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丘地区小麦高产稳产抗逆应变栽培技术规程

2018-08-14孟自力闫向泉朱倩倪雪峰朱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技术规程小麦

孟自力 闫向泉 朱倩 倪雪峰 朱伟

摘要 本文规定了商丘地区小麦产量8 250 kg/hm2的抗逆应变栽培技术指标和主要栽培技术,适用于河南省豫东平原区小麦种植。结合近年生产实践,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商丘地区小麦高产稳产抗逆应变栽培技术规程,以供生产上使用。

关键词 小麦;高产稳产;抗逆应变栽培;技术规程;河南商丘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1-0044-0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高产抗逆应变栽培技术指标和主要栽培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豫东平原区小麦的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404.1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3 产量指标与产量结构

产量指标为8 250 kg/hm2以上。

产量构成:大穗型穗数510万~555万穗/hm2,每穗43~45粒,千粒重40~43 g;中穗型穗数570万~630万穗/hm2,每穗36~38粒,千粒重41~45 g,多穗型穗数 630万~675万穗/hm2,每穗33~35粒,千粒重42~46 g。

4 栽培技术指标

4.1 供肥指标

按每生产100 kg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纯N 3.0 kg、P2O5 1.0~1.5 kg、K2O 3.0~4.0 kg计算施肥量。

4.2 经济系数

经济系数为0.50~0.60。

4.3 群体动态

基本苗225万~330万株/hm2,冬前总茎蘖数975万~1 200万个/hm2,拔节期总茎蘖数1 200万~1 500万个/hm2,最高茎蘖数不超过1 800万个/hm2。

4.4 光照和温度

全生育期总光照时数1 000~1 700 h,其中5月光照时数200~250 h。全生育期总积温1 900~2 500 ℃,其中越冬前积温550~750 ℃。

4.5 土壤状况

土地平整,排灌方便。耕层土壤容重1.2~1.4 g/cm3,总孔隙度50%~55%;土壤pH值6.5~7.5、速效钾80 mg/kg以上、速效磷15 mg/kg以上、碱解氮80 mg/kg以上、全氮含量1.0 g/kg以上、有機质含量1.2%以上。

5 栽培技术

5.1 品种选用

抗灾品种的性状:株高适中(75~85 cm),茎秆粗壮,耐肥抗倒,具有8 250 kg/hm2以上的丰产潜力;半冬性,播种期弹性大,冬季幼苗稳健,早春发育较慢,抗寒性突出,抽穗后灌浆速度快,熟期中偏早;根系活力强,肥水利用效率高,生育后期耐旱性突出;综合抗病性或耐病性好。

在豫东平原区主要的病害有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叶枯病,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冻害、干热风和风灾。

应根据当地土壤质地、肥力、主要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自然灾害的发生特点和栽培制度来选用品种。

5.2 灌水

根据底墒状况和播种时期,确定灌溉量和灌溉时期,灌溉时间一般在耕地前5~7 d,灌溉量为450~600 m3/hm2,播期晚的年份,若底墒不足但能出苗,底墒水可在出苗后灌溉。

5.3 施肥

5.3.1 施肥量。施纯N 210~225 kg/hm2、P2O5 75~90 kg/hm2、K2O 90~120 kg/hm2、硫酸锌15.0~22.5 kg/hm2、优质农家肥30~45 t/hm2。

5.3.2 肥料分配。有机肥、磷肥、钾肥、锌肥全部作基肥,氮肥总量的60%~70%作基肥,30%~40%作追肥。

5.3.3 施肥方法。基肥采用先撒施肥料,然后翻耕将肥料埋入土中;追肥时间在返青至拔节期,若苗弱,在返青期施;若苗壮,在拔节期施。

5.4 整地

5.4.1 整地方式。用旋耕机进行旋耕灭茬松土镇压,每隔2~3年深耕或深松地1次,加深耕层到20 cm以上。

5.4.2 整地质量标准。地面平整,耕层深浅一致,上虚下实,无漏耕。

5.5 拌种

5.5.1 种子质量。种子质量符合GB 4404.1规定指标。种子纯度≥99.0%,净度≥98.0%,发芽率≥85%,水分≤13.0%。

5.5.2 药剂拌种。每50 kg种子用50%辛硫磷100 g+15%三唑酮粉剂75 g放入喷雾器内,加水3 kg搅匀边喷边拌,拌种后待麦种晾干可播种。拌种不得随意加大药剂用量,防止产生药害[1]。

5.6 播种

5.6.1 播种量。在适播期内,半冬性多穂型品种播种量为112.5~150.0 kg/hm2,中穗型和中大穗型品种为135~165 kg/hm2,大穗型品种为165~210 kg/hm2,弱春性多穂型品种播种量为120~150 kg/hm2,中穗型和中大穗型品种为165~180 kg/hm2,大穗型品种为180~225 kg/hm2。

5.6.2 播种时期。半冬性品种最适播期为10月10—15日,弱春性品种最适播期为10月18—25日。

5.6.3 播种方式及质量。用小麦精播机进行精量条播,行距20~23 cm,播种深度3~5 cm。播种要匀,不重播,不漏播,深浅一致,覆土严密,地头整齐[2]。

5.7 田间管理

5.7.1 生育前期管理。管理目标:促根增蘖,培育壮苗,为穗大粒多打下良好基础安全越冬。

壮苗标准:弱春性品种主茎叶龄6片叶左右,单株分蘖3~5个(含主茎,下同),单株次生根7~8条,总蘖数975万~1 050万个/hm2,半冬性品种主茎叶龄7片叶左右,单株分蘖7~8个(含主茎,下同),单株次生根10条左右,总蘖数1 050万~1 200万个/hm2。

管理措施:出苗成行时,及时查苗补种,对行内10 cm以上缺苗断垄地段,及早催芽补种或在分蘖后疏密移栽,补栽时以2~3株为一墩,深度以“上不露白,下不掩心”为好,栽后应浇少许的水以压根促活[3]。

当苗情出现旺长趋势时,可在 11月上中旬用耘锄隔行深耘7~10 cm,以控制无效分蘖,促进苗壮株健;对于苗质较差或受气候影响发育较慢的麦苗,可在11月下旬,酌施尿素90~105 kg/hm2,如果当时墒情较差,应浇好越冬水。

适时进行化学除草,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用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600~900 mL/hm2;或用10%精恶唑禾草灵乳油375 mL/hm2于杂草三至五叶期兑水600 kg/hm2喷雾。

以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混生为主的麦田,用30%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300~450 mL/hm2;或用50%高渗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 875 g/hm2于小麦二至三叶期兑水600 kg/hm2喷雾;或用48%麦草畏水剂375 mL/hm2+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 875 g/hm2于小麦三至五叶期兑水600 kg/hm2喷雾[4]。

返青期对总蘖数1 500万个/hm2以上的麦田,要控水控肥,并深中耕(7~8 cm)。对总蘖数1 200万个/hm2左右的麦田,此期不管理。对虽然群体达到1 200万个/hm2,但新叶生长缓慢的缩脖小苗、叶色发黄的脱肥麦田,以及总蘖数900万个/hm2左右的麦田,追施尿素105~150 kg/hm2,并灌水450 m3/hm2,对晚播麦田,只浅中耕(3~4 cm)。

5.7.2 生育中期管理。管理目标:构建适宜的成穗群体,促进穗大粒多,为增加穗重打基础。

管理措施:起身期对总蘖数1 200万个/hm2左右,此时不追肥灌水;对此期叶色变淡,小分蘖迅速死亡的麦田,追施尿素90~105 kg/hm2,并灌水600 m3/hm2。此期病虫危害开始上升,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 kg/hm2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50~750 g/hm2+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1.8%阿维菌素乳油150~225 mL/hm2兑水450~675 kg/hm2,对准小麦茎基部及叶片喷雾,以防治纹枯病和蚜虫等病虫害[5]。

拔节期对总蘖数1 200万~1 500万个/hm2的麦田,可追施尿素135.0~187.5 kg/hm2,如田间墒情不足,灌水600 m3/hm2,对强筋小麦可在拔节后追施尿素150 kg/hm2。此期前后常有低温来襲,应根据气象预报,在霜冻来临前 1~2 h,用秸秆、柴草在田四周熏烟,以减缓低温降幅;低温来临前3~4 d,如果前阶段未灌水,要灌水600 m3/hm2;低温来临前6~7 d,叶面喷施高光效复合有机液肥1 500 mL/hm2。冻害发生后,还应及时采取措施。对拔节后的轻度晚霜冻害,应及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2.25~3.00 kg/hm2;对于重度晚霜冻害,追施尿素75 kg/hm2、氯化钾75 kg/hm2,以促使蘖芽萌发和高位分蘖生长。

孕穗期如果墒情不足,灌水600~900 m3/hm2,对土壤肥力基础差、前期追肥少、植株叶色淡表现缺肥的麦田,追施尿素75~90 kg/hm2。此期如果由病虫危害,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 kg/hm2+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225 g/hm2或2.5%辉丰菊酯乳油375 mL/hm2+磷酸二氢钾2.25 kg/hm2、硼肥2.25 kg/hm2,兑水450~675 kg/hm2,对小麦茎叶喷雾[6]。

5.7.3 生育后期管理。管理目标:保叶促根,提高千粒重,防止倒伏和早衰,减小干热风危害。

管理措施:合理灌水,此期田间持水量以70%~80%为宜,从开始灌浆至灌浆盛期,如果干旱需要再灌水时,要灌适量的水,而不要大水漫灌,灌水时要看天看墒看植株长势,选择无风天灵活灌水,以防止倒伏。

适时进行叶面喷肥,对有早衰趋势的麦田,在灌浆初期喷施1%~2%尿素溶液或2%~3%硫酸锌溶液、0.2%磷酸二氢钾溶液750 kg/hm2 [7-8]。

及时防治病虫害,小麦生长后期是病虫害盛发期,在施药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 kg/hm2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25 kg/hm2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750~1 200 g/hm2或25%丙环唑乳油600~750 g/hm2或30%戊唑醇(得惠)悬浮剂300~450 mL/hm2+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600 mL/hm2,兑水450~675 kg/hm2叶面均匀喷雾。

5.8 适期收获

大型联合收割机械的适宜时期是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9-10],人工收割的适宜时期是蜡熟期。

6 参考文献

[1] 杨峰,孙玉,鲁晋秀,等.黑小麦研究现状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11):109-112.

[2] 刘好书.创新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4):103-104.

[3] 张娟,武同华,王西芝,等.兖州市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6):52-54.

[4] 李德福.沿淮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4):71-73.

[5] 褚冰倩,乔文峰.兖州市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3):86.

[6] 赵广才.北方冬麦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8(5):91-92.

[7] 赵广才.小麦优势蘖利用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2):44-48.

[8] 邱友凤.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37-38.

[9] 胡金环.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种业导刊,2009(11):26-27.

[10] 焦庆清.宁麦13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江苏农业科学,2008(6):61.

猜你喜欢

技术规程小麦
流苏树嫁接耐寒桂花技术规程
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旱粮—黄秋葵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及保鲜技术规程
兄弟
我的英国朋友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