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文献分析

2018-08-16张永钦

闽台文化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槟城闽南语华语

张永钦 吴 洁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漳州363000)

引 言

2012年12月4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将语言文字事业放到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和谐社会的大局中,提出“地方方言在各自区域内发挥其功能作用,主体和多样共存、功能互补分用的总格局基本形成”。语言作为一种空间符号,既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闽南方言是闽南文化传播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它是一种跨地区、跨省界、跨国界的地方方言。纵观移民贸易史,中国东南沿海自古就与东南亚各国存在贸易往来。闽南方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表达载体,随着先民移民不断传播,并逐渐成为东南亚移民贸易中通行语之一,尤其在东南亚地区,潜藏其中的经济价值很大。如今,东南亚各国都有闽南人后裔,并在其商业贸易圈通行闽南方言,逐步形成了“闽南语”经济圈,与此相对应的是闽南话在东南亚广泛流播。

众所周知,马来西亚闽南人被当地人称为“福建人”,相应的闽南话被称为“福建话”。这不仅是华人内部的称呼,英国殖民政府在1891年人口统计的时候,也将操闽南话者记录为福建人(Hokkien)。尤其槟城则是马来西亚华人比率最高的一个州属,也是马来西亚唯一一个由华人掌权的州属。目前,槟城的福建人最多,福建人当中又以漳州人出洋为先,之后是大批的泉州人南来,闽南话尤其漳州话在槟城占有重要位置。加之于,马来西亚华人华侨社会融合了多种福建方言,同时吸收了马来语、英语等语言,因此在马来西亚使用的闽南语(福建话)是闽南话在域外的变体。据李如龙(1997)统计,闽南语中常听见马来语借词就有近百条。这是不同语言在同一地域使用相互渗透的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闽南方言在马来西亚国内社会经济生活各个层面使用的现状。

马来西亚的闽南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被学术界所关注,研究文献及涉及领域和内容不断增多和扩大,研究力量逐渐增强。本文试图通过对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文献的梳理和统计、分析,明确研究重点和趋势,为未来进一步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闽南方言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再开发利用。

本文将以中国期刊网(CNKI)作为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文献的主要数据库,以“方言”、“闽南方言”、“闽南语”、“福建话”并且包含“马来西亚”为主题搜索相关文献,研究文献的数目分别为119篇、11篇、17篇、11篇。根据本论文的研究范畴,对其进行分类、整理,获得42篇改革开放以来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文献的主要数据;运用相关统计分析,尝试对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文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期刊载文量的时空特点、研究内容、领域和研究力量等,为全面把握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和发展趋势提供借鉴,挖掘闽南方言在东南亚各国经济贸易潜在经济价值,推动闽南方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地扮演先锋角色。

二、期刊和载文量分析

中国与马来西亚自1974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来,始终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双边关系。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对外开放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中马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对马来西亚方言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通过对42篇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文献的整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发文量呈波动递增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9至2002年的低增长阶段、2002至2010年的波动增长阶段,2010年至今高增长阶段。具体表现为,2003年前,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发文量缓慢增长,尤其是1992年至2002年期间,出现零发文量。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2006年以后,发文量有了显著增长,直至2014年,发文量达到顶峰,发文量达到13篇。总的来看,文献量的变化趋势与中马两国的外交政策变动相匹配,但是总量规模较小,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具有指数增长特点(如下图)。

在基金资助项目层面,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起步较晚,总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直至2012年才首次出现与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相关的社科基金资助项目。2014年、2015年两年明显增加,反映出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格局下,中马两国交流呈现出愈加繁荣的局面。这几年虽有出现相关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但是数量不多,而且多以省市各级政府社科资助为主。据笔者统计,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只有1例,即暨南大学陈晓锦的《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批准号:07BYY017)。 因此,国家基金对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的研究资助仍需加大力度。

从文献作者的单位分布来看,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地方,占发文总量75%,尤其是福建省,占发文总量30%。这是因为:马来西亚大部分操闽南方言的华人华侨来自于福建省,使得马来西亚的闽南方言族群和文化景观与福建省具有一致性和承继性,因此表现出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较强的地缘关系;其次,福建省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使得福建地区更易于接近和关注马来西亚社会文化关系的存在和变化。

从硕博士毕业论文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研究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的硕博士毕业论文数量从2008年开始不断增多,出现专门研究闽南方言的硕士毕业论文,如北京大学杨迎楹的《槟城闽南语语音研究》。同时,在有些硕博士毕业论文中,有涉及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的章节,如西南大学的黄华迎《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研究》。无论是专门研究,还是有所涉及的硕博士毕业论文,从文学、语言学、历史学、音乐学、教育学等多角度对马来西亚闽南方言展开研究,研究涉及学科日益增多,内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叉关系,彼此间存在着交叉重叠关系,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学科的细化说明了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正不断为人们所重视。

三、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纵观学术界对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一)为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的音系研究。北京大学硕士生杨迎楹的《槟城闽南语语音研究》对槟城闽南语进行了系统的方言调查,比较系统地揭示槟城闽南语完整的音系与语音特点。同时探讨槟城闽南语与祖地方言的差异,并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分析槟城闽南语与其它语言和方言之间的关系。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现代语言暨传播学院吴文芯的《马来西亚“槟城福建话”特征词研究》一文,通过揭示“槟城福建话”与本土闽南话共有的特征词,即从本土闽南话传承使用的,以及它本身独有的特征词,即移民及其后裔在不同时期因创新或借用而形成的,说明两者共存的特征词表现出“槟城福建话”与本土闽南话之间语言与文化纽带的联系,也证明了当地闽南人对祖籍方言的忠诚态度。

(二)为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的域外变体研究。马来西亚闽南方言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了其他周围语言的影响,因而产生了语言成分借用、两种语言的兼用或语言转用等现象。学术界闽南语与华语、马来语、英语的相互借用、转用的研究较多,尤其是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洪丽芬成果颇多,主要有:《闽南语与马来语的词汇互借现象》、《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马赛克现象——语言融合的表现》、《试析马来西亚华人母语的转移现象》、《华语与马来语的词汇交流——马来西亚文化融合的表现》等文。此外,还有华东师范大学黄炜桉的《马来西亚槟城闽南虚话词借词“pun”的意义及其来源分析》基于语言接触理论和答吝娘惹历史文化来解释槟城闽南话大量借用马来语词的特点,进而论证槟城闽南话是闽南语的一个域外变体。同时,马来西亚闽南方言与其他语言互动中,闽南语与华语的互动研究更受学术界青睐。潘碧丝的《多元方言下的渗透与包容——马来西亚华语中的方言词语》通过闽南方言和粤方言对华语的渗透研究,说明马来西亚华语吸收了方言词语,形成本地化的特色。黄立诗的《马来西亚华语以“了”(liao)充“了”(le)现象研究》、《从语法化视角看马来西亚华语“回”作动态助词的现象》以及其博士论文《马来西亚华语口语部分特殊语法现象研究》三文,从“回”作动态助词、“到”及与之相关的特殊句法结构、重叠形式、特殊句法结构等微观的角度论述马来西亚华语口语受福建话的语法的影响。区淑仪《马来西亚华语口语常用虚词用法研究》则选取了十个在马来西亚华语口语中常用的虚词,并对其句法特点、语义特点、变异产生的原因等作描写和分析,马来西亚华语受到粤语和闽南语的影响。黄华迎的《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研究》中第三章通过对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研究,分析马来语、英语、闽南方言等外来词对马来西亚华语的影响。当然,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相关文献中,还有寥寥数篇关于闽南方言与马来语、英语的相互渗透、融合,以及闽南人移民带去的闽南方言渗透到了东南亚国家的语言中,限于篇幅,恕不一一介绍。

(三)为闽南方言对马来西亚文化的影响研究。马来西亚大部分当地华人普遍存在多种方言交叉使用的现象,这种现象促成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形成,反映在文学作品、音乐、华文教育、民俗活动等。如:李莉的《马华作家黄锦树小说中的闽南情结》通过对祖籍闽南的马华作家黄锦树的作品分析,反映马来西亚闽南移民的生活写照,以及闽南语在马来西亚移民社会的使用程度。而洪丽芬、陈明瑞的《〈马华新文学大系〉战前小说中的当地词汇》以《马华新文学大系》(1919~1942)中的两册小说集为文本探讨对象,发现大多数词汇来自粤语、闽南语、当地华语、马来语和英语,从而论述地方语言词汇对新马华文小说的影响,使得新马华文小说独具浓厚的南洋特色。刘丽川的《论马来西亚客民崇拜习俗及其“变异”》讨论马来西亚客家人崇拜习俗的特点,在保持宗亲、方言集团为核心的传统崇拜方式的同时,又出现了以开放心态接纳其他方言集团进入自身的祭祀圈(尤其是闽南方言),从而进入闽南方言集团祭祀圈的崇拜“变异”形式。谭家健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的情况,用福建话来教授《孝经》之类古籍和书法、珠算等等。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42篇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文献分类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一)研究领域广泛,与多门学科相关。从研究文献看,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涉及文学、历史学、民俗学、音乐学、教育学等学科,内部之间存在着 “剪不断、理还乱”的交叉关系,而且学科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叠关系,折射出马来西亚方言研究的范围宽广,且各学科间联系紧密。

(二)研究力量不断增强,地域性特征明显。由于马来西亚大部分操闽南方言的华人华侨来自于福建省,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突出地集中在因地缘优势的福建省地区。因此,研究期刊、机构、人员、涉及学科专业或领域范围有待进一步多样化,以便积聚力量,拓宽视野。

(三)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文献总量规模较小,高质量文献比例偏低,专门性研究较少,多为在其他研究领域中一部分(尤其是依托在华语研究范围内),描述性成果偏多,且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在社科层面资助力度不够,远远落后于马来西亚其他领域的研究。

(四)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内容多从华语角度为切入点,偏重闽南方言与华语的渗透与互动,进而分析华语的语言文化接触和创新的历史进程,其中对华语微观研究的文献不少,而对马来西亚闽南方言做出系统的整理和描写着墨不多。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虽然研究成果有所增多,学科领域间相互渗透,但是较之于国内闽南方言的研究,差距甚大。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在这样的背景下,闽南方言因其历史原因在“海丝”沿线国家(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至少已成为一种社团语言或族群语言,是东南亚华人社群世代相传的内容和载体,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相互沟通理解的钥匙,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跨地区文明交流互鉴、经贸交流的纽带。因此,马来西亚闽南方言如何突破语言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等研究范式,借用学科或者交叉学科理论和方法,在定量化基础上,深入挖掘马来西亚华人华侨的迁移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和认同。同时,闽南方言和文化元素,诉说着我国和这些国家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大批的闽南人移居东南亚国家,在那里建立了较为稳定的社团,形成“闽南语”经济圈。因此马来西亚的闽南方言的多元价值的认识有待深入,挖掘马来西亚闽南方言资源服务于“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仍需要破题。这不仅是一个意义深广的理论课题,更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必须着力实践与探索的现实课题。

注释:

[1]王曦:《“一带一路”视域下,方言资源价值发掘——以闽南方言为例》,《东南学术》2017年第4期。

[2]李如龙:《福建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6页。

[3]杨迎楹:《槟城闽南语语音研究》,北京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年。

[4]吴文芯:《马来西亚“槟城福建话”特征词研究》,《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期。

[5]洪丽芬、罗荣强:《闽南语与马来语的词汇互借现象》,《闽商文化研究》2010年第1期。

[6]洪丽芬:《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马赛克现象——语言融合的表现》,《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4期。

[7]洪丽芬:《试析马来西亚华人母语的转移现象》,《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

[8]洪丽芬:《华语与马来语的词汇交流——马来西亚文化融合的表现》,《东南亚研究》2009年第1期。

[9]潘碧丝:《多元方言下的渗透与包容——马来西亚华语中的方言词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年第 3期。

[10]黄立诗:《马来西亚华语以“了”(liao)充“了”(le)现象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 年第 7 期。

[11]黄立诗:《从语法化视角看马来西亚华语“回”作动态助词的现象》,《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年第3期。

[12]黄立诗:《马来西亚华语口语部分特殊语法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4年。

[13]区淑仪:《马来西亚华语口语常用虚词用法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年

[14]黄华迎:《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研究》,西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4年

[15]李莉:《马华作家黄锦树小说中的闽南情结》,《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4年第3期。

[16]洪丽芬、陈明瑞:《〈马华新文学大系〉战前小说中的当地词汇》,《八桂侨刊》2013年第2期。

[17]刘丽川:《论马来西亚客民崇拜习俗及其“变异”》,《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8]谭家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民主》2004年第8期。

猜你喜欢

槟城闽南语华语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厦大研发闽南语识别系统
清代木刻版闽南语歌仔册考释
闽南话
闽南话
槟城:时光滋味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遇见槟城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