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突破:视觉传播时代的数据新闻研究
2018-08-15高山冰孙聪聪
文/高山冰 孙聪聪
人类社会早期,“看”和“听”是信息接收的重要途径,文字传播一直在信息传播中占主导地位。信息爆炸时代的用户,很难在数据过载状态下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被称为“读图时代”和“眼球经济”的社会,可视化内容产品扮演起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基础,将文字信息诠释为图形、图像等视觉符号再加以传播,成为大众传播中最具情绪感染力和精神渗透力的信息传播形式。数据新闻继承和发展了精确新闻和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结构化处理与可视化呈现,讲述事件的演进、解读事件的关联、诠释事件的意义。其以视觉化的交互体验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方式,使新闻样态从封闭式话语告知转换为开放式工具,是信息技术下的新型视觉传播方式。
一、数据新闻的视觉传播特点
1.直观形象的效果降低用户信息获取成本。传统新闻受限于文字的线性T2O、严格的语法和句法要求,只能在时间轴上依次展开,带有浓烈的理性主义色彩;数据新闻则正好相反,由于图形、图像占主体,文字只起解释说明的辅助作用,因此它不局限于固定的T2O和规则,能将多个侧面的碎片化数据在同一平面展开,使新闻呈现更具直观性。
从视觉传播理论出发,用户看新闻主要目的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但同时也是为了体验“悦读”享受。数据新闻不但采用直接诉诸于视觉表达的交互图表、数据地图、动画等,而且还间接诉诸于文字的视觉化表达,增强文字的幽默性与感染力,引导用户进入情景化、形象化的“视觉画面”之中,促成用户的“使用与满足”,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
2.轻量化阅读增强用户信息储备。由于数据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社会资源的冗杂式共享,再加上工业化和数字化造成的生活节奏加快,用户面对大量可选性信息时,难免会眼花缭乱,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而文字信息传播既要经过传者的深思熟虑,又要合乎语法、句法规则,同时用户也必须具备理解文字的能力,耗时又费力。因此,视觉化信息传递成为时代的必然。数据新闻中可视化图形、图像,为用户提供了活泼的“轻量化阅读”媒介,即便是文本描述,也可以由计算机程序代劳,传递更便捷、更高效的新闻信息。
数据新闻生产过程依赖于网络与数字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按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传者可即时接触数据,完成同步新闻报道。一般情况下,数据新闻篇幅简短,可能只是一组漫画、动画或是几组相对比的图表。其视觉元素往往是对公共事件或社会现象的深度语义加工,形象直观、信息量大,观点独到、有内涵。数据新闻这种小篇幅大含量的视觉化报道扩大了信息通道,有利于用户增加信息储备。例如,“教你怎么扶大妈”,编者整理了《新京报》、央视、搜狐等渠道的信息,依据计算机分类程序,以诙谐讽刺的动画形象传达避免碰瓷的技能,版面简短清晰有层次,信息内涵丰富。
3.形象易记的效果直达事件本质。语言文字具有间接性与多义性,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带来传播信息的失准、用户解读的歧义。并且随着时代变迁,语言文字的能指也会发生流变,出现相同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现象。视觉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语言文字的缺陷,以图表、图像和影像等呈现的视觉文本一旦形成,就能长久保持,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信息流变。
数据新闻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互联网等平台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提纯、分析,并将最终结果以某种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数据的价值在于背后的意义,通过对信息的加工整理,直观精确的视觉化产品能让用户更加客观地掌握事件本质。搜狐新闻《数字之道》专栏中数据信息图表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文字为主的新闻报道方式,数据成为体现新闻价值的重要尺度。每一期不同主题的报道中,所引用数据大部分来自媒体、政府或企业数据库,编辑将来自不用机构、不同行业的数据聚集在一起,进行过滤和筛选,围绕中心议题进行整合,组成了一张纵横交织的数据网,用视觉图像反映事物本质,揭露事实真相。
视觉传播的最终目的与说服效果是让用户记住某些信息,即保证其永久性。数据新闻的可视化效果能让用户群体产生持续的视觉感知,进而达到持久的心里印象。动态交互地图、F l a s h动画因其生动、活泼的形式,使用户群体产生更直接深刻的视觉体验,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例如,在搜狐新闻《内地电视节目吸金大法》一文中,以《爸爸去哪儿》节目为例,运用F l a s h动画与动态图,将第一季的嘉宾形象刻画得逼真生动。在分析引进版权T2O的利弊与我们为何做不出好节目板块中,动画中不断飘落的碎片代表某些电视节目入不敷出的现状,大小变化的流线图使“收入”“T2O”“创意”等元素不间断地闪现在用户视线里,动态形象与数据信息相结合,有利于产生牢固持久的信息记忆。
4.普适逻辑满足用户心理体验。数据新闻的视觉化开启了人们信息选择与接收的新T2O,即根据先图后文的阅读体验以及直观的视觉感受来判断自己的兴趣点,符合碎片化时代用户轻量阅读的偏好。另外,数据新闻使用户从全局考量事件的因果关系,提升其宏观把控能力,从而增强了传播效果。
视觉传播的用户普适性进一步表现在: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从物质需求逐渐转向精神需求,而精神层面的追求必然导致对美的追求。只有审美的境界,才是马斯洛所言中人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视觉化传播正是通过华丽的、新颖的、具有审美属性的图像,引发用户愉悦的心理体验。面对新闻,用户往往具有多重期待,审美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新闻通过融合多元化可视元素,将原本枯燥繁琐的文字数据生动形象地呈现,满足用户阅读需求。
数据新闻中数据资源是基于大数据技术,通过记录用户在网络中搜索、分享等行为痕迹,分析可量化“全样本”,对用户需求进行精准定位。这种从用户心理与现实利益出发来寻找新闻事件的思维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传播效果不言而喻。
二、数据新闻视觉传播效果的弊端
1.新闻题材局限性。法国结构主义学家罗兰·巴特指出,随着图像转向时代的开始和视觉传播的拓展,图像与语言之间出现了历史性颠倒,言语成了图像的寄生物。图像化的视觉传达似乎成了表现一切的最佳方式,文字只起到了辅助说明作用。视觉化、信息化的新闻文本显然更受青睐,但并不是所有消息都适合视觉传播方式,可视化的新闻能够对事件和现象做充分而客观的中宏观报道,但在微观叙事能力上,却不及传统文字报道,特别是在故事性事件的深度报道时,数据新闻虽具有可视化、直观简洁性等特点,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消化新闻信息,但却很难抓住细节,感受到其深度。“读图时代”的媒体,过分追求视觉化传播效果,忽视了题材的局限性,导致更适合文字表达的新闻传播效果减弱。
2.信息传递虚假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从子弹论的靶型目标转变为主动的“编辑”“导演”,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同样的,网络作为视觉传播的主要载体,尤其数据新闻具有较强的交互性,用户互动是数据搜集的途径之一,并且随着可视化技术门槛的降低,用户有时可以参与到新闻制作和生产过程中,网络成为人们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媒介。但网络的虚拟性环境使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呈现出“不在场”及“匿名性”的特点。“不在场”的状态下,使用者无需考虑别人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其行为也不会在日后的人际交往中产生不良影响,“匿名性”则容易导致用户责任心分散,做出某些“越轨”的行为,表现在数据新闻中,就可能造成信息来源虚假,新闻事件扭曲,媒体公信力下降,传播效果失真。另外,数据来源的科学性也影响到数据新闻的信息传播效果。数据获取的来源、方式以及对数据的分析方法,都将直接影响到可视化产品的效果,进而影响用户的阅读判断。在新闻中运用数据时出现的数据错误不能及时纠正的现象,至今仍未得到媒体的足够重视,大大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3.阅读心理浅层化。视觉传播媒介所反映的是数字化、影像化的消费社会,其使人们的生活由文字走向图形符号,由深层剖析走向平面延伸。视觉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可读性,却降低了用户理性思考的能力,浅阅读压缩了用户逻辑判断和深度分析的空间。在数据新闻中,繁琐的人物关系或事件的阐述大都用标识性很强的静态或动态视觉图像来表示,视觉图像作为直观性媒介,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人们几乎不经思考就能获得主要信息。认知心理学认为,用户在处理视觉信息时,记忆库并不存储证据,而倾向于存储从证据中得出的结论。长此以往,用户无需思索,趋于表象结论形成懒惰心理,丧失深层思考能力,最终可能导致理解力下降,影响社会化进程。
三、突破数据边缘:思考与超越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的优势逐渐被削弱。数据新闻的出现,不仅是海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更通过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加强新闻的深度报道,新的信息呈现形式丰富了新闻报道内容,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鉴于数据新闻报道在突发事件中的突出表现,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各大新闻评选机构也开始将数据新闻单列设奖,进一步促进了学界和业界对此话题的高度关注。视觉传播时代的数据新闻研究需要关注数据新闻的传播效果,也需要意识到可视化新闻题材的局限性以及数据风险应对等问题。
1.传播效果分析。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博弈中,数据新闻多媒体、高互动等特性改变了用户的阅读习惯和信息收发方式。由于知识储备、技术运用、解读能力等的差异,不同人群在接受数据新闻这一新兴报道内容的程度不同,研究数据新闻在不同人群中的传播效果有待深入。同时,作为视觉信息产品,可以从数据新闻视觉传播角度,分析用户可视化新闻读取的效果。
2.题材范围。大数据思维追求的是通过分析数据总结一般规律,意味着全局关系的量化与可视化,这一特征导致目前的数据新闻题材局限性大,鲜有学者看到数据新闻在选题上的挑剔性,并非所有新闻都适合通过可视化方式呈现。对如何利用数据、什么样的题材适合采用数据新闻,以及数据新闻中的视觉艺术研究等话题,也是未来数据新闻研究的重点。
3.数据风险。“网络骇客”一词在国外文献中经常提及,而在国内文献中,相关研究文章较少。大数据时代随着数据的开放,必然会面临骇客问题,如何确保数据精确、数据安全、国家人民利益,都是数据新闻背景下,学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4.新闻教育变革。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媒介环境日益复杂,如何运用可视化软件处理海量信息,挖掘数据背后的真实故事,把复杂的数据和事实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大数据时代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培训、高校传媒教育急需转型,传统的教育教学T2O面临着新的挑战。研究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方式,将有利于新型人才培养,有助于推动传媒市场化变革,有益于和谐媒介生态环境构建。
数据新闻给当前的新闻业提供了一种新生产思维和呈现方式。大数据时代,为了更好地适应传媒格局的变化,应该继续认知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及解读增加与用户的交互,从而更好地发挥数据新闻在信息传播、公众沟通、舆论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罗兰·巴特.显意与晦意——批评文集之三[M].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张浩达.视觉传播 信息 认知 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郎劲松,杨海.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3).
[4]蒋晓丽,王志华.纸媒转型中云技术热的冷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03).
[5]张静.论罗兰·巴特符号学与视觉传播理论[J].人文杂志,2013(09).
[6]黄炎宁.数字媒体与新闻“信息娱乐化”:以中国三份报纸官方微博的内容分析为例[J].新闻大学,2013(05).
[7]吕永峰.基于人类分层视觉传播的视觉素养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2(05).
[8]苏状,王梅芳.论视觉传播场域下的公民新闻伦理[J].新闻界,2012(18).
[9]汪振军,杨雅博.源于数据高于数据——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的超越[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10]王强.“数据驱动”与“叙述驱动”:数据新闻生产的双重动力[J].编辑之友,2015(03).
[11]陈功,周鹏.图解新闻的传播特征、适用范围与发展趋势[J].当代传播(汉文版),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