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

2018-08-15苏冉

商场现代化 2018年9期
关键词:古典国际贸易要素

苏冉

摘 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逐步加强,各国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正是在不断批判和继承中逐渐得到完善的。本文梳理了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并对主要的核心理论做出简要概括和评价。

关键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国际贸易理论,其发展历程大致为: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四个阶段。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理论。这些理论的核心都是探讨如何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本国乃至全世界利益的最大化。

一、古典贸易理论阶段

1.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重商主义盛行,为了防止本国货币的外流,各国政府采取各种手段限制产品的进口,保护主义的蔓延制约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因而对外贸易受到经济政策的限制。而亚当·斯密却对这一系列的限制措施提出质疑,他认为国家应当主张自由的国际贸易,反对政府的干预限制。各国政府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实行劳动的分工,专业化的分工有利于提高各国的生产效率。在分工的基础上引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进行贸易交换的产品应当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按照绝对优势进行贸易分工,这样双方都可以获得利益,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也有所提高。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双赢思想,驳斥了贸易的零和游戏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该理论条件太过苛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解释部分国际贸易,根据该理论,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不能参与对外贸易,只能安于现状,这不符合国际贸易现实。

2.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针对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问题进行了完善和发展。他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比较优势,假设世界上只存在着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那么两个国家依然可以根据“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贸易交换,此时两国均可获利,世界产量也会增加。比较优势理论相较于绝对优势理论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它揭示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间也是可以进行贸易并能实现双方都能获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比较优势说的完全自由竞争、资源充分利用等诸多假设均不符合经济现实,且忽略了每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等可变因素,假设过于苛刻影响其普遍适用性。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阶段

1.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个国家都在争夺世界市场份额,同时严格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口。在这种背景下,俄林在其发表的《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倡国际分工和贸易的自由化。H-O定理指出:当一国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了大量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时,则应出口该商品;若生产某种商品时使用了大量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则应进口该商品。这是因为各地区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各个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由此生产同种商品各地区的所付出的成本也就不同,而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使用的仍然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方法,但俄林在李嘉图的个量分析的基础上上升至含有多种要素的总量分析,它考虑了经济结构中最基本的要素如劳动、资本等来解释国际贸易分工,更接近理论现实。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比较优势一样,它的理论也是建立在一系列苛刻的假设条件的基础上的,例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自由贸易等等,这些假设与现实的国际贸易也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此外这一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分析是属于静态分析,没有考虑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方面的影响。

2.里昂惕夫之谜

随着贸易的开展,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与H-O定理慢慢暴露出其局限性,它们已无法解释有些贸易现象。里昂惕夫对1947年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数据作出的实证分析,其结果却有悖于H-O定理。根据要素禀赋学说,美国是个资本丰富型国家,它应专注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但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出美国出口的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大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这就是有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对此,经济学界大为震惊,掀起了一场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探讨的浪潮。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劳动效率作用的结果,美国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高,相比于其他国家,在同等衡量标准下,美国就成为了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有的经济学家提出了需求逆转理论,他们主张美国对资本密集型商品具备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且其国民又倾向于该商品的消费,因此会改变原来根据H-O定理所決定的进口方向;有的学者指出贸易壁垒说,他们认为里昂惕夫的结果是由于美国对雇佣大量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造成外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进口,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却相对比较容易输入,其他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会对本国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进行保护,阻碍美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此外西方经济学家还提出了要素密集度转换理论、技术差距说等等学说用以解释该“谜”。这些理论并非对要素禀赋学说进行全盘否定,而是在原理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延伸和发展。若没有不同学者之间思想的碰撞贸易理论又怎能得到发展呢?由此经济学界掀起了一场研究新国际贸易理论的浪潮。

三、新贸易理论阶段

二战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等因素引入贸易理论的分析当中,成功的解释了资源禀赋和技术相似、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间的贸易以及行业内贸易急剧上升等新国际贸易现象,由此产生了“新贸易理论”。

1.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战之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开展的贸易迅速增加,并逐渐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体地位,且发达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中,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传统的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国际贸易中发生的一国既进口又出口同一产业部门的产品的情况,由此也就引出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种产品,这种贸易现象越来越普遍。贸易的现实促使理论的发展以对此作出解释,因而产业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H-O定理只是用于研究产业间贸易,而不能解释为什么存在产业内贸易。同一产品不同的生产阶段要素投入比例不同,比如生产零部件环节需要投入较多的资本、技术等要素,而在零件组装环节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要素,这就促进了同一产业部门产品之间的流动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分工。此外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兴起,通过直接投资在各地设立子公司和分公司,利用各国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公司内部产品的生产与转移都是属于国际贸易的形式,从而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贸易理论中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的竞争条件时,它引入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它更强调了政府的作用,政策上的阻碍或支持作用将直接导致企业规模经济优势的发挥,这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创新之处,但不足之处在于其对规模经济作用的范围没有明确界定。

2.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表明一国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取决于它是否存在竞争优势,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在于其劳动资本的丰缺,而波特却在此基础上引入创新、企业战略、机遇等因素,并由此建立了钻石模型,以说明国家竞争优势是如何在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该理论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比起传统贸易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四、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是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它依托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引入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的因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释了贸易的产生。杨小凯等人通过努力把外生比较利益的因素引入了基于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贸易理论模型,将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合二为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把它们都统一在了新兴古典的贸易理论框架之中。尽管新兴贸易理论还未得到大量實证的检验,对一些实际的经济问题还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但在理论意义上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开辟了一条贸易理论研究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王建福.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J].经济师,2005(09):35-37.

[2]李艳.论国际贸易理论的体系与发展[D].黑龙江大学,2005.

[3]纪昀.从新古典到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J].世界经济研究,2000(01):83-87.

猜你喜欢

古典国际贸易要素
商务书屋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年底前我国将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国口岸全覆盖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