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40年厚积薄发
2018-08-16胡静
| 文 · 本刊记者 胡静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民营企业不仅仅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同时更是受益者。40年间,中国民营企业厚积薄发,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支撑点,
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2017年7月20日,对于华为来说,是值得欢呼庆祝的一天——这一天,《财富》2017年世界500强正式公布,中国的华为正式挺进前100名,排名第83位。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进入世界百强的民营科技企业。在这份榜单中,阿里巴巴排名第462位,腾讯排名第478位。
目前为止,华为是世界百强中,唯一一个没有上市、不搞金融、不炒房地产的中国企业。华为不仅以785亿美元的总营收排名第83位,并且在净资产收益率榜单上,位列中国企业首位。这也意味着,终于有一家中国企业,代表着民族科技走向了世界的顶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日渐崛起。虽然本次入围《财富》世界500强的105家中国内地企业中,81家国企仍居多数,但起步较晚的中国民营企业,从2008年联想集团1家首次上榜以来,短短10年就增至24家。
毫无疑问,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也正是中国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40年。这40年中,中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允许到被允许,再到鼓励、支持,已经迅速地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民营企业不仅仅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同时更是受益者。40年间,中国民营企业厚积薄发,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支撑点,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春天的故事
1958年-1978年长达20年的时间内,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尽管197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中国的生产力仍然发展缓慢,人民温饱仍然没有解决,科技教育仍然落后。
1978年12月18日-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自此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79年的春天,1000多万名知青陆续返城及每年几百万名毕业生走出校门。为解决城镇就业压力,在城市地区,197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第一个关于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允许“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城市地区的个体工商户应运而生,这为中国民营企业的萌发提供了机会。
同样是1979年的春天,中央落实原工商业者的政策,发还定息、补发工资、认回文革中被抄家的物资。工商界怀着感恩图报的心情,表示要为祖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这其中,有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刘靖基,他建议将上海工商界落实政策发还的定息、多余的钱款集资组建公司。同年6月,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期间,以刘靖基为代表的9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大会提交“筹建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中共中央、全国政协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同年9月22日,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成立,刘靖基出任董事长和总经理。
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即上海爱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政策感召下,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对原工商业者“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的指示精神鼓舞下,以刘靖基、唐君远等为代表的上海市老一辈工商业者和部分海外人士 1000余人共同集资5700余万元,创建的大陆改革开放后第一家民营企业。它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经济发展和安排回城知青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79年的春天,改革开放的春风同样也改变了老舍茶馆创始人尹盛喜的一生。已过不惑之年的共产党员尹盛喜积极响应党的“安置待业青年,发展集体经济”的号召,辞去街道办事处干部的“铁饭碗”,组织街道返城待业青年,自谋出路,在前门箭楼西侧搭棚设摊,靠卖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白手起家,并于1979年6月创建大碗茶青年茶社,在后来的几十年间先后打造出了“大碗茶”和“老舍茶馆”两块知名品牌。
改革开放政策一扫过去的阴霾,濒临崩溃的经济焕发出春天般的勃勃生机。国家开始承认私有经济的合法性。1980年前后,第一批个体工商户合法获得营业执照;1981年7月,国家首次承认个体户存在的合法性。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顺势而生。
至今,40年过去了,从默许、承认到被鼓励,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全球的成长过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
执着拼搏
事实上,中国的民营企业起步较晚,也没有可参照的样本,需要在不断尝试中蹒跚前行,在40年的发展中,有些风光一时的企业在试错中消失不见,也有一些优秀的企业在不断突破中发展壮大。
但毫无疑问的是,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自身不仅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也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民族力量。
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资料,1979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为1416.84万户,从业人员2257.99万人;私营企业10.78万户,从业人员183.89万人。而到1996年底,个体工商户达到2703.68万户,从业人员5017.06万人;私营企业达到81.93万户,从业人员1171.13万人。到2007年6月底,个体工商户实有2621.4万户,从业人员5309万人,实有资金额数7034.7亿元;私营企业520.5万户,从业人员6927.5万人,注册资金8.3万亿元。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达2726.3万家,个体工商户6579.3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民营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占比超过50%,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均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超过70%,吸纳城镇就业超过了80%,对新增就业贡献的占比超过90%。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第二次浪潮的掀起。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确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方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上下创业激情高涨,迅速掀起一股下海潮,大量机关干部、科研人员、国有企业员工、海归等跳出体制,纷纷下海辞职创办企业,形成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新一轮创业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曾做过统计,1992年辞职下海者超过12万人,投身商海的人超过1000万人。许多体制内的人下海创业,许多大学生也把创业作为自己毕业后的梦想。创业成为20世纪90年代的鲜明烙印,由此也大大推动了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个时期,中国掀起了第一次互联网创业发展大潮,1994年-2000年间,互联网经济快速崛起,并诞生了雅虎、网易、搜狐、新浪、百度、阿里巴巴等这样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
尤其是2001年12月11日起,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以来,一系列重大政策和事件推动了民营企业大发展,不仅促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同时还加快了民营企业的全球化步伐。
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002年的27亿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1701亿美元,201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481.9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性增长趋势已经形成。其中,民营企业作为推动对外直接投资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1年,500家进出口额最大的企业当中,民营企业只有5家,到2010年就增加到了44家。全国工商联数据显示,2010年,民营企业500强中累计共有137家企业开展了海外投资,投资企业和项目592个,海外投资额达61.77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174%,2010年民营企业500强兼并收购海外企业的事件明显增多。
由南开大学全球经济研究中心科研团队编写的《中国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指数2017年度报告》显示,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项目从2005年的7件增长到2016年的211件,金额数从2005年的1.2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658.5亿美元,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整体规模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
统计数据还显示,中国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在整体上发展势头较为迅猛,在2005年-2016年间,中国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项目数量增长了30倍,投资金额同期增长了532倍。从海外直接投资金额综合指数与数量综合指数在近年来的表现中还可发现,在2014年、2016年单笔交易项目所含的金额越来越大,这预示着民营企业开始逐渐将大额资金投入海外直接投资市场。
事实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推进,民营企业也正在充当着不容忽视的力量。《“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显示,民营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占比最大,2017年为6199.8亿美元,占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总额的43.0%,其次为外商投资企业(36.6%)、国有企业(19.4%)、其他企业(1.0%)。而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增速最快,2017年国有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为2795.9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24.5%,其次为民营企业(12.1%)、外商投资企业(10.2%)、其他企业(1.2%)。
进入新时代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4次创业潮,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创业潮、20世纪90年代初期下海创业潮、21世纪初期互联网创业潮、2014年以来创新创业潮,每次创业潮均催生了大量民营企业,也产生了像万向、海尔、华为、泰康、苏宁、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这样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甚至是世界级的独角兽企业。
事实上,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在国际社会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民营企业越来越多。2010年,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仅有3家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而在2017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榜单中,有6家民营企业2016年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大关,其中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
《财富》发布的世界500强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内地首家民营企业登上世界500强榜单,2017年入围的民营企业数量增至24家,占中国上榜企业数量达20%。
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在2010年-2017年8年间不断增加,从172家增加至226家,占比由34.4%提高至45.2%。全国工商联每年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入围门槛不断提高,2015年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为营业收入101.75亿元,首次跨过百亿元大关,2017年这一门槛则上升到120.52亿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重申“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指明了光明前景;首次提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对民营企业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强调了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对引导广大民营企业保持定力、坚守实体经济,加快技术产品管理商业模式等创新,培育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提出要打破行政垄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民营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将会得到尊重,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一定会被充分激发出来。”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认真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坚决破除各种隐性壁垒。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增强企业家信心,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尽显身手。
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感言,“我们这一代企业家大多亲眼见证了中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崛起的过程,深刻认识到没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深刻地体验到良好的法制环境、健康的市场秩序对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是奋斗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家要进一步提升责任感、使命感,企业家不仅要成为企业创富的主体,更要成为造福于社会的主体,要立足社会需要创新创业。要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会党和政府的政策,沿着国家的大政方针,积极推动经济转型、结构升级,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义不容辞地参与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来。”
事实上,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在享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红利的同时,还怀有深切的家国情怀。91科技集团董事长许泽玮说,创业之初,他们就在办公室挂起了“为了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的条幅。如今,虽然变成了LED电子屏,变成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文字,但是初心没有变,这是他们奋斗的理想和永恒的使命。
北京大碗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第二代掌门人尹智君表示,“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大碗茶和老舍茶馆两个品牌特色愈发彰显,文化根基愈发深厚,文化经济愈发强劲。未来我们将继续以老舍茶馆为引领,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创新业务模式,扩大市场辐射力,在连锁化经营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和展示中国灿烂悠久的民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