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政治历史上的人事和制度

2018-08-14马紫孟

文理导航 2018年13期
关键词:钱穆人事大师

马紫孟

这本书乃是钱穆大师应有关方面之邀讲演之稿。寒假空闲,我阅此书后略有心得。书中分成五讲,一讲汉代,二讲唐代,以后继续讲宋、明、清。一次讲一个朝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每次分别讲了该朝代的政府组织、考试和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和得失检讨等。钱穆大师只讲此五个朝代,大体上便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进程。

大师说过:“所谓政治,该分为两方面讲,一是讲人事,二是讲制度。人事较变动,因而可以创造制度、改造制度,而制度较稳定,从而可以规定人事、限制人事。”我想這就是大师所演讲的核心。可是,我见识浅薄,涉猎不深,或许对中国的政治得失还不是很了解,但还是将我对人事与制度的评价与大趋势的感悟做一个浅谈与简单的阐述吧!

一、活人事与死制度的评价标准

关于政治制度,从大师之处学来的:就是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于一项专门的学问。而离开人事,单讲制度,就变得干燥乏味了。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是相互配合的,形成一整套,虽像勒定成文,其实还是跟人事随时变动。某一项制度的逐渐创造而日臻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酝酿,亦或有种种用意。由此,创设了此项制度。

钱穆大师在其中也提出了两种意见,一叫历史意见,另一种叫时代意见。即任何一项制度,绝不会有利而无弊,也绝不会有弊而无利。就如中国传统的农业制度,“重农抑商”,虽然推动了中国农业强大的发展,但造成了自我满足,进而在清朝有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所谓政治得失,是根据实际利弊而判定的。而所谓利弊,是根据当时和长远所发生的实际影响所体现出的。所以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须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有关意见的反映以及长远的影响。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制度实施的情况该有的意见。

二、中国政治制度与人事的大势所趋

书中钱穆大师讲了五讲,这五讲均认为,对于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下的人事是变动的。正因为人事的变动,才出现了朝代的更替、制度的改换和创造。对活人事这方面,大师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专制政治,而应是一种大趋势。在两千多年的政治舞台上,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有很多流弊。大师以其尖锐的目光洞察了这些中国大历史、大政治、活人事的大趋势:

第一,中央集权制有逐步集权的倾向。从三省六部制到中书一省制,再到废除丞相制度。这些从某方面上讲是好的,一个国家应该具有一个凝固中央的力量。换句话说,政治在进步,权力自然要集中,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走这一条路。举个例子,中国在民国四十多年间的中央固然没有达成稳固统一,但在1949年中国还是被共产党统一了。由此可见,国家统一是我们政治上该绝对争取的,也是一种历史的大势所趋。但做到使国家统一,又不太过偏于中央集权,即做到真正的人民民主专政,做到符合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情,多注意地方政治的改进,仍是我们值得努力的第一要事。

第二,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治,可以说已造成社会各阶层一天天趋向于平等。但中国政治上“节制资本、抑制商人”的政策,其他关于废除其一切特权的措施,除却如元、清两代的部族政权是例外,从汉到清,都在沿袭着。这也可以说是始终是一贯看重的。从这一点上看,封建社会其实很早就推翻了。中国自古以来就奖励读书人,所谓的“学而优则仕”,就是说聪明人都去读书,而读书之后就想做官去,这样就使得中国政治出现了一种臃肿的毛病,好像一个人身上无用的脂肪太多了,便导致肥胖了。这不是件好事。

第三,长治久安,是人们希望的。可是这种情形下的知识分子,至多也只能维持上三代。因为三代之后,大部分是纨绔子弟。有句话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官宦仕族在三代之后就会落伍,而新的雄才和知识分子又会出现,这是有利于中央的统治的。相形之下,皇帝的地位和尊严,自然一天天提高了。从而造成了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即皇室的权,总是逐步提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下降。虽说这一毛病现在没有了,但人只有读历史才会知道这回事,才能对中国以往的政治有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认识。

第四,中国的政治制度,相沿日久,一天天变得繁密。就如科举制来说,从唐宋的诗词曲赋到明代只能写毒害知识分子的八股文,科举制一层又一层地禁锢思想,毒害也越来越深。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弊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定一个制度来防治它,于是变得病上加病。制度越繁密,人才越束缚。正是这一趋势,使中国封建政治有了“后不如前”之感。平心客观地看待历史事实,中国的政治,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注重事实化,才能使西方的一切政治制度,均决定于选举。他们的法治容易被多数意见所决定、而变动。故说:“它重人、重事实。“也就是说,他们将人事与制度紧密结合了。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不变;只讲究法治,只能说是制度化。所以,法治之下,人才也就受束缚了。“有治人,无治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我看来,这或许就是中国近代政治一直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吧!

简单说来,这四点大趋势都反映了一个主题,就是:“人事造制度,制度造人事。”人事与制度,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活人事、死制度,无论是往好还是不好的方面,都在相互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最后一个部分,我想对这个寒假的阅读做个总结。先权且借用一下大师的话吧:“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知道历史,便知道里面有很多问题。因为事情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在历史上。一切事不是能痛痛快快一句话说完的。历史中永远是客观事实。”这句话让我很受触动,因为我认为,这句话精辟的道出了历史的重要性。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只是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作为参考罢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啊!关于历史上的人事与制度,我们都无法改变。但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能做的是对国家的制度用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眼光去看待,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做到能够少走弯路,少犯历史上犯过的错误。

钱穆大师的演讲稿精辟而又经典,沉迷于书中的世界,仿佛如获至宝。每次拜读这本书,我都被深深吸引了,并且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收获。它不仅纠正了我很多对历史观念上的错误,还让我真正认识到人事与制度的关系,更让我了解到了读历史的必要性。总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是唐太宗所讲的话,而我想说:“读史,使人明智,使人明理。以史为鉴,才能继往开来。”在当今的中国,能够借古鉴今,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力,就可以称得上是读史此行最大的收获了!

将人事与制度相结合来看待历史,这或许是大师的一生所得吧!可是,在钱穆大师的那个时代,还未能看到祖国今天的巨大变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的人才、人事与制度正在一天天变得更好。或许,如果钱穆大师知道的话,他将会轻扬嘴角吧!中国的人事与制度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这条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巨龙也因此腾飞。我想,这不仅仅是钱穆大师简单的梦想,也是多少人简单的幸福啊!

猜你喜欢

钱穆人事大师
钱穆的容与化
钱穆的容与化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稻草人
人事
摆 棋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
政坛人事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