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祁连山:整改修复一年间

2018-08-14付文

紫光阁 2018年8期
关键词:张掖祁连山保护区

付文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被称为河西走廊的“母亲山”。然而,“长期以来,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去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严厉通报。

近一年来,甘肃省上下认真吸取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深刻教训,严格履行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逐个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方案,一个问题建立一套整改班子,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整改。

如今,记者走访发现,祁连山的水更深了、山更绿了、空气也更清新了。这片曾经因挖矿、拦坝而“遍体鳞伤”的土地,正在慢慢恢复往昔那壮美的容颜。

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祁连山国家级保护区境内有1000多万亩草原。经近十年努力,祁连山张掖段天然草原已累计减少牲畜28万多个羊单位,但是仍超载13.4万羊单位。

去年7月,张掖市确定启动核心区农牧民搬迁工作。“第一次开群众大会,村里28户全不同意。”康乐镇党委书记陈海君回忆,牧民们的态度很明确:祖辈居于此,禁牧可以,搬迁不行。

村民兰永花觉得“天要塌了”。当时,她牵头成立养殖合作社不久,刚贷款160万元准备大干一场。

为了做好群众工作,肃南县明确由县领导、县直部门一把手、乡镇一把手和分管领导“包保”1到2户搬迁户,上门宣讲搬迁补偿、技能培训政策,消除其搬迁顾虑。另外,从兰州、张掖聘请了6家资产评估公司,之后经村民投票选择了3家。

根据评估,兰永花家的房屋、棚圈等设施补偿款为152万元。肃南县同时出台奖励政策:评估公示之后,只要有搬迁动作,就额外奖励20%。

“如果早搬迁,还能获得30.4万元的奖励。”兰永花心里盘算:加上各种补助,能获得总额185万元的补偿,可以直接还完贷款,算是没了后顾之忧。去年10月底,兰永花签字同意搬迁,成为核心区最早“下山”的牧民。

现在,兰永花在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东牛毛村安了新家,盖起了新棚圈发展设施养殖,养了5头奶牛、16只牛犊和80只羊。

据了解,484名牧民中,18岁到60周岁的有327人。自今年1月份开始,肃南为有再就业意向的劳动力进行了免费技能培训,春节前327人中有285人实现再就业。60周岁以上的,全部享受医疗和养老保险;18周岁以下的,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不久前,当地又出台政策,为149户牧民提供额度5万到10万元、连续三年的贴息贷款,帮助发展后续产业。

限制天然放牧,推广舍饲养殖,搬迁牧民定居,祁连山的后代用生活方式转型纠偏已过度失衡、负重的祁連山生态链。张掖市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目前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生产经营项目已经全部退出,再无任何开发性生产经营活动。

工矿电站该退出的全部退出

祁连山区矿藏富集,被称为中国的“乌拉尔”。“靠山吃山”是最快的致富方式。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小煤矿为主的矿山探采规模不断加大。

记者走访这几天,瀚森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爱民正忙着带领工人在原摆浪沟铜矿矿区种植云杉。目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甘肃张掖段内117项探采矿项目全部关停,工人正忙着栽树种草,让原本灰冷的厂区和因开采裸露的地表重新披上“绿装”。

祁连山生态另一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部分水电设施违法建设、违规运行。

记者了解到,保护区内共有水电站42座(33座已建成,9座正在建设)。其中,寺大隆二级水电站位于保护区缓冲区,其余41座位于实验区。“水电站的开发建设,使祁连山范围内的大通河、黑河等河流形成了0.29到21.04公里不等的减水河段。”相关人士表示。

去年底,甘肃省印发《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电站关停退出整治方案》和《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业权分类退出办法》,分别明确要求:将寺大隆一二级、白泉门一二级等10座水电站关停退出;停止保护区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已设矿业权全面退出保护区。

“目前,整改工作第一阶段现场整治任务已全面完成,转入解决问题阶段工作,同时压茬推进第三阶段修复保护、完善机制工作。”张掖市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已进入全面修复保护、全面巩固提升、全局监测监管的新阶段。

真正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

自然生态出了问题,病根还在政治生态。甘肃省、市、县分别成立督察暗访组,对整改整治项目进行随机检查抽查,严厉打击“欺上瞒下” “阳奉阴违”的假整改行为。数据显示,甘肃省先后有100名党政干部因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被问责,其中副省级干部3人、厅局级干部21人、县处级干部44人。其问责人数之多、力度之大,陇原大地前所未见。

遭破坏达半世纪之久的祁连山,迎来了“史上最严”的问责风暴,也刮出了甘肃的“绿色革命”。

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以上率下,带头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狠抓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甘肃累计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和专题会议20多次,研究整改举措。省委书记林铎、省长唐仁健先后多次深入祁连山保护区腹地,现场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

张掖把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作为全市干部群众的“天字一号”工程,每个市级领导包抓5到8项整改问题,对每项整改项目实行现场没有治理恢复不放过、核查验收没有过关不放过等“六不放过”,确保整改整治质量。

对通报指出的“在立法层面为破坏生态行为‘放水”问题,2017年11月30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本次修订严格依照上位法规定,对旧版条例中与上位法不符之处尤其是禁止性行为、审批制度等重点进行了比照修改。

一系列文件出台: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对各类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发生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事件被国家通报批评的市州,实行“一票否决”;出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将涉及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的肃南等县纳入范围,明确了限制或禁止发展的产业目录,严禁发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

张掖市、武威市分别取消了对肃南县、天祝县的GDP考核。天祝县委副书记杨成国说,“过去靠山吃山,最容易出政绩的就是开矿挖山;现在则戴上了‘紧箍咒,更有助于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

今年1月,甘肃把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走绿色发展的路子作为践行生态文明的实际行动,出台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将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等十大重点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构建长效监管保护机制

自2002年就进入肃南县环保局工作的妥春海,见证了环保工作人员“苦哈哈”的日子。“2001年全县环保局只有8个人,再刨去几个局长,各个科室基本都是‘光杆司令,应付机关工作都紧张,别提环保执法监督检查了。”

而从环保督察之后,妥春海有了“鸟枪换炮”的感觉:现在,光环境监测站就有8人,监察大队编制从5个增加到11个,环评审批、污染防治、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环保业务室有7人,全局工作人员达到26人。

最让妥春海觉得“扬眉吐气”的,是“环保人说话管用了”。现在县里要引进项目,都是先听环保部门意见,先问是否涉及保护区、水源地。“只要有生态破坏风险,全部一票否决。”

自去年开始,张掖市环保局斥资1200多万元建设生态环境一体化监测网络。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地面上哪怕多盖了一间平房,系统也能监测到并提醒。在这套系统上,只要轻点鼠标,就能获取任何一家排放企业的实时数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监测全天候全覆盖。

据介绍,今年以来,系统已经累计发现疑似生态环境问题点位26个、发送预警信息71条,地面环保工作人员及时进行了核查、核对和整改。

张掖同时建成水生态保护监管系统,对境内15条重点河流、31座中小型水库等水系生态实行常态化监管。

在执法联动机制层面,张掖打好行业部门联合执法“组合拳”。去年,全市共查处环境违法行政处罚案件75件,共实施限产停产整治16起,移送公安机关14起,追究刑事责任3人,行政拘留22人。

环境保护的“天罗地网”已经形成。我们期待,河西走廊,这条绿色的生态长廊再现辉煌!

猜你喜欢

张掖祁连山保护区
情暖张掖大地 让爱不再孤单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祁连山下
到张掖看黑河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西夏时期的张掖
祁连山草原:如梦如幻近高天
祁连山
涉及各类保护区的项目建设的探讨
祁连山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数据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