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扶贫问题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

2018-08-15张祝平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郑州市贫困地区精准

张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科技文化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1]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扶贫工作的新论断和新要求,也是我们开展文化扶贫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郑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河南“三区一群”建设的排头兵,理应在打赢扶贫攻坚战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下面,以文化扶贫为例,梳理郑州市打赢扶贫攻坚战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做法,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决策参考。

一、文化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

关于扶贫工作,主要是指农村。虽然城市中也有相对贫困的人口,但以现行的国家贫困标准来说,但凡在城市能谋得一份职业的城镇劳动力都能超过年均3000多元的贫困线标准。即便是在农村,靠着耕种责任田,家庭没有多大的医疗负担和在读大学生,实现“一条线、两不愁、三保障”也不算什么难事。然而,现实却是贫困依然存在,许多地方是贫困连片地区,不少县(市)守着贫困县的帽子不愿摘,一些贫困村的基础设施要比附近的非贫困村要好很多还想着被帮扶不愿退出。归根到底,是他们没有看清楚,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不在于别人的帮扶,而是要找出自身优势,树立脱贫志愿,先从思想上脱贫。要实现这一点,关键要解决文化扶贫的问题。

关于文化扶贫,学界尚无定论。其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扶贫就是扶智,通过受教育,让农民提升文化素质。比如安徽大学李海燕的《社会工作介入文化扶贫》:文化扶贫侧重对人文化思想观念的改造,力图通过对贫困主体“人”精神层面的改造来推动一个人进步,走文化扶贫之路,要精准定位每个扶贫对象,向扶贫对象输入先进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把输入的物质和政策转变为内生发展力,让贫困群体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潜在财富变为现实财富,走上脱贫致富之路[2]16。这种观点可谓一语中的,但却忽略了当前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农村中老年人,更不用说他们还承担着繁重的农活和家务活,没有多少时间来接受教育。

二是文化扶贫就是送文化下乡,通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演出团体、高校文艺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到贫困地区和贫困乡村进行文艺演出、捐赠图书等形式。这种观点最为流行,也最容易实施,经常见诸各种新闻媒体,即便是在第三方评估中也经常有这种材料出现,但却重在“送”,对贫困地区、贫困乡村、贫困户等缺少真正的综合考虑和精准施策,容易应付差事和草草了事走过场,产生的影响和取得的实效并不明显。

三是文化扶贫就是开发文化旅游项目,通过当地贫困户开办农家乐等形式实现脱贫。如曾力、段萍的《文化精准扶贫的内涵及路径创新研究》:实施“互联网+文化”战略,发展文化产业。“互联网+文化”后面不是随意叠加,而是根据贫困地区具体情况,找准自身文化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打造文化扶贫的新模式。互联网既为文化精准扶贫提供操作平台,也为文化精准扶贫提供了信息平台。管理者可以用互联网的云平台来管理扶贫对象的扶贫情况,动态管理,全面监测。贫困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学习,了解信息,提高文化知识素养,同时农民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来传播、销售本地的特色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提高脱贫速度和效率[3]67-70,82。这种观点比较有创意,但投资大,收效周期较长,且开发起来有难度,容易半途而废。

综上,可以得出这种结论:文化扶贫,是一种立足于贫困地区、贫困乡村、贫困户的思想文化实际而采取的有别于传统扶贫中给钱、给物、给技术的扶贫开发形式,最初可能是送文化、送演出,逐渐发展为送培训、送项目,最终成为送方法、送模式的扶智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说,实施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形式,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为此,文化部制定了《“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二、郑州市文化扶贫取得的成绩

一般认为,郑州市扶贫工作在河南不是重点工作,因为河南的脱贫攻坚主战场是“三山一滩”地区。自2013年12月25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河南省委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要求抓好大别山、伏牛山、太行深山区及黄河滩区三山一滩扶贫搬迁工作以来,黄河滩区的兰考县和滑县已实现脱贫摘帽。然而郑州市北部被黄河贯穿是不争的事实,属于黄河滩区,是河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特别是1938年蒋介石下令在花园口决堤造成金水区、中牟县等多地良田被淹,成为黄泛区。从这点上来讲,郑州市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郑州市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就,这在程志明市长2017年4月9日所做的《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他对扶贫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精准扶贫扎实有效,全市脱贫3.39万人、退出贫困村119个,荥阳、新郑、中牟全部脱贫,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大头落地[4]。

在文化扶贫方面,郑州市近年来依托天地之中的地理优势、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历史文化优势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产业优势等资源,牢记毛泽东“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嘱托,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不仅治理了黄河的水患,而且充分利用黄河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建设了旅游景区、生态农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助力当地脱贫的同时,实现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此外,郑州市的商都遗址、列子故里以及所辖6县市的登封少林寺、新郑轩辕黄帝故里、新密古县衙、巩义杜甫故里、荥阳汉霸二王城、中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文化扶贫的宝藏,为郑州市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郑州市文化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郑州市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文化扶贫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政府重视精准扶贫,但对文化扶贫重视不够

公开的资料显示,郑州市对文化扶贫重视不够。在郑州市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扶贫”一词出现了5次,“精准扶贫”出现了1次,但没有“文化扶贫”内容。在郑州市人民政府官网中搜索“扶贫”有574条记录,搜索“精准扶贫”有187条记录,但搜索“文化扶贫”仅有2条记录。一条是荥阳市广播电视台的报道《脱贫攻坚正当时 文化扶贫受欢迎》:2017年7月5日晚,“群星耀中原”郑州市群众文化优秀作品展演荥阳专场演出暨文化扶贫系列活动在荥阳市刘河镇架子沟村举行[5]。另一条是摘自新华网的新闻《河南登封贫困村建网站,特色农品卖全省》:在村级网站的带动下,顾家河村通过文化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多措并举,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由2015年的74户下降至8户[6]。

(二)文化资源丰富,但扶贫开发利用不够

郑州市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南部有始祖山,西南部有中岳嵩山,西北部有邙山,东部是黄淮海平原,地表水除了伊洛河注入黄河外,其他的如双洎河、金水河、贾鲁河等均属于淮河流域。郑州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是举世无双,“不舍昼夜”的黄河水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河洛镇“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的传说是中国人哲学思辨的符号原点,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嵩阳书院的古柏见证了汉武帝的君临天下,也经历了儒道释的三家合流,可以说“天地之中”郑州是全球华人的心灵家园。尽管资源丰富,但郑州的很多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扶贫开发,比如巩义的宋代皇陵、新密的古县衙、新郑的郑韩历史文化等。

(三)文化扶贫形式多样,但尚未形成长效机制

关于文化扶贫的对策,饶世权和鞠廷英合著的文章《从文化扶贫到文化精准扶贫:近三十年来我国文化扶贫研究述评》概括为5种:一是贫困地区的各级地方政府要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文化扶贫”责任;二是紧扣文化扶贫的内容,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文化建设;三是加强贫困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加大文化扶贫的资金投入;五是建立健全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体制机制[7]46-49。比对郑州市扶贫办官方网站中4条关于“文化扶贫”的案例可以看出,郑州市至少在2012年就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在“(八)目标任务:公共文化”中提出:“到2020年,健全完善广播影视服务体系,自然村实现通宽带;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室(文化活动中心)。对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实施无障碍改造,使农村残疾人能够均等享有基本文化和体育服务。”在“(十二)科技和产业扶贫”中提出:“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扶贫、文化扶贫等特色扶贫。”在“(十九)发展教育文化体育事业”中提出:“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舞台艺术送农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家书屋等重大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建设并形成长效机制,加强贫困地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丰富农民科技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8]另外3条记录,其中的2条是关于郑州电视台一对一精准扶贫单位登封市大金店镇顾家河村的新闻报道,一个是上文已经提到的《贫困村建网站 特色农品卖全省》,另一个是《郑州宜华生活时代家具有限公司向登封市顾家河村扶贫捐款仪式在郑州电视台综艺演播厅举行》。2则报道都是充分发挥了郑州电视台的文化传播力。还有1条记录是题为《新密市组织观看扶贫戏曲〈春暖乱石坡〉》的报道,《春暖乱石坡》以新密市袁庄乡乱石坡村第一书记赵伟涛为原型,讲述的是郑州市农科所干部赵松涛被派到乱石坡村担任第一书记,通过扶贫开发,使乱石坡村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乱石坡变成金窝窝”的故事[9]。可以看出郑州市在文化扶贫上做了不少工作,方式多种多样,但并没有和周边的文化资源开发有效衔接起来,尚未形成体系完整的产业链,在形成长效机制上还需进一步努力。

四、实施“文化+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单靠一种方法是不行的,一定要精准对症施策。需要文化扶贫的时候,文化就要当仁不让;需要其他扶贫措施的时候,文化可以提供思想共识和文化氛围。

(一)充分挖掘郑州市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

郑州市丰厚的文化资源是郑州市建设发展的起点,也是开展文化扶贫的宝贵财富。比如列子提出的愚公移山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几代人贯彻落实毛泽东讲话精神治理黄河水患的事迹、豫剧《朝阳沟》描写高中毕业生银环到未婚夫拴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最终在农村扎根发展的故事等。一定要坚定郑州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自信,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结合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贫困户的特殊情况,充分挖掘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古代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当代的革命建设改革文化资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文化扶贫开发全过程。

(二)用文化引领产业发展,实施“文化+战略”

要将文化扶贫融合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中去。所谓“文化+战略”,就是以文化作为切入点,通过文化资源开发,引领创意产业、旅游产业、互联网产业等多种业态的产业发展。然后再通过社会的经济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最终达到文化扶贫的目的。当然,实施“文化+战略”,需要政府的总体规划、企业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郑州文化软实力

当前文化产业扶贫面临很多有利条件,如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服务业发展带来有利的政策条件,有利于扶贫作为供给端和生产端的发展;又如全域旅游的兴起和强劲的消费需求为中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条件[10]23-27。文化扶贫不仅是打赢脱贫攻击战的重要方法,更是凝聚文化共识、传承文化血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施文化扶贫时,一定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让那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传统文化因子得以和时代发展相结合,重新绽放璀璨的光芒,进而提升郑州的文化软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郑州市贫困地区精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郑州市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郑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