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贬值结束了?
2018-08-14崔鹏
崔鹏
央行终于对几个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快速贬值有所动作了。
8月3日,央行重新启动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这一工具,把原来的比率调整为20%。这一规定从8月6日开始实施。
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更容易让人理解的名字应该是外汇远期購汇准备金率。也就是那些为客户提供远期外汇服务的金融机构,如果要进行远期购汇,就要把约定中金额的一定比例存到央行的户头里去,而且这种存款是不付利息的。
这种办法是央行在2015年想出来的。当时的情况是美联储加息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大幅度贬值。为了捍卫人民币的汇率稳定,央行启动了外汇风险准备金制度,当时的比率也是20%。而在2017年人民币兑美元出现比较大幅度的升值后,当年的9月11日,这个比率曾经被降为零,而在当前的形势下,这个比率又被恢复到 20%。
这种准备金其实是对远期购汇金融机构的一种外汇冻结,能起到增加机构购汇成本的作用,从而也增加了投机者想趁人民币贬值的趋势套利的成本。
其实央行应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法宝里还有一个更神秘的“逆周期因子”,本来市场人士普遍以为央行会先动用这个因子的,但也许是因为其作用更剧烈吧,决策者还是先用了外汇风险准备金。
今年以来,特别是最近4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了急贬。粗略计算贬值幅度大约为8.5%左右。在8月3日,也就是央行采取行动之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更是猛烈下跌,在岸价格曾经一度跌到6.8965,离岸更是跌破6.9。很可能6.9是央行可以容忍的一个底线。
这一轮人民币贬值的原因很可能是中美贸易摩擦以及预期中更激烈的贸易战和美国经济复苏强劲可能触发的更频密的加息。当然,从对美贸易的角度出发,人民币适当贬值会让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是因为,美国有关部门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所谓的结构性增加的关税,一大部分都被人民币兑美元的贬值抵消掉了。也就是说即使加收关税,中国产品摆到美国零售商的货架上时,价格几乎和不加那些该死的关税时差不多—这增加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不过即便如此,今年以来中国整体外贸形势相对是恶化的,特别是第一季度在经常项目下竟然出现了341亿美元的逆差。经常项目的季度逆差是最近十几年非常罕见的,上一次发生这种情况是2001年。
更何况事情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当人民币兑美元价格过低,特别是在短期内贬值过快的时候,会产生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大量流动性较强的资本会从中国内地流出。这对中国的金融系统的健康是有很大负面影响的,特别是在决策层刚刚作出关于中国经济下半年以“稳”为核心的部署之后。
在这可以大概提一下这个部署。其中包括“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对于这些“稳”,人民币贬值虽然有利于稳外贸,但继续贬值对金融、外资、投资都有比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央行对人民币贬值趋势不能坐视不理的根本原因。
不管怎么说,今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相当严 峻。
普通公司人投资者在这次汇率波动过程中似乎没有上一次(2016年年底到2017年年初)那么躁动了,这大概首先和媒体宣传的偏重有关,当然也和人们的经验有关系。在上一次的时候,很多人甚至以非常高的黑市价格购入美元或者其他外汇,而在半年后他们就受到了冲动的惩罚。无疑,这一次他们变得更加冷静了。这是好事。
预期在今年余下来的时间里,人民币兑美元不会继续出现急速贬值的情况,甚至在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有所反弹。不过,就像我们以前说过的,不论预期如何,配置美元是为了让你的资产增长更稳健,而不是出于投机的目的。把美元或者其他外汇频繁换来换去不是发财的门路,反而会让你浪费很多可以用来享受生活的时间。