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问题研究
2018-08-16曾小波
曾小波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中高职衔接是中职毕业生学历提升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构建现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中高职教学衔接存在衔接不畅和课程体系构建不完善的问题。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虽然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理论研究与办学实践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但依然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中高职教育衔接核心的课程衔接,宏观上受到教育政策、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上层因素决定;微观上受到专业衔接、培养目标等因素的限制。本文分析了阻碍中高职教育及课程衔接的关键因素及原因,提出解决的策略和途径,并以典型的专业课程衔接为例做了具体分析。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关键问题
1.宏观上影响中高职课程衔的关键性问题
课程衔接作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课程作为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活动的载体,课程是处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下游环节,课程的实质形式客观上离不开国家政策、办学主体、衔接方式、培养模式等的影响,因此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中高职课程能否顺畅衔接。
(1)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晚,中高职衔接也处在探索阶段,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衔接双方在衔接的操作中缺少依据。最初的衔接主要是参照国外的职业教育模式,由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隶属两种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及由不同的行政归口部门,中高职院校在政策和行政上沟通与协调不畅,同时又有培养目标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导致中职和高职院校在课程开设门类和内容上各自为政,导致中高职衔接体系在顶层设计上的先天不足。
(2)由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处于探索与构建阶段,在中高职衔接教育中,行业作为政府、企业和院校的链接纽带和合作平台,主要表现角色不明确,作用不显著;企业作为用人需求方,更多的只在乎人才的质量和追求利润,对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和积极性不高。对中高职教育衔接,尤其是课程开发、顶岗实习参与度不高;中高职院校合作也停留在表面,出现课程形式对接、内容不对接现象。更多的是从招生生源的角度考虑学校利益,对于课程的开发协作不紧密。
(3)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职业教育理论主要是引进和借鉴国外模式,多年来,广大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力求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理论。
2.微观上影响中高职课程衔的关键性问题
(1)职业教育工作者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理念上,还习惯于传统学科教学体系和“三段式”课程模式开展教学,在中高职课程开设上体现于知识难度的加深或者扩充课程门类。即课程开发未完全摆脱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思维定式,高职课程开发缺乏与中职学校的沟通,没有兼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也未体现其“职”的特色,而是按照学科结构模式自成体系。
(2)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其直接体现了中高职教育的层次性、系统性和衔接性。由于我国中职与高职办学主体不同,学生培养目标不同,价值追求不一,导致课程体系未能全面统筹,未能协调一致,未能解决衔接的标准问题,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尺子”是什么。在中高职衔接发展阶段,我国也有部分省市进行了中高职试点,有依据职业资格标准作为课程衔接标准,也有建立一体化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以及探索学分银行等方式。中高职课程衔接标准缺乏依据,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尺子”问题未能解决。
(3)中高职教育衔接形式的多样化,实际上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各地经济和教育事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中高职衔接模式多样,一种是分层结构,既由中职和高职院校分段培养,有“3+2”“2+3”“3+3”等模式;一种是一体化结构,有五年一贯制、六年一贯制或者同一所院校的中高职教学部等模式。这些多样化的衔接模式,是中高职衔接阶段的探索过程特有的现象,只是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高职教育为了解决生源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的中高职教育过程中,中高职院校还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更谈不上中高职院校能够紧密合作,协同创新等局面。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途径与对策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配套政策,形成政府主导,“校企行”主动参与的机制
在探索政府、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共同组成“政校企行”合作模式下,政府应该是主导,搭建平台和出台政策支持,政府更需要多部门联动,出台系列政策组合拳。作为人才的需求主体——企业,应该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需要政策的指挥棒对企业进行激励,让企业主动参与。中高职院校协同,需要中高职院校主动参与到中高职衔接的教育事业中来,中高职衔接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历史的潮流和趋势,中高职院校应该主动承担和积极参与,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打通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做出贡献。校企互动,中高职院校和企业是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双方,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院校的声誉,决定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高质量的人才能直接助推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人力资本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既有利于院校,又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因此,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建设需要政府搭平台、出台政策,中高职院校为主体,企业、行业积极参与的五方联动合作机制,在“校校企行”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下,充分调研和分析人才培养的规格、岗位能力等,并共同制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2.加强中高职衔接的理论建设,突出课程衔接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形成以课程衔接为内涵的职业教育体系
加大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理论的深入研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政策的力度支持;另一方面是中高职院校的中高职衔接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的积累;第三方面是行业与企业的积极参与及与院校的互动,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没有行业与院校的参与,职业教育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难以实现。因此,加大课程理论研究的实践活动,实现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理论的积累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重要的内容,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3.加快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制度的建设,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形成以职业资格等级证和学分累计的衔接制度
在中高职课程开发过程中,更多的研究实践者发现,制约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一个最大障碍是课程衔接没有一个课程衔接的标准“尺子”,即依据是什么。通过加强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建设,使中高职院校教育在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下,能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明确不同层次之间的职业岗位能力,将职业资格认证划分成若干个等级,并按照不同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等级,在课程衔接上依据职业资格层次性与递进性开发课程。即依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标准分段分层确定中高职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以学生获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为目标,建立教学标准以及课程标准,培养中高职阶段的职业能力,形成良好的课程衔接模式。结合开展学分累计制度或者学分银行,对于中职阶段学习能力较强、获得证书较高的学生,升入高职阶段可以以资格等级证书层级达到免修部分课程的目的。
4.探索以专业群为衔接主体,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立“纵向贯通、横向扩展”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中高职教育衔接需要在“专业技能纵向贯通、就业岗位横向扩展”的基础上,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同时满足学生及家长对知识与技能提升的美好愿望。在中高职衔接发展的过程中,制约中高职衔接顺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专业目录不一,无法对接。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教职成〔2015〕10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高职专科的专业目录,也公布了中职、高职、本科对接的专业目录,有利于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发展。然而,为了满足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需要培养复合型跨专业的人才,中高职衔接时,可以从专业大类或者专业群的角度出发,结合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学分积累的方式,扩大学生专业对口范围,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提升职业教育的魅力。
三、专业群视角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包含宏观政策上的支持,在专业衔接、职业等级证书、就业引导等方面。微观上包括人才培养标准、课程衔接、教学内容衔接和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建立以专业群为衔接基础的一体化课程开发模式是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的有意探索。
1.专业群视角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构建思路
岗位层次定位是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的起点,只有明确了中高职教育所面向的岗位层次,才能进一步通过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了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顺畅,首先需要开展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通过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并在校企互动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区域产业的产业群和产业链,通过产业群对接的标杆企业得到典型的岗位群,分析典型的岗位群需要的典型职业能力,由典型职业能力得到专业群需要的核心课程。同时中高职院校充分交流和沟通,将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分类,同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将课程内容采取分层形式、分段形式及扩展形式,分布到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开设,形成一体化的中高职课程体系。最后由行业,院校、企业等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课程体系进一步审核和后续修改,直达完善。
2.专业群视角下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
图1 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
如图1所示,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探索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构建。除文化素质课程未在图中列出外,将中高职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技能课程、核心技能课程和岗位技能课程三个递进的层级。其中,根据工作岗位的层次不同,中职阶段主要面向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维护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装配工和工业机器人售前售后服务员工作岗位,高职阶段主要面向工业机器人系统调试工程师、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工程师工作岗位。工业机器人售前售后服务员工作岗位为中高职学生有重叠的部分岗位。根据岗位不同,对应的课程体系也有所区别,同时保持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即中职学生升学到高职阶段后需要衔接和增加的课程。纵向上由基础技能、核心技能、岗位技能三阶段能力上的递进,横向上由工业机器人操作岗位到系统工程师构成工作岗位的拓展。
3.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的实施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实施,考虑中高职层次教学的需要和学生技能成长的客观规律,需要坚持“宽基础、活模块、分层化、学分制”的实施路径。专业群视角下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的实践,主要在本校的“五年一贯制”学生中实施,面向五年制学生,坚持在智能制造大类和电气大类专业群中开展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中高职衔接试点。坚持“宽基础、分层化”的教学安排,有利于学生升入高职阶段的专业选择和能力培养,及开展电类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方便就业;又能方便中职阶段学生的继续深造学习。同时,在教学实施中需要教学管理方面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