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聊《弟子规》之“父母教,须敬听”

2018-08-15罗大伦中医诊断学博士编辑明月

科学生活 2018年8期
关键词:弟子规态度孔子

文/罗大伦(中医诊断学博士) 编辑/明月

孩子的教育是个难题,现在的很多父母,都被我称为“无证上岗”。他们自己还有很多困惑,在社会生活中跌跌撞撞,整天为平衡不了心态而苦恼,身体还因为不良情绪而生病(我见到的绝大多数患者的身体失调都与不良情绪相关)。这个时候,有了孩子,心中更是惶恐,拿什么来教育孩子呢?于是,翻书学习育儿知识,学习国外经验,但是又不知道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其实,我们古代也有很多育儿道理,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学习。

今天我们来看《弟子规》里面的“父母教,须敬听”这话的含义。

这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父母教育孩子,孩子需要以恭敬的态度,认真听取父母的话。

很多朋友会说,这句话也太简单了,不就是认真听父母的教诲吗?人生往往如此,刚开始看似简单的事情,深究起来,内涵很多,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里还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大家要了解的是,《弟子规》上来就连着讲四个以“父母”开头的句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们平时容易觉得这是四个问题,各自讲解,其实,这四个行为,是有次第关系的,是层层递进的,是教导孩子做事的一整个过程。

首先,做一件事,父母开始召唤孩子,这是第一步,《弟子规》要求,当父母招呼,孩子应该立刻回答,有所反应,这是积极呼应的表现。

然后,第二步就是父母开始布置任务,让孩子去做什么,要求孩子不要懈怠懒惰,应该很勤勉地立刻去行动。

很多朋友这个时候狐疑,怎么能强迫孩子做事情呢?应该把道理讲清楚再做啊,否则强制执行不符合道理啊?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你以为古人会想不到吗?

大家看看下面的程序——父母教,须敬听。这是什么,就是说父母布置了命令之后,在做事的同时或者做事之后,要给孩子讲里面的道理。如何去做,做的心得是什么,这是“教”,所以古人不是一味顽固,只让孩子去做,不讲解其中的道理的。而且,古人还写了下面的步骤。

第四步:父母责,须顺承。就是说在讲解过后,如果孩子做事还是出现了不该犯的错误,父母除了讲解,还有批评。对于这种批评,孩子要认真听取。

所以,大家看到了,这是有着递进关系的四个步骤,基本涵盖了教育孩子的整个过程。这四个步骤,甭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是中国人还是老外,只要教育孩子,都应该有这四个步骤。

所以,不是说《弟子规》里面的父母只会命令,强令孩子执行,其实还有后面“指导”和“纠正”两个步骤呢。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这个“父母教”的“教”字,讲的是对孩子做事的指导、教育。这里面对父母也有要求,就是要把做事的目标、为什么做、怎么做、如何做好、做的结果可以是什么样等内容教给孩子,这是真正的“教”。相信每个父母,都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那么,为什么要孩子做到“须敬听”呢?这里面,提出的重点是一个“敬”字。

所谓“敬听”,就是应该怀着恭敬、尊敬的态度来听父母的教导。

我们通常说恭敬,但是“恭”和“敬”在古代还稍微有点区别,古人说“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意思是外在的举止表现出来的叫“恭”,内心的态度叫“敬”,所以“恭”是内心的“敬”的外部表现。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求孩子要以“敬”的态度去倾听父母的教导呢?

首先,我们要仔细想一想,到底什么是“敬”?

通常的解释是:尊重,有礼貌地对待;谨慎,不怠慢。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绪和态度呢?应该是觉得自己得到了其他人的帮助、关爱与护佑,这样才会产生“敬”的感情,比如 “敬天爱人”的敬,对父母的敬爱等。另外,有的时候觉得其他人有着各自的优点,自己一时还做不到,应该努力去提高,此时也会产生尊敬的感情,比如对竞赛对手的尊敬,看到了别人的优点会“肃然起敬”等。还有的时候,是觉得所要做的事情非常重要,容不得差错的时候,会以“敬慎”的态度去做。

实际上,“敬”的能力的培养,是提升人生修养的一大途径。一个人,当他意识到这个世界是一体的,自己与周围世界紧密相连,自己的存在一直依赖着周围的人和事物时,心中才能升起真正的“敬”的感情,他才会对这个世界,对周围所处事物产生敬意。

有了“敬”,才能更好地做到谦虚,做到认真谨慎,做到真正的包容。

这是在“道”的层面对世界的看法,我们与周围世界密不可分,浑然一体,你的生存,有赖于整个世界,你必须心存敬意。

儒家经典《礼记·曲礼上》说:“虽负贩者,必有尊也”,意思是哪怕是低贱的小商小贩,也必然有他们可贵的地方,需要对他们表示尊敬。

我在生活中,观察到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很容易看到别人的好和优点,看到每个人,都会发现有值得自己欣赏的地方,遇到任何事情,他都能找到其中令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然后愉快、认真地对待,即使是从那些为难刁难自己的人身上,或者遇到挫折的事情,都会找到其中有益于自己身心发展的地方;另外一种人则相反,看到什么都烦,除了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人之外,看到谁都要找他们的缺点,然后觉得他们一无是处,看到所有的事情都不能从善意的角度审视,这种人擅长挑错,觉得一切人都不如自己,用蔑视的眼光看所有的人。现在我们的社会培养了很多这种人。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两种人之间,有时候倾向前者,有时倾向后者,不用我说大家就知道了:我们如果想要幸福,应该努力向着前者学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呢?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你对周围事情的态度,是否对世界心存敬意。有的人,充满一颗感恩、尊敬之心,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应该有值得学习、值得尊敬之处,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学习,遇到刁难自己的人,都会去努力找对方令自己敬佩的地方。而另外一种人,对别人都不满意,总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很多人都是废物与骗子,这样想,自然就毫无尊敬之心,也不会快乐地对待世界。

在中国古代,学者一直把“敬”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孔子认为敬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礼的核心。“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一个人在按礼节去做事的时候,内心没有敬的态度,这种内外分离的样子在孔子看来是没有可取之处的,可见孔子对“敬”这一内心修养的重视。所以,孔子更注重对“敬”这种内心培养,认为“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当子路问孔子该如何成为“君子”时,孔子就说了非常重要的话:“修己以敬”,把“敬”作为了提升修养的最基本、最起码的手段。这是境界很高的话,没有对世界的透彻的感悟,是无法提出“修己以敬”这样的要求的。

荀子是儒家的另一位大师,他与孔子一样,认为敬是礼的内核,是“仁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的态度,都可以让我们进步:“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的意思非常清晰,就是在“敬”的状态下,做事的态度一定严谨,不会怠慢,这样做事怎么能做不好呢?

但是现在,我们社会对“敬”的培养是不够的,比如对工作,“差不多就行”的态度非常普遍,甚至成了中国式糊弄,使许多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

人与人之间,也缺乏最起码的尊敬,在很多人的眼里,似乎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的利益和尊严才是最重要的,警惕、指责、谩骂的斗争思想随处可见。中国有句老话,叫“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实际上,“敬”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良性调和作用。

现在的儿童教育,则对敬的品质培养,可能更加荒疏。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在街上看到,几岁的孩子对父母动粗。有的是开玩笑地打,把父母当做怪兽,自己是奥特曼,但是孩子的手脚没有分寸,我见到过把父亲的眼镜打飞的;有的是围着母亲狂打,口中念念有词。这在我的观念中,简直匪夷所思,我当时诧异地看着,我觉得孩子的父母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情也是很尴尬。

还有的是真的发火,有的孩子因为父母没有给买什么东西,就开始发火,很小的孩子,居然可以拿起什么东西就往父母脸上打。与一些朋友探讨,有的人说这是孩子可爱的地方,是彰显天性,值得赞扬;有的说是不懂规矩。我是赞成后者的,孩子偶尔这样可以原谅,因为毕竟是孩子,但是,如果经常这样,则要思考是否是家长的教育有问题了。

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在父母教育指导孩子的时候,孩子需要以尊敬的态度倾听。这个“敬”字,非常关键,要从小事上培养孩子的“敬”的品质。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与未来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模拟场。你别小瞧这些细节,孩子的生活大都是小事,但是在做这些小事的过程中,却培养着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处世之道。

父母是孩子的养育者,每天辛苦抚养着孩子,所以从本能上讲,孩子对父母是充满了感激和依赖的,在这种感情中,孝与敬会自然产生,庄子所讲的“以敬孝易”,就是说以敬的形式来行孝是很容易执行的,敬是孝的出发点,以此类推,逐步提高,才可以敬重天下人。父母应该因势利导,在这个阶段来培养孩子“敬”的能力。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让孩子感觉到大家对他好是理所当然的,此时不但没有学会“敬”,而且会越来越觉得不满足,稍有不称心,就会觉得世界亏欠他的。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走向社会后,可能在与人合作方面,会变得难以协调,甚至会变得非常狂傲。这样的人,不但自己做事会阻碍重重,而且在个人修养方面,会因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而无从进步。

在孩子的不同的年龄段,教育的方法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来调整方法。但是,对于“敬”的品质的培养,父母的心中是必须有数的,不要因为自己对此没有认知,而忽略了这个品质。

因此,大家看《弟子规》里面的细节,其实可能包含着一些重要的道理,如果逐步奉行,会培养出孩子很好的品质。这句“父母教,须敬听”也是层次清楚,在孩子有了敬的心态后,自然能够认真倾听。大家都知道,同样听一件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了你是否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别人说的事情是对的,但是可能讲的态度方式未必妥当,但是因为你自己有恭敬的态度,比较虚心,因此就会忽略掉其外表的不妥,及时地选取对的方面,如果听到错误的言论,也会冷静地分析他的来龙去脉,客观地给予评价;可是,即使你没有敬的态度,心气浮躁,瞧不起别人,即使对方说的话是对的,也会因为影响自己的自尊或者其他原因,不愿意再去听取,这样的事情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非常多见,我觉得这与童年的品质培养密切相关。

当然,现在的父母,也是上一辈人的子女,所以,在学习讨论《弟子规》的时候,要先反思自己是否做到,认真调整自己的状态,才可以去教导孩子。

猜你喜欢

弟子规态度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弟子规
弟子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弟子规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