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背景下机械专业教学改革分析
2018-08-14李明
李明
摘 要:介绍了工业4.0的发展现况,分析了该次工业革命对制造业,特别是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工业4.0的背景下,对制造类专业人才具备知识和能力的新要求;最后讨论了当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阐述了在此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初步提出了一些为保障我国工业4.0顺利发展,机械制造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工业4.0;应用型本科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17.089
0 介绍
机械专业涉及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这就要求培养的人才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并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机械专业的教学改革上,不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做出很多成果,带给我们很多启迪。例如,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以体系的方式构建;在教学改革中突出知识融合与能力培养;将工程教育认证作为导向进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开发;侧重主动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构建。然而,我们当前面临着由工业4.0给制造业的一个巨大变革,企业处于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高校对此迅速做出相应并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上进行改革。
1 工业4.0 发展简介
1.1 工业4.0出现的原因
当前制造业面临三个方面的巨大压力。第一,来自市场的压力:随着市场多样化、用户需求多变化、产品种类多样化,导致企业间竞争白热化和利润空间缩小。第二,来自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在同行相继增加产能的情形下,资源相对短缺且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第三,来自制造成本的压力:原材料价格上扬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使得总的制造成本不断上涨。因此,传统的以能量转换工具为推动力的经济將难以继续发展,而且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也已经没有竞争力,因此新一代的工业革命应运而生,主要国家纷纷出台制定制造业创新战略,如2012年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2013年德国的工业4.0发展战略,以及2015年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
1.2 工业4.0的特点及企业转型的方向
工业3.0(基于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生产)的特点是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生产,即在中央集中控制下,通过有线通讯,使得流水线工艺按顺序操作。无法实时监控位置信息。与之相比较,在工业4.0时代,将是基于无线通讯的分散控制下的,可以自律操作的单元化工艺,并能够实时追踪位置信息。也就是说后者可能完成多个种类的大规模生产,实现大规模定制。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企业的升级转型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管理理念从以产品为中心、靠低成本赢得市场,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以快速响应赢得市场;驱动方式从根据市场预测安排生产,转变为根据客户订单安排生产;竞争核心从通过稳定性和控制力取得高效率,转变为通过灵活性和快速响应实现多样化和定制化;目标从以低价格开发、生产、销售、交付产品和服务,转变为以多样化和定制化开发、生产、销售、交付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2 工业4.0对制造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工业4.0中处处体现出智能化的要求,即能源管理智能化、生产设备智能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供应链管理智能化。传统的生产方式下,材料在一定信息和能源的驱动下,生产为产品。而在工业4.0时代,智能物料在由可相互通信的机器所组成的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在云计算网络的监控下,生产为智能产品。其本质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工厂”。其中,要求在物理系统内,实现对各类数据的感知并发送给信息系统;要求在信息系统内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将操作控制返回物理系统。具体到我国的情况,在工业4.0时代我国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在这一规划中,将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在这一进程中,在技术层面上相比3.0时代出现了新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1)信息技术在各项业务环节的应用;
(2)横向业务覆盖包括研发设计、制造过程、经营管理和市场流通等;
(3)纵向渗透指信息技术的应用层次不断提高;
(4)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深度结合,推动业务流程的逐渐优化和创新;
(5)信息实现了与生产资料、劳动者等企业生产要素的相互融合,而且其本身也成为企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要素;
(6)信息化建设突破企业边界,促进了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模式创新,催生了新的企业能力。
因此,在工业4.0的背景下,应对技术层面出现的新变化,对于工业4.0时代机械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有如下几点。
(1)知识更加全面,便于对设备和生产过程理解、调试和维护。要求技术人员拥有机械、电子、信息、自动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特别是液压与气动、PLC控制、单片机控制、传感器等。
(2)动手能力强,能迅速调试修复设备及生产线。要求技术人员熟练掌握电工、钳工及装配技术。
(3)对自动化行业元器件原材料了解。要求掌握电动、气动、开关、传感器的特性和功能。能够迅速选型和实操更换。
(4)对信息技术有相当的了解和应用能力。要求对物联网中机器间、机器与物料间信息的发送、接收、存储理论与方法有充分认识和了解。
3 工业4.0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改革
对于应对工业4.0的专业教学改革,工业与信息化部于2015年发布了“工信部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工信部[2015]72号):“组织实施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高校开展智能制造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立知识与人才开放共享平台。”因此,在工业4.0背景下,以原有机械制造专业为基础,进行新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仅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也是有政策支持的。我们需要做到的有如下几点。
3.1 专业设置与智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对接
如前所述,智能制造企业的升级转型将产生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按照原有的培养方案,毕业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具有的能力已经无法满足转型升级的需要,因此这个巨大的需求缺口要求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迅速做出响应,保障我国工业4.0进程顺利开展。从高校的角度来看,这次专业设置的改革与升级也是提高毕业生质量、提高就业率、创下高校好口碑的一个契机。
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在机械制造专业的培养方案为基础,将自动化、信息专业的资源(师资、课程、实验设备)进行整合,按照未来智能制造的需求制定新的培养方向,突出在制造过程中的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度融合。有条件的高校甚至可以直接开办智能制造专业,这是在政策上得到鼓励的。
3.2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企业智能制造項目实施后,其相关要求将落实到每一个相关的工作流程和人员。需要在相关的课程中介绍智能制造的背景、企业的信息化环境,并普及关于“互联网+”、ISO9000、14000、18000的内容,要从思想上和技术上都让学生做好准备。
3.3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在工业4.0时代,对于技术人员的实践能力要求尤其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与生产实际对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而其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团队建设最为迫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的实验和实训场所;(2)与“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相关的教学资源;(3)能承担“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相关的教学任务的“校企混编‘双师型团队”;(4)能承担相关实习任务的高水平企业(基地)。高校应注意送相关的骨干教师去智能化程度较高、转型比较成功的企业学习以及寻求合作机会。
4 总结
本文针对当下制造业升级换代的大背景,分析了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的教学现状,总结了现有机械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与方向,供相关高校相关专业的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崔彦平,谷进军.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8):112-114.
[2]梁秋荣.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装备制造技术,2010,(7):196-198.
[3]孔建益,侯宇,高全杰,等.突出知识融合与能力培养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2,(6):72-75.
[4]高铁红,张争艳,孙立新,等.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机械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新模式[J].高教学刊,2016,(20):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