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三大”,不敢生二胎
2018-08-16姜浩峰
姜浩峰
记者调查发现,生存压力、事业压力、教育压力,导致都市人生二胎意愿不高。从国家,到社会,再到家庭本身,如果能共同舒缓这几大压力,那么二胎政策的效应将逐渐显现。
能够生育的“70后”已经完成生育任务了,“90后”许多连第一个娃还没生呢——所以呢,生育二胎的主力军是“80后”。
按说28岁到38岁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如果顺利生育过第一胎,确实是最有能力生二胎的。可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经常会发现,许多优秀的女性却不愿意生二胎,甚至许多家庭,夫妻双方包括老人都不愿意家里再添丁进口。
原因何在呢?
记者调查发现,生存压力、事业压力、教育压力,导致都市人生二胎意愿不高。从国家,到社会,再到家庭本身,如果能共同舒缓这几大压力,那么二胎政策的效应将逐渐显现。
生存压力
“如果我女儿早几年结婚,娃娃早几年出生,我绝对支持她生二胎。不仅支持,还要鼓动她生二胎!”说这话时,徐女士正在给外孙洗衣服,“现在,我和老头子已经有心无力,帮不动喽!”
徐女士是共和国同龄人,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到了她当妈妈的时候,恰逢1970年代后期,国家已经推出计划生育政策。最初的政策是“晚、稀、少”。“晚”,指男女双方在25岁以后结婚;“稀”,指婚后生育间隔长一些;“少”,指一对夫妇只生育两个孩子。但徐女士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只要一个孩子。没过几年,“只生一个好”政策落地,徐女士和丈夫竟然成了一胎化的先行者。
“当初我们就只要了一个女儿,没要二胎,原因是我和她爸是双职工,实在忙不过来。”徐女士说,“从小毛头到女儿长到四五岁,我们发现,她其实蛮可怜的——一个小囡在家,连个玩伴都没有。后来我的弟弟、妹妹们成家后,也都是只生了一个小孩。不过好在星期天都聚到我父母家,这些小囡总算还能知道啥叫兄弟姐妹。”徐女士的女儿小张女士与表兄弟姐妹们从来都是以姐姐、弟弟、妹妹相称,而不说“表”字。小时候,他们还互开玩笑说,如果长大了,大家也只生一个小孩,那在下一代的脑子里,哥哥、弟弟、姐姐、妹妹都将成为“古代名词”,现实中根本用不着了。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小张长大成人后还曾希望自己以后能生两个、三个娃。但想归想,最终,她与老公还是没要二娃。
“生存压力大呀!”小张感叹道,“我今年40岁了。想想自己30多岁结的婚,婚后几年没怀上孩子一吃药,调理。另一方面,我本来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刚结婚时,正巧碰到美国金融危机,我们公司做不下去了,我又去考报关员,当时满脑子就是要找到稳定工作。”终于在一家报关代理公司谋到职位,小张才安下心来。毕竟,她的丈夫是知青之子,父母从贵州退休,家里没什么家底。丈夫在一家央企下属的机械公司做技术员。结婚时,房子是女方父母资助的首付,车子是婚后才买的。如今,小张的儿子马上要上小学了。
“如果前几年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真的去生二胎,那现在真不知道如何是好!”小张女士说,“我是剖宫产,想生二胎总得间隔两年吧。假设等大娃快进幼儿园了,我再生二胎,理论上是没什么问题,况且现在上海的生育补贴这笔钱,还是不少的,生孩子本身的经济压力是其次。但你不知道——我公公、婆婆都七十多了,没法帮我们带孩子。头胎坐月子,我是在娘家過的。从孩子出生到上幼儿园,周一到周五孩子都是放在娘家的。双休日我们自己带孩子去婆家看看。等到孩子上幼儿园,孩子外公病倒了——腔梗,也就是小中风。你说那时候我们再生个孩子,谁来带?别跟我说找保姆,带娃的保姆工资,现在比我个人工资都要高了。”
小张的妈妈徐女士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照顾老公。“我们带外孙的时候,天天半夜里起来给小囡喂奶,我和老头子轮流值班。现在老头子病倒了。女儿、女婿还算孝顺,一直来探望。但伊拉工作忙,又要接送小孩,我们想想,现在应该去找家养老院报个名了。生二胎,我们也想的,可现在再去生,太晚了——老的带不动了,小夫妻也拖不动了。算了,算了。”
小张女士的丈夫则向记者摆出了家庭账本——夫妻俩月收入加在一起,到手不到两万元。他说:“我查过,去年上海平均工资9365元,这是税前收入,包括四金的。换句话说,我们到手一万七八千元是绝对高于平均收入的。但房贷就去掉五千块——谢天谢地我们买房还算早,这套两房两厅当年买进时花费不到一百万。现在生了儿子,未来他的房子在哪里?我还不知道。再生二胎,这套房子不够住,你让我换房,现在的房价比我们结婚买房时涨了十倍,我哪里有钱买?养部车子,每个月停车费汽油费加起来要两千块。吃用开销四千块左右是起码的。还好我们小孩上的公办幼儿园,每个月花销一千块不到。但你不知道——从上幼儿园前开始,就是什么溜冰、跆拳道、弹琴,各种班七搭八搭加起来,每年在这一项上就是两三万,平均到每个月,就是两千块。然后再买买衣服,加上隔一两年换一部手机不算过分吧?这么算算,小孩出生到现在,我们攒下来的钱十万块都不到。”
小张女士则称,自己亲爹腔梗,是个开始——马上上一代都会频繁进医院,护工、医疗、营养,哪样都要钱。“买房时我父母出了首付,这两年他们花在孩子身上不少钱。手里看病的钱都不知道凑得出么!我公公婆婆的积蓄更少。我现在就是祈祷——上一代别两个、三个老人一起病倒,否则我们根本没办法!”
类似小张夫妇的家庭状况,在大都市并不少见。他们的收入水平尚可,但必须给家庭可能的风吹草动留一定的资金。外加“75后”和1980年代早期出生的女性如果怀孕,已经到了高龄产妇阶段,整体来说,不是不想生二胎,而是实在生不动。
事业压力
比起小张来,丹丹至今未婚。曾经做过小学老师的她,嫌收入低,辞职去了一家民营公司,做的生意是给银行拉资金,银行给公司回扣。
这是个看起来非常诱人的买卖。过去四五年,从二十七八岁到三十二三岁,除了过年那几天,丹丹每天都在忙碌。
“我的目标就是赚钱,我最喜欢赚钱。”她笑嘻嘻说,“每做成一单生意感觉好好哦。我每个月的开销都在五位数以上,不挣钱怎么行?”丹丹还没结婚,谈及这个问题她说“等我挣了钱,取出卵子冷冻起来,啥时候想要孩子了,找个年轻漂亮大学生代孕,一点都不用费事!”
细究下来,丹丹所说的“冻卵子”,本身就是戏言。她甚至连婚都不想结。提及挣钱与花钱,她认为,这不是简单的能挣会花的问题。“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你懂吗?男人能挣钱,我们女人也能挣钱。生孩子,一定要女人去生吗?想想科技这么发达,是不是有一天,可以让男人去生娃?我们女人负责赚钱就是咯。”丹丹说这话时,不像开玩笑,“找个年轻的、漂亮的‘小奶狗,帮我生娃,哈哈。”
22岁大学毕业,25岁硕士研究生毕业,28岁博士毕业,30岁找了个本科毕业的帅哥结婚生子,祎达如今终于稳定下来,在某报社做起了文学版的编辑。比起丹丹来,她的生活看来有些平淡。
许多人觉得——读了个博士,再找个本科生是不是亏了?读了博士,再到报社做文学编辑,是不是亏了?祎达倒是很淡定:“如果我没读这个博士,那是不是和这位帅哥结婚就是天作之合?在这家报社做编辑就是一份好工作?博士不博士的,只是我人生的一种修行罢了。”祎达其实心里是想要生二胎的,目前刚30出头,要想生还来得及。但女儿才一岁多,自己又刚刚工作没多久,尽管自己学历是高的,但也有同事说自己工作能力需要验证。“如果我此时去生二胎,那我又要请产假,怎么着也得耽搁一年。到再恢复工作,就快35岁了。你看现在招聘启事,35岁是一道坎。这两年,我想踏踏实实连续工作一阵子。”
像祎达这样拥有博士学位的职场妈妈毕竟是少数。智联招聘《2018年职场妈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的职场妈妈学历状况为——大专学历占31%,本科学历占53.2%,硕士及以上占7.9‰此份调查报告显示,职场妈妈由于需要看护小孩,投入更多精力在家庭中,因此在职场中的晋升情况通常会受到一定影响。职场妈妈工作后第一次升职所花的时间长于整体职场女性。职场妈妈对“处在婚育阶段,被动失去晋升机会”和“照顾家庭分散精力”这两项因素的感知更为强烈。
在对于未来三年的职业规划中,职场妈妈认为最重要的是“不断提升,获得个人价值的增值”,有54.5%的职场妈妈选择了这一项;还有37.3%选择了“可以独当一面,接受更多工作挑战”。这说明,职场妈妈对于职业发展依然有自己的目标。
“生了老二之后,突然发现,一个普通的女人,养两个孩子,要兼顾事业和家庭,太难了。”这是“不辣的妈”的切身感悟,“吃完晚饭,带老二,陪老大。等老大、老二全部睡着了,差不多十点半左右。这个时间,或者已经陪着孩子们睡着了,或者撑着爬起来,洗漱,然后看会儿书,看会儿手机,十一点半睡觉。这还不算单位加班的时候,最近有点忙,有时晚上、周末还要加班。不要问孩儿他爸为啥不帮忙,他早上6点出门,晚上六点半回家,累的像个狗熊,晚上帮忙照顾一会儿两个孩子,随时随地能呼呼大睡。”
同是两个娃娃的妈妈,利佳也在朋友圈中如此发言:“晚上11点,大娃、二娃全部睡着了,才是自己的时间。可以读一点专业书,准备职称考试。”
记者随机采访发现,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职场妈妈不愿意生二眙的理由是——影響职称晋升,影响事业发展。
教育压力
膝下一儿一女的吴女士最近病了——腰椎间盘突出。医生开出了住院通知书。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吴女士才突然觉得空闲了些—原本自己手头的一摊事,全部交给了办公室里的年轻同事。
她在医院遇到一个从无锡过来看病的同龄人。“他也是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三年级升四年级,儿子3岁。说起二胎,他感慨万千,说任何人向他咨询二胎的事,他就让人家不要生。女儿三年级,还是普通公办小学,学的已经很累,每次考试都比自己高考还累,英语学习的难度都超过自己高考的难度。”吴女士说,“想想我自己,大娃读的是上海著名的私立小学,小女儿现在正准备拼明年的幼升小,小孩子辛苦是辛苦的,但不力争上游的话,我很为他们的未来担心。有时候我想,如果只生一个,全力打造‘精品牛娃,或许才是正道。”
难道吴女士认为自己生了二胎是走歪道了?她的看法是,自己和丈夫都是专业人士,如果孩子未来无法在职业选择上达到自己父母的高度,就是一种失败。
“我母亲家有个邻居,他儿子是公交车司机,找了个外来妹。孙子和我家大娃一般大。这家小孩就在自家学区读公办学校,从小到大家长也不给他报班,无所谓的。”吴女士向记者分析,“但这个孩子,如果长大也去开公交车,他父母不会认为是丢脸的事。如果他长大稍微努点力,考上大学,做一份普通白领的工作,他们家或许就觉得光宗耀祖了。但对于我们家来说,如果小孩长大了只找到一份普通白领工作,我想我和先生都不会满意。如果长大想做医生、律师,那,你想想看,是不是得从小培养学习习惯,从小得从课外‘补起?”
又值暑假,吴女士给大娃报了个暑期数学强化班,还有个羽毛球培训课程。“我们同事还有报高尔夫培训的,我们两个娃,想想给大娃报高尔夫,以后二娃再报,实在有点经济压力了。这次暑假给二娃报了英语全托班,希望明年幼升小能不落后。”
对于小张女士来说,英语全托班一个月近万元的花费,是她感到无力承受的。“我们报了个短训班,从今年7月1日到10日,每天上午去读。我上班前把孩子送到班上,我妈妈预备好孩子外公的早饭、午饭,再到培训班这里来等着,中午接孩子回家。想想,这是我们能够给孩子创造的最好的条件了,我们尽力了。如果生二娃,我家肯定没这能力供他报班的。”小张女士此言,道出了许多不愿生二娃的家长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