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姓名落榜的才子们
2018-08-15王贞虎
王贞虎
古代科举考试是朝廷选拔人才最普遍的方式。许多贫寒之士都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然而,也有许多学子,考前饱读诗书,才艺超人,考时发挥超常,文采出众,最终却莫名其妙地“名落孙山”了。说来滑稽,他们做梦也想像不到,不被主考官亲睐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们的名字。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原封为燕王,后夺了侄儿的皇位而称帝。在夺位中,他枉杀了不少人,登基后为了收买人心,开口闲口不离“仁政”。永乐二十一年秋科举大考后,主考官呈上录取名单,状元是“孙日恭”。成祖御览时,不知动了哪根弦,眉头紧锁说:“‘日恭乃‘暴也,这怎么行呢?”于是提笔将“孙日恭”划去。继续往下看,正好榜上有个叫“邢宽”的人,成祖见了顿时眉头舒展说:“邢宽,不就是‘刑宽吗?与‘暴字正好相反。”于是,钦点邢宽为状元,并亲自写在“龙虎榜”之首。
清道光年间,安徽天长的戴兰芬中了头名状元。他能金榜夺魁,纯属偶然。据说,那次考试后,原拟定的第一甲第一名是江苏的史求,最后呈皇上审批时,道光帝一看就很不高兴,他认为“史求”与“死囚”同音,很不吉利,遂勾去不用。当他再往下看到第二甲第九名戴兰芬时,心头顿时一阵喜悦,立即将其点为状元。因为道光认为,戴兰芬是天长人,又中了第九名,预示着大清朝将“天长地久”、“代代兰芬”。可惜不久,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哪还会“代代兰芬”呢?
以上孙日恭、史求都是因为名字而惹祸的,但历史上也有人因为姓氏而误了自己的前程,文廷式就是一例。他应试后,主考官本想把他取为第一名,但当时却有人说:“宋朝的文天祥、明代的文震孟,都是在他们中了状元之后,这两个朝代才灭亡的,所以,‘文姓抢元,非国之祥。”由于这样的忌讳,文廷式便没当成状元。
科举考试与慈禧之间的奇闻就更多了。据说慈禧垂帘听政后不久,新进士朝考,一進士在诗中用了“翠浪”一词,阅卷者见之,十分惊骇,原来慈禧的小名叫翠妞,馆阁中人应试,均避“翠”字。不过只有京师的人才知道,外省士子大多不知,这份试卷诗文俱佳,然而京中俗语,以“浪”字为妇女风骚之代名词。“犁”字已不可用,何况更加以“浪”字?于是该份试卷遂被摒弃。
同治年间,常州武举人王国均,应举殿试时,本已进入前10名,但只因其名与“亡国君”谐音,慈禧太后恶之,遂将其名字勾去。而光绪二十九年科考时,恰逢慈禧70大寿,有一个举子为了迎合她,特意改名为王寿朋,慈禧一见大喜,当即点为状元。还有,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原来拟定为广东清远的朱汝珍,但“朱汝珍”的“珍”字,让慈禧想起了珍妃,加上当时正逢大旱,为了讨个吉利,慈禧便将榜眼刘春霖擢为状元,这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状元。
封建科举制度的片面,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