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适应”是新课改的主要障碍

2018-08-15高江林

教育·学习 2018年5期
关键词:障碍新课改

高江林

摘要:根据新课标、新教材和十年课改实际现状分析,存在诸多不适应或不符合实际的现象和问题,从基层学校实施课改的实际现状出发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实现课改之目的。

关键词:不适应;新课改;障碍

阅读了《人民日报》十月二十四日刊登的《教育部2011年教师评价新课改的网络调查报告——课改十年、不足三成教师对新课改成效满意》一文后,回顾我经历十余年新课程改革,反思本人从事学校教育管理与课堂教学实践。虽然老师们都行动起来实施新课改,但很少有人能在课改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课改特色和教学风格,很多方面始终表现出与教学的自然化程度不适应,使课程改革难以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分析实施课改以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的“不适应”是新课改的主要障碍。

1.教师还是不适应《新课程标准》(后简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尽管课改实施十年,《课标》的理念与要求相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要求还是很高,尤其对实施课改以前参加工作的教师而言,他们所理解的教育理念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学实践过程中都是在以教育学、心理学指导下的凯络夫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从人的心理行为习惯形成特征上看,以形成的教育观念理念和教学方法,在短时期内是难以改变的,何况理念上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要让他们学习掌握技能,发展能力;既要学会并正确理解,又要掌握、应用于实践;既要教知识,又要教他们会学,还要指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学习方法。虽然大家都在实施课改,但由于老师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往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用尽十八般武艺,把课标规定的所有要求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能搞好课改吗?何况往往从上至下都是通过听课、检查教案、教学质量等方面评价课堂教学看课改时,把课标规定的所有理念要求都拿出来比对,学校也只有这样去要求,课改不累不烦吗。这是因为老师对课标不适应、领会不透所致。

2.现行新教材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现行教材从结构内容上看,多顾及课标要求的结构层次出现教学内容,涉及面宽,事实案例多,但对学生该学教师应教的具体知识及知识点要学生来自己概括。这对大中城市学校的学生学习作用大,因为他们见多识广,从小就生活在文化丰富的环境中,受到的社会文化熏陶早而多。但对广大的农村学校学生学习,就只能靠老师照搬教材,硬套课标开展教学了。小学是这样,初中亦这样。并不能达到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之目的。尤其自然科学类学科显得突出明显,教师教学难度大,课时时间以显得不足,要想让学生自主、合作或探究学习的时间更不允许。

3.新教材不适应小城镇及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学使用。新教材所出示的各教学内容,从知识的角度上看就是一个压缩饼干,从涉及面上看面宽案例多,从名词概念的解释上看叙述不明确,多为描述性语言,学生难以准确理解掌握。从课堂教学上看教学难度更大,就学习上看农村学校的学生学起来困难、费劲,还是要多靠机械性重复来完成教学任务,想探究、拓展,时间不充许且想实现的可能性不大。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上要适应课改去教,教材文本体系不适应老师实施课改教学,用传统教法开展教学又不适应教材的结构体系,这使农村学校课改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

4.教师不适应新教材的教学实施。一方面是教学方法不适应新教材的应用。由于教材结构体系的改变,教师用传统的教法开展教学活动,难以吃透新教材,且传统教法也不适应新教材的教学应用。因此,要用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教材教学。教师对新课改本身就难以理解应用,对新课改方法就更难掌控、把握和驾驭,对教材的钻研、理解存在片面、偏颇,难以达到实现课改的目的。问题在于教师对传统教法的理解掌握运用也成习惯,对课改要求的灵活可变化的教学方法难以形成一种固定而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是教师在处理教材中相关教学内容的观念理念也不适应新教材。如教材中所给出的很多范例、案例、资料等材料不适应各地方资源和环境条件,教师要自己增加,時间不够,按教材去教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新课改过程就成为了一种形式,达不到根本上的课改。

存在上述不适应的根本原因,关键是教材内容与广大的基层学校的环境资源与实际条件不相适应,与广大的基层学校教师、学生的教学条件、环境和各地方学校教与学的教学特点不适应。对于教师而言,教改培训滞后。对管理部门而言,上级主管部门与课改管理成两张皮,主管部门领导对课改理念,课改要求、过程和课改目标并不完全理解,考试制度和质量考核还是以分数或形式上的等级(分数转化为等级)为主。社会、家长对课改理解并不理解接受。因此,课程改革要想达到满意程度,还需一定时日的长期探索与改革,才能实现理想的效果。从课改实践中分析,可否按以下建议办法改进新课改实施,望予参考。

一、重新审视对教材内容的确立方式。根据十年课改的实践体验,这只能是新课改的十年探索,要想全面实现课改成功,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日。这一轮大规模的全面课改,至少绝大多数教师能积极参与进来,行动起来了,我们应该考虑下一个十年的课改工作目标。因此,教材内容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着实考虑适应不同层次学校教学的教材内容,这样教师也就能适应教材教学了。如果我们把十年新课改看作是全面课改的探索阶段,我们就应该感受到新教材在内容设置上确实存在有很多弊端,尤其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思品、地理等自然学科较明显。现行试验教材中很多知识点、定理、定义、概念等的隐蔽性太强,不同层次学校学生学习程度有差异,隐蔽性应逐级降低。虽然有多家教材编写单位,但他们在内容设置与教材编写上均未跳出他们设计的教材文本看教材,使教材不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校教学使用。

在一标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出一标一体多本的教材,就能适应不同层次学校的需要了。一标指课标;一体指同一学科教材的体系相同而内容不同;多本即为体系、骨架相同而内容不尽相同的同一学科教材。假定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就应该是适应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学校的几种教材,或就现有新教材基础上删除不适宜部分,增加适应内容、案例,或预留下问题和空白,让教师按当地环境条件及资源去补充相关内容,这样教师的操作性、可控性和教改行为就得必须去搜集、落实、整理身边的相关教学资源,去完善课堂教学,适应学生学习身边的实际的教学内容而提高教学效果,适应教师教学。

二、教材的形成必须要考虑适应不同层次的学校需要,教材内容的设置必须考虑适应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需要,才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发展与课程改革。前面已述,要适应不同层次学校需要的教材,同一出版社可以分不同层次编写同一体系的不同教材,分层考虑大中城市、小城市、镇乡村三个层次的教材,主要在案例、小资料、环境资源材料方面不同而分层。教材的体系相同、骨架相同,分层使用,同等培训指导,这样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尽可能的组织学习身边已有的教育资源,实现探究性的教学尝试与改革。或只编写一种版本教材时,可以考虑在相应的教材内容中,把相关案例、小资料、或环境资源材料(身边资源材料)部位预留问题,对预留部分可以提出因不同层次学校、教师教学需要又适应学生学习的要求,让教师搜集整理身边相关教学资源,充实完善课堂教学活动。

新教材在内容设置上要适应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需要,真正体现学习身边的文化知识,就要在同一版本教材的可变内容(如佐证材料、相关案例、小资料等)方面提出建议、预留问题、确保教学时间,由学科教师共同研发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以身边资源学习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也符合新课改要求和课程标准的目标。

三、新课标要求下的课程理念与教学方法,本来应在理念指导下按教学内容的不同,根据教学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要求每节课的教学都应用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问题在于课改成为了课改专业部门和学校、教师的事情,其它各级行政领导官员不懂课改,不领会课改理念,不知道课改要求和目标;就是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也不懂得;在自上而下的课改专业指导人员,对课改理念、目标要求的理解和应用上也是逐级降低,实践指导偏差很大。地方行政官员只看成绩,不懂课改,不能指导;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也只管成绩不能指导;专门课改管理指导人员,多数是机械性指导和机械导用课程理念、课改要求,由于盲目导用,自己又不会实践操作,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搬理念、套用方法,使大陆多数教师在课改过程中形不成自己的自然的教学方法和课改特色,研讨课改课教学时既要看改的过程中符合理念要求,方法上又要应用好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等要素,一句话,一节研讨课中课改理念、目标、方法均要应用上,怎么能搞好课改呢?

教学方法要灵活,要适应教学的需要。指导者必须站在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教师角度上,否则,任何指导方式都是无意义的。如果从上到下的指导者能现身说法,可能教师在理解和应用上就容易多了。一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要领会理解新课改的理念目标方法,在检查考核指导上能与一线教师思想统一,观念一致,说内行话。二是课改专门指导部门既要理解课改理论理论,在要求上不能千篇一律、模式化、固定化,也要熟悉教材、研究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与实际加以指导,让教师在课改过程中逐步摸索、探究,教学方法上逐步加以改进,实现教法改进和课改目的。

四、本轮新课改是基础教育在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实施的一次发展性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内容、方法、目标上进行一次彻底改革,这必然要很长一段时日。因此,时间上应分为几个阶段,过程上分为几个层次,方法上应按层次逐级加强和提高,才能真正全面提高课改效率。十年课改,虽然不足三成教师对新课改成效满意,但绝大多数教师行动起来了,而且大多数教师对课改满意否有了肯定的回应,足以说明他们在观念、理念、认识、方法等方面有了很大很深刻的认识,如果培训与指导得当,课改成效会很快提高的。如果教材加以修改,培训指导从上至下逐级强化、逐级推广,层次性、递进式指导,促进发展,可能效果要好得多。从上至下逐级强化、逐级推广,至全面实施。一是对管理层行政领导要进行课改培训,让其真正理解,便于监督考核,不说课改行外话,以利于改进对教育质量考核的办法,更有利于强力推进课改的实施。二是把基础教育学校划分为大中城市学校、小城市学校、镇乡村级学校三级,逐级强化课改实施,逐级推广,全面实现课改之目的。即先大中城市学校全面推开,强力推进课改,因为这些学校的条件、学生基本情况相对好些,教师见得多,思想观念要先进得多,学生以如此。与此同时,其它学校要降一标准逐步探索实施,待大中城市学校取得一定成效后,讓教师去听课学习观摩,边培训现听现学,回校后实践有依据。依此类推,逐级强化推开,实现课改目的。

层次性、递进式指导,促进发展。大中城市的学校条件相对好些,可以先行一步较高标准的强力推进、全面实施课改。当他们实施课改达到一定程度,教法达到相对稳定自然,效果彰显,则可以由小城市学校的教师听课观摩、亲身体验,感受课程改革的实质在哪里,课堂教学操作方法的灵活性改革变化本质在何处,返校实践就不觉得难了。小城市学校课改实践效果好了,镇乡村级学校教师就去学习观摩体验大中小城市学校的课改操作方式。听课学习观摩,不能只是讲专题、上示范课、做做形式,而是要形成一种规模、一种气候、一种新教改习惯;不只是一种教学规格、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方法的课改行为,而是通过不同教师上的课各有特色,各自体验了教学适应学生、适应教学过程、适应实际环境,形成自上而下的真课改、自下而上的学习真课改,逐步形成真正的课改行为,课改目的就达到了。在对教师培训与指导上同样分层次逐级指导示范实践,体验课改过程中改的教法与措施,让其逐级推进改革,促进新课改蓬勃发展。

五、教师是实施课改的主力军,是新课改的具体实践者。课改成功与否,决定教师的参与程度与适应程度。绝大多数教师参与了课改,但不适应者居多。主要表现在适应课改的主动性不佳;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不深;由于不适应新教材,也就不适应新课改教学。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提高对课改的奉献精神,只有在教师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到课改之中,课改才具有主动性,实施才具有实效性。只要教师主动参与课改,使课改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心理活动,课改实施才具有内在动力。二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与应用,改进课改培训方式,强化课改理念与课改示范观摩课和针对性指导,让教师明白课改追求的是活的课堂教学,活的课堂教学是灵活可变的,适应学生、适应环境、适应课改目标、适应社会需要、适应教与学的过程,使教与学的过程成为师生快乐活动的过程。三是教师要在主动适应课改过程中去适应新教材,研究教材、开发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内涵和教材的外延,拓展身边环境中的实际材料,丰富完善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改要求教师不能死板的应用教材去开展教学活动,而要把课改课教活,能运用身边的经验知识、环境材料资源于课堂教学之中,并能长期实施、发展、完善、创新课堂教学,实现课改目标,真正意义的课改就实现了。

猜你喜欢

障碍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New Year
内向性格与交际障碍无关
跟踪导练(四)2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