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课堂

2018-08-14陈亚闻

文理导航 2018年13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动机教学策略

陈亚闻

基于发展心理学创设适合初中生的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素养成为了考核中学生的一项标准。因此,如何让初中生对信息技术引起重视并且感兴趣,是信息技术老师亟待思索的问题。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时段,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很容易受到心理发展的影响,例如,他们的情感、兴趣、性格和性别。因此,本文拟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对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剖析,深刻的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结合学习动机理论,了解学习动机对学生的积极作用,进而培养、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动机。根据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局限性,教师应设法组织高效的信息教学。本文还将对教学策略进行深入剖析,举出具体的教学案例讓读者能够更深刻体会到创设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性。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学习动机;信息技术教学;教学策略

1.理论背景

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生活中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际信息能力相对薄弱。教师经常会将知识点任务化和局限化,确保学生完成课堂任务,于是造成一个尴尬的局面:学生对课堂上相对应的练习题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却不知道意义,在现实中却很难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见的计算机问题,缺乏实际应用技能。

目前国内学者较着重研究中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信息课题、通过研究教师角色的定位来组织信息技术课堂。然而,极少数研究是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出发,笔者认为初中生处于一个青春的矛盾期,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并存。伴随着初中生生理、心理发生的显著变化,其智力发展也取得了巨大进步。按照皮亚杰关于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初中阶段正是“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思维特征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在初中生的思维品质中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思维创造性和批判性得到明显增加的同时,思维中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表现依然突出。

因此,对于初中生高效信息课堂的研究,应该充分了解初中生目前的心理发展,能与其心理特征相结合,调动其对信息能力提高的热情。要让学生对信息感兴趣,就要先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其心理发展相结合。

如今,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只注重教学大纲要求的认知因素,而忽略学生的情感因素,严重的制约了整体信息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如何创设高效信息技术课堂则要和现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结合,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谈论这个问题。

2.发展心理学与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一般的动机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动机的作用也就记住体现在其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影响上。学习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一学习行为,并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指向某一具体目标,调节个体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教学经验表明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一般更能集中注意力思考尚未弄清楚的问题,不易受分心刺激的干扰,能较长时间坚持在某一目标上。学习动机是可以被培养和激发的。学习动机的培养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内心所需要的,由被动需要内化为主动需求,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意向,成为学习的主人。

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能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目前的初中信息技术,经常不被重视,甚至大多数人的印象都停留到“学电脑”层面,学生更是将其视为繁重课程下的自我放松。笔者曾经担任过两年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无论是自己的课堂,亦或是他人的公开课时间,总存在着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写其他学科作业、玩游戏等皆存在。

目前初中信息技术的配备不够完善,在笔者近几年的高中教学工作中了解,多数学生反映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进度过快,原因在于学生初中时期并没有系统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学校资金投入不足,不重视所谓的“技能课”,认为跟中考一点联系都没有也是一大弊端。

4.如何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初中信息技术课

研究表明,难度超过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会增加学生的焦虑感,而低于学生水平的教学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此,一个好的课堂的应该既能够引起学习者的兴趣,让他们自由发挥,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其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例如,在七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word文档制作的环节,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选择设计适合男生的篮球运动电子板报以及女生感兴趣的娱乐明星电子板报。对于比较被动的学生,可以在了解其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分层任务,对症下药。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法为任务型驱动法。然而初中生受到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影响,并不能很独立的完成教师给予的任务。笔者认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应该以合作学习为主。

5.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实施合作学习并不只是简单的将学生聚集在一起学习,要想让合作式学习获得成功,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做出充分的准备。但它不等同于传统的分组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再由组长或者负责人独挑大梁。合作学习注重交流与分享,让学生在交流协作中共同进步。

首先,让学生做好合作任务的准备,并从容易的活动开始,因为学生习惯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因此需要逐步介绍合作学习活动,逐渐使他们习惯这一新理论。再者就是要合理安排合作学习小组,小组人数不宜过多,4到6人较为合适,这样学生就有充分的机会参与活动。并且要适时改变小组成员的安排,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信息技术主要追求将课堂所学运用于生活中,每堂课都会有任务的解析,学生在任务的分解中一步步体会信息技术的实用性,适当的自我与合作探索,将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与收获的乐趣。

6.具体的合作学习案例

许多例子可以体现出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例如,在7年级下册的书本要求学生制作一份精美的介绍家乡的幻灯片。此时,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就可以体现出来了,初中生对于自己不够自信,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不够成熟,要求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制作并展示難度确实不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成组讨论合作,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就会放松自己,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还能拓展课堂所学,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并且成组展示。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相互学到优点,还可以相互改正,必要时老师还可以参与其中,让学生感觉师生的距离在缩小,也会更自信。

课堂评价同样是信息技术课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门技能课,能及时对学生的进步以及错误做出反馈是十分重要的。初中生处于人生的青春懵懂阶段,对于教师的评价十分重视,因此,结合心理学特点,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面对错误,不夸大不嘲讽,而是言语引导,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本我”被重视。

7.总结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教师只有在分析其青春期的心理需求,结合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殊性,才能进一步将信息技术课堂的作用最大化,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埃里克.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陈旭.中学心理素质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陈文华,吴卫东.现代心理学教程[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樊彩霞.教育心理学[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5]何先友.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梁继航,李路.学习动机理论对大学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启发[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11期

[7]王晓宁.初中生另类文化现象探析[J].才智,2013年29期

[8]赵萍.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动机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

[9]章永生.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教育心理学[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2

[10]张玉彬.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02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动机教学策略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革新的探索与研究
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