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文献题录
2018-08-16
稀土熔盐电解过程出金属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介绍了熔盐电解法制备稀土金属过程中出金属技术发展历程、现状与发展趋势。经过几十年发展,人工舀出法和端埚法成为熔盐电解生产稀土金属出炉最主要的方式;分析总结了当前稀土熔盐电解过程出金属方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动出金属难实现产业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研发小型轻量化、工业机械化出金属新技术及装备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稀土》2018年02期
弱含铈IF钢中铈夹杂物的热力学分析及实验研究
【摘要】研究了含铈IF钢中铈夹杂物生成的热力学规律,以及铈对钢液中Al2O3夹杂物的变质机理,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观察和分析了IF钢和含铈IF钢中的主要夹杂物,结果表明,铈在氧、硫含量均小于0.0006%的超低氧、硫IF钢中仍能够同时脱氧、脱硫、脱磷,具有净化钢液作用;含铈IF钢中的稀土夹杂物主要为Ce2O3、Ce2O2S、CeAlO3夹杂物,各稀土夹杂物呈球状或椭球状,且尺寸均小于2μm,钢中未发现稀土硫化物夹杂;含铈IF钢中的Al2O3夹杂物被铈变质为尺寸较小的CeAlO3夹杂物。
《稀土》2018年02期
铈锆固溶体制备、表征及其催化分解甲硫醇(CH3SH)研究
【摘要】采用微波辅助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一系列不同铈锆比的铈锆固溶体,考察不同含量锆的掺杂对制备固溶体结构特性以及催化分解甲硫醇性能的影响。通过XRD,BET,Raman,XPS,H2-TPR,CH3SH-TPD等手段对其结构物化性能进行表征。表征结果显示∶该制备方法成功合成铈锆固溶体且均保留立方萤石结构;锆的引入会导致合成固溶体的晶粒变小、晶格收缩,且晶格参数a随着锆引入量的增加而降低;同时,锆的添加仅仅导致物种缺陷的形成而不会产生更多的氧空位。此外,不同铈锆比固溶体催化分解甲硫醇活性实验结果表明∶Ce0.75Zr0.25O2氧复合物表现出最好的催化活性,之后随着锆的添加其催化性能呈现下降趋势。根据BET,XPS及H2-TPR表征结果∶在表面晶格氧相对含量相近的情况下,Ce0.75Zr0.25O2因具有最大比表面积、最好的还原性能而表现出最佳的甲硫醇催化活性。最后,考察了Ce0.75Zr0.25O2催化分解甲硫醇的产物分布情况,结合CH3SH-TPD表征结果表明∶铈锆固溶体催化分解甲硫醇的反应中,二甲基硫醚为中间产物且仅在低温区产生。
《中国稀土学报》2018年02期
稀土上转换荧光材料在即时检测中应用
【摘要】 即时检测(Point of Care)技术在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疾病相关的生物因子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新兴的即时检测的平台的出现和推广,使得即时检测技术相比传统的诊断技术展现出巨大的优势。稀土上转换材料以其卓越的光学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是即时检测材料中冉冉升起的新星。从近年即时检测技术平台、稀土上转换材料等方面介绍了即时检测的发展,详细论述了检测试纸、智能手机和芯片实验室等检测平台、稀土上转换材料在即时检测中的应用。同时结合当前的市场分析,展望了稀土上转换材料在即时检测中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稀土学报》2018年02期
红色稀土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喷墨打印领域的应用研究
【摘要】 对红色稀土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进行了研究。发现荧光材料的相对荧光亮度和产率受掺杂浓度、搅拌速率、pH和反应温度的影响。当掺杂浓度为n(Eu3+)∶n(Tb3+)=10∶1(质量比),搅拌速率为240r/min,pH=7,反应温度为35℃时,红色稀土荧光材料的产率较高,相对荧光亮度最好。此外,还提供了一种红色纳米荧光打印墨水的制备方法及主要物化性能参数,并展示了其打印后的效果。
《化工新型材料 》2018年03期
离子型稀土溶浸液毛细上升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利用自制毛细试验装置,以寻乌某矿的离子型稀土为试验对象,采用3种不同浓度溶浸液,对4组不同粒径的稀土进行毛细上升试验。结果表明,毛细上升高度随时间增长的变化趋势一致,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上升,再趋于稳定;土样粒径和溶浸液浓度对毛细上升有影响;当土样粒径不同时,硫酸铵溶液浓度对毛细上升的敏感性各不相同,粒径越大,影响越小;溶质势对毛细现象有促进作用,浓度越大,作用越明显;最大毛细上升高度随土柱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减小,二者呈幂函数关系,毛细渗透系数随土样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增大,二者呈指数关系。
《有色金属工程》2018年02期
中国稀土矿资源成矿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分析
【摘要】稀土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15种镧系元素以及钪、钇等17种元素的总称。它们在材料、冶金等行业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因而有“工业维生素”之称。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优势矿产资源之一,中国稀土资源由于近几十年的过度依赖极少数超大型矿床以及资源过度开采等问题,其占世界稀土资源储量的比重急剧下降。因此,急需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其地质特征、成矿规律以及资源潜力评价。中国是世界稀土资源大国,稀土矿矿床类型齐全,前人针对其成矿理论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本文采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在全国各省份稀土矿成矿潜力预测结果的基础之上,以MapGIS软件为平台,进行数据库汇总与综合分析研究。根据中国稀土时空分布、岩浆岩、构造和地层等控矿因素以及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了17个稀土矿成矿区带。同时,筛选出不同成因的典型矿床,总结其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沉积变质型、岩浆型、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等稀土矿预测模型。在全国范围内总计圈定了930个稀土矿最小预测区,累积预测资源量约32 700×10-4t。根据稀土矿区域成矿特征,将最小预测区归并为2级预测区,并进一步归并为133个3级预测区。此外,根据不同成矿带,按照不同预测深度、不同地质可靠程度以及不同利用程度对稀土资源量进行了汇总。最后根据稀土矿成矿地质条件,选取了广西云开大山、大寺—小董,内蒙古白云鄂博、巴尔哲,湖北庙娅—蒋家堰以及四川冕宁等6个重点的3级预测区进行资源潜力分析,为下一步勘查部署工作提供指导。
《地学前缘》2018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