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护理体会
2018-08-15周金林
周金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沭阳附属医院,江苏 沭阳 223600)
在胎儿时期,如果出现心血管发育异常的情况就会导致急性疾病的发生,其中包括先天性心脏病。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我国新生婴儿中,大约有0.6%-0.8%的患儿会发生先天性心脏病[1],该病以体重不增、喂养困难、心力衰竭以及呼吸急促和心脏杂音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儿可以在不接受治疗的情况下出现自愈的情况,但是该情况的发生几率非常低,临床上主要采用介入疗法或者手术疗法为患儿进行治疗,在治疗周期内还需要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辅助治疗,以便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2]。基于此,本次研究将针对护理措施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以下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9例)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3例患儿,男性以及女性患儿数量分别为27例和16例,年龄最大值以及最小值分别为28d和1d,均值为(13.43±2.45)岁,体重最大值以及最小值分别为4.82kg和1.66kg,均值为(3.16±0.42)kg;观察组46例患儿,男性以及女性患儿数量分别为31例和15例,年龄最大值以及最小值分别为29d和2d,均值为(13.55±2.33)岁,体重最大值以及最小值分别为4.89kg和1.61kg,均值为(3.15±0.47)kg,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 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同时还需要接受综合护理干预,以下为综合护理干预的详细内容:
1.2.1环境护理:将感染患儿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开,不可使其居住在同一个病房内,否则将会增加交叉感染的发生几率。并使患儿的病房内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确保室内的空气足够清新,同时加以通风换气以及消毒等处理,控制室内的温度在20-22℃之间,室内湿度在55%-65%之间,消毒采用紫外线消毒的方式,消毒频率为2次/d,每次消毒时间为1h。
1.2.2接触护理:在无菌操作原则下开展护理工作,护理期间所使用的物品最好为一次性的,且确保物品没有携带病毒,继而控制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此外,新生儿感染肺部疾病的可能性较高。同时还会因为细菌以及病毒感染导致呼支气管痉挛以及黏膜肿胀和粘液潴留等疾病,加重患儿呼吸困难的程度。因此需要在护理期间加强呼吸道的护理,确保患儿呼吸道处于顺畅状态。
1.2.3心电监护护理:先天性心脏病的病情发展十分迅速,患儿很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以及低体温等情况,进而加快患儿心肌耗氧量以及心率,影响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需要在护理期间需要对生命体征予以持续性监护,并针对具体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儿的电解质平衡态予以密切观察,并将每小时的尿液量详细记录,如果出现<1ml/(kg·h)的情况或者尿液量过多则需要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并进行相关治疗和护理。
1.3 观察指标以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院在整个试验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都将录入到SPSS13.0软件当中进行整理和分析,(±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当P<0.05时,存在明显差异性,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 果
2.2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7.83%(45/46),对照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为79.07%(34/43),组间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3 讨 论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诱发因素比较复杂,其中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并且新生儿是在多种致病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才会罹患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受到自身条件以及疾病的影响,导致其感染细菌以及病毒的几率较高,进而并发肺炎、呼吸道感染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等严重疾病,继而危害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针对该病在进行治疗期间需要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辅助治疗,进而为患儿的生命健康提供可靠保障[3]。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的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患儿高18.76%,组间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见,针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治疗的同时,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的护理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因此,还护理模式值得被大力推广并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