说,乐以忘忧会使大脑增加分泌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这种物质不仅使人高兴,而且还会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美国心理学家迈克尔·沙伊尔指出,气质性乐观是一种人格特质,这类人总能对未来报以积极的期待,相信结果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会更好地处理挫折,承受能力也比一般人高。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乐天派被定义为“气质性乐观”。在“乐天派”的眼里,生活无需提前担忧,没发生的事儿就不要去胡思乱想;事情发生了,就积极应对。美国《癌症》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气质性乐观者查出肿瘤后,会对治疗效果抱着积极的期待,相信自己能够好起来。

乐以忘忧是可以学习的品格

变消极为积极、变悲观为乐观,不是不可能的。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利格曼指出,乐观是一种可学习的归因方式,就是把失败或者不利情况归因于外部的、特殊的、暂时的因素,增加对前景的乐观情绪。

他认为,变成乐天派其实也简单。第一,多跟乐天派在一起,积极的情绪能够相互感染。不少人有一点小的好事就感到幸福满足,与之相处久了,自己也会受到感染,会觉得生活很美好,身边的人很和善,慢慢地也转变了,凡事也开始往好的方向想了。第二,减少大脑里的消极想法。“人生不如意事儿十之八九”,人们从小到大要经历很多挫折,思想上逐渐绑上很多“链条”,遇事就会先想到困难和问题,预设坏的结果,所谓“君子谋败不谋胜”。整天忧心忡忡,怎么能够乐得起来呢?要彻底改变这种悲观情绪,多想好事,向好的方向努力;或者什么也不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赛利格曼以此教授抑郁症患者乐观的技巧,一年半以后,实验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比对照组减少了10%,还是很有效果的。

为了扫除消极心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研究者提出一种“反驳法”:当察觉到自己在自我责难以后,就将这种想法大声说出来,然后再大声有理有据地反驳回去,仿佛是乐观的自己在反驳悲观的自己,这样心里也许就释然了。国内也有人设计了一套类似打消消极念头的办法,也分为几个步骤。总之,改变消极情绪和心理的办法总是有的。

应该提醒的是,到了一定年纪,从养生学角度来说,需要也应该学会乐以忘忧,让自己变得乐观、豁达,与人为善。平素与人相处尽量做到不焦躁、不烦闷,不为一点小的不愉快事就耿耿于怀。淡化名利思想,对蝇头小利,一笑置之,泰然自若,才能够心态好、心理快乐。

猜你喜欢

司马昭乐天派刘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司马昭为何不称帝
过生日
临时抱佛脚
只有上一等,没有下一等
欲擒故纵
刘禅北伐
刘禅北伐
此生繁华,无你何欢
吴牛喘月
阿斗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