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5年贸易总额近7万亿美元

2018-08-14王红茹

中国经济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倡议基础设施一带

王红茹

“一带一路”再传佳音。

近期,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在介绍2018年上半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有关情况时表示,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合作稳步推进。2018年上半年,我国对参与到“一带一路”中的55个国家新增投资74亿美元,同比增长12%;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477.9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4.8%。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盘点5年来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机遇,具有重要意义。

已签署1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和16个自由贸易协定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中国已与8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涵盖基础设施、产能、投资、经贸、金融、科技、社会等合作领域。中国已和韩国、巴基斯坦、东盟、秘鲁、智利等24个国家或地区签署16个自由贸易协定。

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等机构于2018年5月共同发布的《“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额较2016年增长8.5%,进口额较2016年增长19.8%,近5年来进口额增速首超出口,高出11.3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根据上述报告公布的年度数据计算得出,2013年—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达69756.4亿美元。

商务部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主任邢厚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表示,5年来,我国积极倡导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一批重大互联互通、经贸合作项目落地,“不仅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工程承包等方面的投资在增加,项目投资也从最初的基础设施,扩展到多视角合作,如港口、公路、机场等大项目,合作形式有BOT(编者注:BOT即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也有PPP,多种模式齐头并进、遍地开花。”

“一带一路”获多国主流媒体高度评价

不只是国内的赞誉声,“一带一路”倡议也收获了多国主流媒体的肯定。

比如巴基斯坦媒体认为,作为“一带一路”项目的中巴经济走廊,引领了巴基斯坦乃至整个地区的繁荣和进步。该国《国际新闻报》报道称,该项目给巴基斯坦的经济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给亚洲中部的内陆国家打开了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中巴经济走廊是“我们这一代人最重要的合作举措”。

印度尼西亚国家通讯社报道指出,“中国连续8年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并在2017年首次达到双边贸易额5000亿美元,‘一带一路倡议在其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一带一路是通过互利合作扩大发展机会和共同繁荣的努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世界经济重心已出现转移,东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心和支点。尽管世界各国正面对反全球化情绪高涨等挑战,但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其实对东盟非常有利,令东盟在严峻挑战中看到不少契机。

沙特阿拉伯《国家报》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超越了区域的概念,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这一战略机遇中,可能创造“全新的全球经济秩序”。

……

对于“一带一路”的前景,《国际金融论坛(IFF)中国报告2018》公布的全球首份“一带一路”问卷调查(注:报告由26 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的调查回收问卷组成)显示,92%的中央银行预计,未来5年内,“一带一路”倡议相关项目能够支持国内经济增长,其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可带动年增长近1个百分点。有25%的受访者态度更加乐观,预计带动的年增长将介于2~5个百分点。

邢厚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前景的信心也跟中国建设的高效率有关。中国在基础设施、高科技领域等多方面与多国开展广泛合作,中国企业在项目建设方面的高效率国际上有目共睹。中国速度在国际上独一无二,奠定了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新基石作用。

警惕劣质企业,打造优质的“一带一路”品牌

成绩固然可喜,但也存在现实困难。

比如,华盛顿咨询公司RWR Advisory Group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2013年以来在66个“一带一路”国家宣布投资的1674个基础设施项目中,约14%的项目(234个)遭遇了麻烦。所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针对劳工政策的抗议、施工延期等,其中大部分问题源于管理不善。

对此,邢厚媛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政府更迭所致。由于东道国政局的变化,比如一些国家进行大选或者换届,新上任政府对于上一任政府所签署的协议,有的进行重新评估,有的干脆推翻,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其次是一些国家针对项目的配套能力不够强,达不到标准要求,容易延误工期。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一些外媒文章中的描述或许“吸引眼球”,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逻辑不通:第一,不是所有的中国海外项目都是“一带一路”项目,不是所有在海外的中國企业都是“一带一路”企业;第二,任何商业项目都有风险,不能因为如水患疏散等情况就说项目本身有了问题。对此,中国既要保持战略定力,不能乱了阵脚,也要对新情况做客观分析,确保科学发展。

为了规避“一带一路”企业出现类似问题,赵磊教授在2015年就写过《这是“一带一路”的最大痛点》一文,提出要“警惕劣质企业,不是所有走出去的企业都代表‘一带一路企业”。

“现在很多企业借着‘一带一路的名义蜂拥而出,这是个需要引起警觉的事情。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或者项目失控,‘一带一路的品牌就砸掉了,再恢复就难了。所以在最近两年的关键节点上一定要做好项目甄别把关,打造优质的‘一带一路品牌。”赵磊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猜你喜欢

倡议基础设施一带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倡议书的写法
Happy Afternoon Tea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