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物价总水平运行趋势分析
2018-08-14郭丽岩徐鹏
郭丽岩 徐鹏
当前价格总水平运行较为平稳,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稳中略降,P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稳中略升。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我国物价总水平影响不大。预计下半年物价延续温和运行态势,全年CPI保持在1.8%左右,PPI在3.7%左右。当前物价形势有利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推进。
上半年物价总水平延续平稳运行态势
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0%,涨幅较去年同期扩大0.6个百分点。CPI上涨的主要动力在于非食品价格的稳步上涨,特别是国际油价的高位徘徊和医疗、家政、教育等服务领域的价格温和上行。与往年比较,受猪肉价格持续低迷影响,食品价格对CPI的拉涨力相对较弱,上半年影响CPI上涨约0.23个百分点,涨幅低于近五年同期平均水平。
上半年,PPI同比上涨3.9%,涨幅较去年同期回落2.7个百分点。PPI波动较为平稳,一季度逐月回落,二季度逐月上升,总体呈浅“V”型。PPI与CPI同比增速的“剪刀差”降至1.9个百分点,差值较去年同期减少3.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主要工业品生产和供给相对平稳,多数行业价格温和波动。这说明主要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不断巩固,无效产能扩张在受到抑制的同时,市场供求动态平衡机制进一步生成。
下半年物价总水平将呈现稳中略降趋势
综合考虑当前国内国际宏观经济基本面、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货币政策取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以及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价格总水平的环比变化新规律,预计下半年价格总水平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CPI中枢和PPI中枢会有所下移。预计全年CPI增速保持在1.8%左右,PPI同比增速在3.7%左右,均在年度调控目标之内。
(一)中美双向340亿美元征税清单生效对国内物价总水平的影响有限
我国可能面临的通胀压力主要源自美国大豆等农产品进口价格上涨。目前,我国对美豆的进口依存度较高,从产业链和价格传导渠道来看,大豆主要通过豆制品、饲料、油脂价格影响物价总水平。进口大豆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抬升豆制品价格,但豆制品在食品类CPI中的权重很小,对CPI影响有限。尽管作为饲料的豆粕价格可能上涨,但近期猪肉价格低位徘徊导致豆粕用量缩减,豆粕价增量减对畜禽肉类价格的影响也相对有限。目前,油脂整体上过剩,尽管豆油价格可能上涨,但棕榈油等可替代油脂供应充足,价格上涨受到抑制。据初步估算,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进口大豆价格上涨25%,将拉涨CPI约0.25个百分点,平摊到全年,对全年CPI波动中枢的影响较小。如果考虑其他进口源对美豆等农产品的替代效应,我国对美豆加征25%关税引发的国内通胀效应将会更弱。
(二)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缺乏强力支撑,原油价格将延续震荡走势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开始放缓。今年以来,主要经济体PMI(采购经理人指数)出现一定回落,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指数在高位小幅回落,具有经济风向标作用的国际铜价也出现回调迹象。从宏观基本面看,国际油价不具备持续上涨的动能,若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不排除国际油价可能会出现加速下行。受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于欧洲和日本、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出现较大幅度反弹。从国际组织预测看,下半年美国宏观基本面仍将强于欧日,同时美联储还将加息3次,美元将大概率继续走强。国际原油以美元计价,如果美元继续保持强势,那么油价将面临较大震荡下行压力。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国际油价上涨也受到了地缘政治影响。未来委内瑞拉、利比亚、伊朗和安哥拉等产油国的原油供应减少,可能再度令国际油价上涨,不排除个别时段国际油价阶段性突破80美元/桶的可能。
(三)猪肉供给过剩格局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猪肉价格仍处在筑底过程中
从历史数据看,我国CPI主要是猪“当家”。2000年以来的三次通胀周期中(2003~2005,2006~2009,2010~2012),猪肉价格与CPI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共振特征。经验判断,猪肉价格仍将处于阶段性筑底过程中,考虑到去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基数偏低,预计猪肉价格同比增速会有所好转,对CPI同比涨幅会形成一定支撑。
(四)扩内需政策可能支撑工业品价格温和上行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可能会对下半年出口带来一定冲击。为妥善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更加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下半年财政金融政策将会协同发力。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为支持扩内需调结构,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财政货币政策将对下半年总需求改善起到积极作用,由此工业品价格上行将获得一定支撑。此外,在环保攻坚战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低效无效供给有望继续收缩,“僵尸企业”将会进一步出清。供给侧的总量收缩和结构优化,也将对工业品价格上涨形成支撑,预计下半年PPI将延续温和上行态势。
对策建议
下一步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内生动力,增进政策协调性一致性,加強流动性管理和预期管理,防范不确定性风险。
(一)统筹去杠杆和应对贸易摩擦的经济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
综合考虑贸易摩擦的短期影响和去杠杆的中长期需要,避免贸易战动摇金融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当前,在保持流动性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可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节奏,“削峰填谷”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同时,强化结构性杠杆的识别度,形成有效的结构性去杠杆机制,防止去杠杆政策“一刀切”,带来处置风险而引发的风险,努力在“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点。
(二)多措并举扩大内需,增强自身经济发展的韧性
为激发实体经济和实体企业内生活力,夯实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后劲,以及全面化解贸易战升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加快加大减税降费的进程和力度,切实让居民和企业更有获得感;另一方面加强中央地方、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快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和使用进度,推动在建基础设施早见成效。同时,还应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深化投资领域的“放管服”改革,精准对接民生发展需要,通过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推进建设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工程,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韧性。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确处理增量和存量的关系
正视“存量不除、增量难进”的现实困难,一方面,加快培育和衔接能源、钢铁、有色、农产品等行业的新动能和新需求,积极引导骨干企业拓展优质高效产能,提升我国对战略资源的控制力与主导权。另一方面,继续严控过剩行业低效产能增量,重点培育市场自动出清力量和机制。
(四)做好预期管理,有效防范不确定性风险
下半年,美国政策嬗变及大国关系仍将扰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风险可能只增不减。预计主要工业原材料、粮食、农产品进出口环境、库存可能发生较大变化,应加强监测、分析与预测工作,合理引导企业及时灵活地调整采购与产销计划。针对国际市场贸易战局部升级进行全面影响的评估,并制定相关的应对预案。同时,加强多部门联动监测预警体系和机制建设,对于中游半成品和终端物价上涨情况作出正确的预研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